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倫理觀念體現了人們的基本人際關系規范以及相應的道德原則。緬族是緬甸的主體民族,各種倫理觀念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本文從緬族的現代婚戀習俗著手,探析現代婚戀習俗中體現的緬族的家庭倫理和佛教倫理,并分析其成因和影響。
關鍵詞:緬族;現代婚戀習俗;家庭倫理;佛教倫理
一、緬族的現代婚戀習俗概述
緬族人的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現今,緬族青年在婚姻方面多為自由戀愛,父母一般不會做過多干涉。傳統上認為男子滿14歲后就是成人了,就可以找對象了。青年男女談戀愛后可以很快就結婚。如果男子想要娶一位女孩,一般是向女方父母說明后,由男方父母跟女方父母提親,商量婚事。舉行婚禮前要請占卜師為其擇良辰吉日以確定婚期。習慣上,緬歷四至七月不能結婚,緬歷二月和三月適宜嫁娶,其他月份結婚據說會對家庭有不好影響。現在緬族人結婚都會按照法律要求先到政府部門登記結婚。婚禮當天,常會看到負責招待的少女們在門口給客人敬煙,獻上一束蒲桃枝條裹著的小花,入門后客人會給包裝得很精美的賀禮或是直接給禮金,并記錄在案。吉時一到,在“灌禮師”的主持下,新郎新娘在儐相的陪同和歡快的音樂聲中緩緩步入禮堂,坐到臨時搭建好的木臺上的特定位置,一起念《吉祥經》,禮拜三寶,即佛、法、僧,聆聽高僧和父母的教誨,并接受雙方父母的祝福。親朋好友到場祝賀,雙方父母親友要到場給來賓領位,并招待以各類糕點、冰激凌和涼拌茶葉。新人在客人用餐時則走下臺來跟客人寒暄并留影紀念。婚禮結束后,新人會在報紙上刊登自己結婚的消息,并對前來幫忙的親友和到場祝賀的賓客致以感謝之意。現在的緬族人在結婚時,有些還有給僧侶布施齋飯的儀式。
二、反映的家庭與佛教倫理觀念
(一)男女地位平等
在宗教制度和農業社會的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協調成為日常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主題。一般地說來,緬甸社會中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緬甸俗語“”說的就是丈夫作為一家之長,負責家庭的生計,而妻子就要把家庭收入進行好好分配,做到不浪費。男主外,女主內,夫妻雙方共同承擔養家的責任。緬族青年男女在婚姻方面多為自由戀愛,父母一般不加干涉,如果父母干涉子女的婚事,戀人可以相約一起私奔,等到生米做成熟飯后往往都能得到父母的諒解和承認。緬族人結婚后女婿可以跟岳父岳母住一起,不會有歧視“招贅”的現象,不會存在婚姻家庭中權利的性別歧視。緬甸女子在結婚時帶到夫家的嫁妝歸自己所有,如果離婚嫁妝也歸其名下。另外,婚后婦女自己所掙的錢也可當作自己所有。
(二)重視維護家庭關系
緬族人在結婚時,父母會為新人布置新房,盡可能的使婚房顯得舒適、氣派。婚禮當天,父母親友忙前忙后地招待到場的客人,熱情地引領來賓就坐,安排樂隊奏樂,設宴款待。緬族人的婚禮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一次大型的族人、親友的團聚活動,通過參加婚禮可以跟久未謀面的親友見面,密切了彼此間的聯系。婚禮過程中,緬族新郎新娘要一起拜佛、法、僧、父母和師長,拜父母和師長表達了對長輩的敬意,長者這時會訓導新人并給予祝福。在緬族家庭中,婚后的夫妻雙方都嚴格遵守傳統,互敬互愛,夫妻關系和諧,共同承擔養育幼小、扶持長輩的責任,創造出和睦的家庭氛圍。
(三)博愛眾生
緬族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圍繞著佛教而展開的,各種文化習俗也與佛教息息相關。緬甸僧侶在每年的緬歷四月到七月夏安居期間留在寺廟內守戒,不再到外面進行活動。有說法是說僧侶不出寺廟一是為能專心研習佛法,二是為了不踩踏農民的作物。篤信佛教的緬族人在舉行婚禮的時候也會避開這一時期,把婚期定在夏安居節前或是之后。緬族人在結婚時會舉行為僧侶布施齋飯的儀式,聆聽高僧的教誨,有的會到寺廟去給僧侶布施齋飯,與婚宴同時進行。這反映了緬族人嚴格遵循佛教教義,有著慈悲和博愛眾生的觀念,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也無處不表現出慈悲為善、博愛眾生和善待他人的行為。
三、成因
家庭是由婚姻、血緣所決定的人與人之間的特殊的人倫關系,有其產生和發展的歷史。緬族人重視家庭、親情和尊老愛幼,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緬甸是個傳統的農業國家,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條件,任何勞動力都是受到重視的,因此同樣作為勞動力,男女在地位是相對比較平等的。此外由于生產力低下,一切的生產生活都是依賴人們共同完成的。因此所有社會活動也必須在家族內進行,而家庭就是人們生活的所有依托,緬族人的家庭觀念也得到了鞏固。他們重視家族內部人倫關系的穩定與協調,把家族整體利益視為最根本的利益,強調“尊祖敬宗”和愛護后輩,以孝悌友善作為維系家族和睦團結的重要道德準則。這從緬甸俗語“”就能看出來。此外,在緬甸,80%以上的人信奉佛教,佛教教義中博愛眾生的觀念也被世人所接受。緬族人在這樣的文化思想下,生性溫和,主張博愛、善待他人、善待一切有生命的個體成了所有人的共識。
四、影響
緬族人男女關系平等,這為緬族婦女參與社會活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也在婚姻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在現今的緬甸,越來越多的婦女在社會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活躍的角色,直接參與經濟和國家建設,她們也有很強的家庭和社會責任感,表現出獨立的思維能力。社會參與意識的增強,隨之婚戀自由和男女地位平等的意識也更為加強,很多青年不再希望借由婚姻來保障自己的生活,所以現今的緬甸有許多單身男女青年到了晚婚年紀也不急于踏入婚姻殿堂,寧愿留在父母身邊照顧父母,專心念佛。
緬族人重視家庭和親情,看重人倫關系的和諧。在每個家庭里,夫妻相敬如賓,子孝母慈;親友間互幫互組,互相關愛,親情生活幸福美滿。
佛教的道德規范規定了人的外在行為、語言和內在意識三方面的內容,既提出了道德要求,又制定出系統而明確的規則,以教化廣大信徒。在佛教氛圍中生活的緬族人有著和善的性格、端正的生活態度和比較系統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鐘智翔,尹湘玲等.緬甸研究[M].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0.
[2]鐘智翔.論以佛教為皈依的緬甸倫理思想[J].東南亞,2004 (4):59-62.
[3]寸雪濤,趙歡.緬甸傳統習俗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緬)貌欽民(德怒漂).內心豐富多彩的緬甸人[M].仰光:雅必文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路潔清(1990-),女,廣西人,助教,學士,研究方向:緬甸語言教學與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