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主撰的《青年雜志》創刊;1916年9月,因雜志與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的《上海青年》刊名有雷同之處,故更名為《新青年》。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激情澎湃地寫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由于《新青年》以科學與民主的思想驚醒了長期被束縛于封建桎梏中的一代青年,因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陣地,點燃了至今不滅的思想解放的火炬,陳獨秀也被毛澤東譽為“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
李大釗:高舉革命旗幟第一人
五四前驅之一的李大釗,是在中國大地上舉起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旗幟的第一人。1913年,他留學日本,曾參加反袁世凱運動。1916年回國,歷任北京《晨鐘報》總編輯,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兼圖書館主任和《新青年》雜志編輯。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李大釗積極領導了這一運動。他寫的《我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一文,驅走了當時眾多知識分子心頭的陰霾,為他們指明了以馬克思主義救中國的真理,研究和宣傳社會主義逐漸成為進步思想界的主流。
蔡元培:愛國學生的保護者
蔡元培先生是我國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主革命家,1917年1月4日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因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使北京大學群賢畢至、精英薈萃,成為新文化思想的傳播中心,五四愛國運動的發祥地。
羅家倫:第一次提出“五四運動”
羅家倫(1897—1969),紹興柯橋鎮江頭人。1917年進入北京大學文科,成為蔡元培的學生。1919年,在陳獨秀、胡適支持下,與傅斯年、徐彥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當選為北京學生界代表,到上海參加全國學聯成立大會,支持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親筆起草了惟一的印刷傳單《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提出了“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口號,并在5月26日的《每周評論》上第一次提出“五四運動”這個名詞。
傅斯年:五四運動游行總指揮
傅斯年(1896-1950),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祖籍江西永豐。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升入北京大學文科。由于受到民主與科學新思潮的影響,1918年夏與羅家倫等組織新潮社,創辦《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影響頗廣,從而成為北大學生會領袖之一。五四運動爆發時,傅斯年擔任游行總指揮,風云一時。后因受胡適思想影響,反對“過急”運動。不久退出學運,回到書齋。
段錫朋:中國學生聯合會第一任主席
段錫朋(1896-1948),1896年生、江西永新人。1916年入北京大學政法科學習,1919年五四運動時,參與組織學生集會游行,被選為中國學生聯合會第一任主席。后出國留學。回國后任武昌大學歷史教授、廣東大學歷史系主任。1930年起任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次長、南京國立中央大學代理校長、中央訓練團教育委員會主席、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48年在上海去世。(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