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建筑技術穩步發展,我國面對宗祠建筑的保護更新策略也提上了日程,本文基于現今環境的破壞、宗祠功能削弱、審美能力的變遷的因素,來探討基于公眾參與的宗祠建筑專業認知和相關的宗祠建筑保護更新策略,其策略主要包括功能演化,滿足需求;文化再現,活化空間;日常生活,復刻再現。
關鍵詞:宗祠建筑;公眾參與;保護更新
一、宗祠建筑的落寞
在鄉村建設中,宗祠建設是其主體建筑,相對保存完好的是嶺南一。據考證,臨賀故城是整個嶺南地區宗祠修建最密集的地方之一,在一座故城中就集中了許多的姓氏宗祠,例如保存至今的王、莫、劉、李、岑等24姓的宗祠,成為各種姓氏集合的大觀園,在全國來說是十分稀有的。遺憾的是其中文廟卻已被毀,只剩下孤零零的牌樓殘垣立于雜草叢中。
(一)環境破壞
對于宗祠的環境等級來說可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是山與水之間的距離,影響了宗祠的整體布局;村落里的農田分布,影響了人類與宗祠之間的關系;微環境的狀態,影響人們對宗祠的價值認識和情感形成。山水格局和農田分布基本是隨著村落形成而固有的,因此,環境破壞的重要原因是:宗祠前廣場、天井、山墻面巷道環境破壞等。
(二)功能削弱
隨著村落的環境遭到破壞,宗祠自帶的功能會得到削弱,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宗祠所具備的功能只留下了祭祀能力,對宗親和公眾集會的聯系會慢慢淡出村落舞臺。二是宗祠祭祀功能區分特點一般比較統一,隨著科技的進步,封建思想淡出人們的想法,導致儀式感慢慢減少,它的削弱導致宗祠功能弱化。同時,在村落生活中的村民需要使得宗祠兼具多種功效。閩贛地區很多宗祠也根據村民的需求,進行了功能拓展,比如廈門的江夏堂在保留原有的祭祀功能外,將其拓展成小學,與老宗祠交相呼應的同時增加了學生對老祠堂的認識;漳州的王氏宗祠將廂房變成了村民的住房,成為居祠合一的大宗祠,加強了宗祠的管理。功能的演化及拓展讓祠堂保留祭祀功能的同時增加了其他的功能,有利于宗祠的保護。
(三)審美變遷
隨著經濟的發展,村落里居民的生活也蒸蒸日上,人們對審美的要求變得大不相同,開始未經考究就隨意破壞宗祠,采用水泥等劣質材料代替原有的本土材質。宗祠的建筑是具有特殊意義的,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今天的宗祠已經沒有了“宗族主義”的負面性質,只具有幫助人們尋找祖先、懷念先祖、激勵后人、互相協作的正面意義,其加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中華民族的團結?,F代宗祠的興建表面上是宗族觀念的延續,但由于現代社會結構的變遷,實質上已經變成了發自民間內心對于傳統文化回歸和提升的要求。
二、基于公眾參與的宗祠建筑專業認知
宗祠對我國人民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其意義需要我們在對宗祠進行保護更新時,要求依據當地的文化底蘊、特殊材質、村民日常生活來建設。北大張天新教授和日本山村高樹博士提出“世間遺產”的概念,他們認為宗祠的建筑保護需要起到支撐作用的同時還應該充滿公眾日常生活的氣息。宗祠不僅是世界的遺產,而且是公眾的財產。
從公眾參與的村民角度來說,宗祠的意義體現在,它是當地一種地域建筑文化的象征,體現了當時地方村民的的建筑工藝;它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地點,能夠帶動傳統文化和民俗的傳承。
對公眾參與的專業技術人員而言,宗祠的價值體現在,宗祠建筑所具有的宗族文化是研究村落發展的重要因素;宗祠的建筑風貌是村落風貌的典型體現,是為了保護村落而建筑的。
三、基于公眾參與的宗祠建筑保護更新策略
(一)功能演化,滿足需求
在建筑宗祠時,它的主要功能是滿足祭祀。另外還具有五大功能分別是,一是尊祖敬宗,紀念祖先的場所,發揚祖先的愛國主義,艱苦創業的精神;二是尋根問祖,接待來訪,聯絡宗親的場所,加強民族團結,發揚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三是道德教育的基地,通過祠堂文化內涵和優秀的家訓,形成男女平等良好優點,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四是增進知識,聯絡感情,發揚村落文化活動場所的作用;五是民俗文化、民間收藏的陳列館。因此修繕祠堂的工作刻不容緩。如今的宗祠將這些功能慢慢的淡化,使外來人員也可以進行參觀,有利于增強人們對宗祠的認識。
(二)文化再現,活化空間
舉行傳統的文化活動可以加深村民對宗祠的價值認識,使公眾具有參與感,通過從傳統文化中再現宗祠文化。比如宗祠帶有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公眾的參與度得到顯著提升。
(三)日常生活,復刻再現
人們對宗祠的依賴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宗祠作為村落人們的重要生活空間,為村民提供了溝通互助和討論的空間,宗祠的空間等級可以分為三點分別是:宏觀層級空間,主要指根據一定距離,人們通過環境的客觀事物或具有象征性的宗祠屋頂,得到方向的指向;中觀層級空間,主要指宗祠的建設空間較大,前方具有很大的空地;微觀層級空間是指容易聚集人群,引起人們觀賞表演的場所,其主要分為三種形態,緩沖空間、灰空間和宗祠內部私密空間。在宗祠內部擺放較高的桌椅板凳,種植適合當地自然環境的植被,有利于再次實現村民的原始的日常生活,從而促使村民保護宗祠的感情加強。
總結
宗祠的主要功能是祭祀作用,主要滿足村落人民的文化傳承和日常生活的便利。通過功能演化、文化再現、日常生活對宗祠的改變,激發了人們對宗祠的感情,滿足了人們的需求,活化了宗祠的空間,使宗祠文化再現。
參考文獻:
[1]張司晗,劉健鵬.精神文化空間重塑視角下的古村落保護與更新策略初探——以江西塘邊村為例[J].城市建筑,2016 (15):375-376.
[2]項目名稱:宗祠活態延續的閩南老街區——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保護與更新[J].住區,2014 (3):95-97.
[3]何思思,徐昊,李崇源等.關于海南宗祠建筑形制的調查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下旬),2017 (6):173.
作者簡介:江梅(1993.11-)女,江西九江人,漢族,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