陳曦 王志琴
從1978年開始,中國旅游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在40年中,中國旅游業從外交事業的延伸與補充,到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現在已經全面融入國家戰略體系中。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對現代都市人來說,詩和遠方無疑能很好地緩解生活壓力。而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游,更是人們追尋詩和遠方的一種表達方式。
當下,旅游成為越來越多人喜歡的生活方式。僅僅在2018年“十一”黃金周期間,中國旅游研究院綜合各地數據顯示,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7.26億人次,同比增長9.43%;實現國內旅游收入5990.8億元,同比增長9.04%。
就現代旅游業的起點而言,中國比西方國家晚了近百年。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旅游業承擔的主要是民間外事接待功能,不具備現代產業的特征。但從1978年開始,中國旅游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在40年中,中國旅游業從外交事業的延伸與補充,到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現在已經全面融入國家戰略體系中。在大眾旅游、全域旅游和“三步走”戰略指導下,中國正在從世界旅游大國向世界旅游強國邁進。新時代,旅游業作為幸福產業之首,更是被賦予新的重大使命。
曾經的新鮮事
作為旅游達人,北京的吳先生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幾乎到過國內所有省市,以及海外許多國家和地區。回憶起20世紀80年代初的第一次長途旅游,吳先生難以忘懷,“1983年,我第一次去西安,坐著綠皮車去的,到了那里特別激動,累也覺得值了。”
類似的回憶河北的王先生也有。1982年,王先生和愛人結婚,為了紀念這件人生大事,他和妻子特意從張家口到北京旅游,當天安門、大柵欄、王府井鮮活地出現在他眼前時,王先生內心滿是激動,“雖然張家口到北京也就幾百里地,說遠也不是特別遠,但是那時能去首都,在天安門前拍張照片,是一件時髦的事。”
吳先生和王先生的經歷只是一個縮影。
在“2018中國旅游科學年會”開幕式上,文化和旅游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李金早回憶:“當初我們的旅游還不為國民所理解,學界也少有研究。在很多人看來,旅游只是作為極少數人,特別是外國人的一種高檔消費行為,根本不為國人所理解。”
而旅游能漸漸走進老百姓生活,要從改革開放說起。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對旅游業產業屬性的定位,邁出了歷史性步伐,從外交事業轉變到經濟性產業。1979年1月到7月間,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連續發表了多篇講話,指出“旅游事業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這為世界旅游者打開一扇窗。這一年,旅游作為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先行軍,也逐漸走入平常百姓的生活。
20世紀80年代最初的幾年中,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旅游”是一個陌生而遙遠的詞匯,彼時,大多數人沒出過省,更別提出國了。在那個憑票購物的時代,出門旅游往往是人們出差的時候順便完成的。那時候,人們出門要拿著單位出具的出差證明,帶上全國糧票,然后在小旅社或者單位招待所住宿。即便是這樣,依然擋不住人們行千里路閱世間情的渴望,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普通老百姓旅游的念頭萌芽了。
隨著交通工具的日益先進,人們旅游范圍開始變大,旅游的腳步延伸到幾百公里、上千公里之外。
1983年,對于深圳來說是個特殊的年份。那一年,香港、澳門逐步對內地居民開放旅游,第一個赴港旅游團從羅湖口岸出發。1984年,“港澳探親游”再擴大開放到其他省份。
這一時期,旅行社也發展起來。1978年至1980年間,我國入境旅游人數高速增長,以國旅和中旅為核心的旅游部門的接待能力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1980年,國務院正式批準中國青年旅行社(以下簡稱“青旅”)成立,它是我國改革開放后成立的第一家旅行社企業。青旅的成立為我國旅游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自此,國旅、中旅、青旅成為中國三大旅行社。198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旅游局《關于開創旅游工作新局面幾個問題的報告》,提出“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要采取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資一起上的方針。”在外聯工作上,要打破獨家壟斷的思想,允許中旅、國旅、青旅等單位開展競爭,積極擴大各自的活動領域和服務對象。
旅游業的發展使得普通老百姓旅游的需求逐步得到滿足,然而旅游業本身承載的意義遠不止于此。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突破口,旅游業改革開放在中國改革開放總體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夏杰長和國家開放大學經濟管理教學部講師徐金海在《中國旅游業改革開放40年:回顧與展望》一文中寫道:“從中國旅游業改革開放40年的基本歷程來看,其主要的典型特點是,始終由中國改革開放總體進程推動;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改革開放總體進程與旅游業改革開放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簡單被決定的關系,還應看到中國旅游業改革開放在中國改革開放總體進程中發揮出的重要作用,即始終位于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作為改革開放的破冰產業先行先試。”
走出國門不再是夢想
當時間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迎來大眾旅游熱潮。
1990年10月,國家旅游局出臺了《關于組織中國公民赴東南亞三國旅游的暫行管理辦法》,該辦法規定在由海外親友付費、擔保的情況下,允許中國公民赴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探親旅游目的地國家。“新馬泰”成為國人走出國門的第一站。繼“新馬泰”的開放,1992年中國公民的旅游目的地又增加了菲律賓。
早期“新馬泰”推出的旅游產品是“泰新馬港澳”游,以長線為主,純觀光線路,參團的游客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出國的人。甘肅的滿女士是當年較早赴新馬泰旅游的市民之一,1999 年她報名參加了旅行社組織的“新馬泰港澳?12 日游”。說起那次旅行,她說:“那時候出境游是很高端的,去一趟新馬泰要1萬多元人民幣,當時絕對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我真是下了好大決心。10 多天要玩5個地方,其實就是走馬觀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去芭堤雅、云頂、獅身魚尾像這些著名的景點照相‘打卡,不會有太深入的東西。但跟導游學泰語、付小費、看皇宮,這些還是開闊了我的眼界。”
1997年,我國又陸續批準開放?8 個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游的目的地國家,使出境探親旅游正式改變為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游,人們的旅游方式和目的地有了更多選擇。
隨著改革開放逐漸深入,市場經濟意識大大加強,國內旅游業也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旅行社數量增加。1997年7月1日,國務院批準的《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游管理暫行辦法》發布和實施,標志著中國旅行社業所面臨的旅游市場開始從入境和國內的二元市場轉向出、入境和國內游的三元市場。旅游市場的蓬勃發展,以及1996年《旅行社管理條例》對于投資主體性質的放寬,大大刺激了多種投資主體進入旅行社行業的熱情,我國旅行社的數量迅速增長,從1997年的4986家發展到2009年的21649家,12年間增長了4.3倍,年平均增長率約13%。
1997年至2009年,也是我國在線旅行服務從萌芽走向成熟的發展階段。
1997年10月,全國首家旅游網站——華夏旅游網成立。1999年,攜程和藝龍相繼成立,這兩家公司的成立,標志著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在線旅行服務業的開端。
此時,政策上的支持進一步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199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旅游局《關于積極發展國內旅游業的意見》,對國內旅游工作提出“搞活市場、正確領導、加強管理、提高質量”的指導方針,極大地促進了國內旅游發展。不僅如此,1995年開始實行的雙休日制度,1999年開始實施的黃金周政策,讓國人開始計劃真正意義上的一場旅行。
在這個過程中,旅游業自身的地位也在悄然轉變。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將旅游業確定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真正實現了旅游業從外交事業到經濟產業定位的轉變。隨著積極發展旅游業的政策實施,到1999年中國接待入境過夜旅游者及創匯排名分別由1980年的第18位和34位躍升至第5位和第7位,國內旅游者達7.19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2831.92億元人民幣。
在線旅游助力“說走就走”
新世紀到來以后,我國在線旅行服務業進入快速成長期。
2004年同程、遨游和窮游成立;2005年去哪兒、芒果網和悠哉網成立;2006年酷訊、馬蜂窩和途牛成立;2008年驢媽媽成立;2009年欣欣成立。在線旅行服務業的成長極為迅速,據統計到2009年,我國在線旅游滲透率已達4.8%。
在線旅游展現出的巨大發展潛力,吸引了互聯網巨頭紛紛涉足在線旅游行業。2010年淘寶旅行頻道上線;2011年4月百度旅游上線;也是在2011年,京東商城開通機票業務,后來又陸續上線了酒店、景點、度假、租車等預訂業務來布局在線旅游市場;騰訊也入股了藝龍、同程。
近年來,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出現,改變了旅游供給和旅游消費方式,也促進了旅游商業模式改變。
在線旅游的發展,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如今只要打開旅行APP,機票、酒店、門票信息應有盡有。而用手機訂購景區門票,還會生成行程提醒,再也不像從前那樣要排長隊買票。
利用互聯網,人們可以輕松獲取旅游信息、制定旅行攻略、預訂機票酒店、分享旅游體驗,便捷的在線旅游服務讓更多人實現了“說走就走”的旅游夢。特別是近幾年,“互聯網+旅游”讓自由行變得更容易。來自安徽的安安是一位喜歡旅游的姑娘,她說,“2006年的時候,我去上海玩,還得隨身帶上地圖和旅游指南,如今出門只要帶上手機,就可以輕松搜索旅游攻略啦,旅行回來還可以把自己的攻略分享給朋友。”
除了互聯網帶來的便利之外,政策的支持同樣重要。
2001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業發展的通知》中,指出要“樹立大旅游觀念,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進一步發揮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作用。”
2008年,國家旅游局成立直屬專業研究機構——中國旅游研究院。
2015年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旅游局聯合出臺《關于支持旅游業發展用地政策的意見》,以進一步推動旅游新業態發展,滿足居民日益品質化的旅游消費需求。同一年,國家旅游局出臺《關于實施“旅游+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通知》,推動了旅游業的創新發展。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
如今,在國內,旅游成為帶動多行業、多領域發展的經濟增長新引擎。《2018年全國旅游工作報告》顯示,2017年,國內旅游人數為50億人次,入境旅游人數為1.39億人次。
擁抱詩和遠方
2018年4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掛牌。此前的2018年3月13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決定:將文化部、國家旅游局的職責整合,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不再保留文化部、國家旅游局。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讓詩和遠方有了別樣的意義。網友們感嘆,“詩和遠方終于在一起了”。
國務委員王勇表示,調整旨在“為增強和彰顯文化自信,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和旅游資源開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
隨后,各省市政府紛紛宣布掛牌成立文化和旅游廳(委),截至2018年10月底,已有海南、福建、重慶等14個省(市)宣布文化和旅游廳(委)正式掛牌或宣布新的領導班子。專家表示,各省在行政機構上實現文化與旅游的全面融合,將有效掃除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的機制障礙,民眾也將更好地擁抱詩和遠方。詩和遠方在一起,折射出人民群眾對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旅游作為人們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增加人們幸福感和獲得感的一項重要內容。
從國內游到出境游,從跟團游到自駕游、自由行,再到近年來興起的無景點游、心理旅游、自組團游等,旅游從曾經的“奢侈品”轉變為人民日常“生活元素”,我國進入大眾旅游、全域旅游新時代。
旅游,正在成為人們幸福生活的注腳。
中國新時代 2019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