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亞蕾 鄭瑛 周伊莎 農金連 陳泳宏
摘要:桂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在探究桂林少數民族文化對桂林旅游業影響的基礎上,提出深度開發特色民族旅游資源,促進桂林旅游業的發展。本文根據桂林旅游業在特色民族資源方面的開發現狀,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來收集數據進行分析,最后對桂林旅游業在特色民族資源方面的開發提出合理性建議,促進桂林旅游業事業的迅速發展,使得少數民族文化可以相互促進,互相交融,共筑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關鍵詞:民族資源;旅游;桂林
自1995年中國國家旅游局推出中國風情民俗旅游活動以后,特色民族資源已經成為各地重點開發的對象。眾所周知,桂林是一個有著較多少數民族聚居的城市,擁有豐富的特色民族資源,并且根據我們實地調研的結果來看,選擇到桂林旅游的人大多是被桂林的山水吸引,兒時的那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深入人心。但他們對當地民族的特色文化知之甚少,游客們覺得桂林的少數民族資源開發不夠,希望可以從衣,食,住,行上親身體驗其民風民俗,了解其文化。
如今,盡管國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護民族特殊資源,但對于特色民族資源的產業化開發及其在整體文化產業結構中的轉化機制等方面的研究則明顯不足。我國特色民族文化產業化的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已遭遇瓶頸。
民族旅游產品是一種特殊的旅游產品,是旅游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例如,廣西忻城縣的莫氏土司衙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廣西更是絕無僅有。近年來,《合浦珠還》、《劉三姐》等影視作品,均為以此地作為外景地之一,故廣為人知。我們初步建立了民族旅游產品理論模型,根據桂林旅游政務網調查統計資料折算所得出的截止2017年4月13日桂林市主要經濟社會指標情況表,此表顯示出桂林市旅游人數、旅游收入同比上年緩慢增長,最高為23.2%,最低是-1.9%,總體為下降趨勢。尤其是星級賓館數、星級旅游景點數為負增長。這意味著游客人數的增多并不能使旅游收入獲得顯著提高,人們大部分花費在交通、飲食等方面,而真正花費在旅游上面的并不多。
為了能夠更嚴謹的探究特色民族資源對桂林旅游業的影響,我們以發放問卷的形式對來桂林旅游的游客進行調查,發現來桂林旅游的游客大多都是老年人居多,其次是中年人,他們對桂林的印象來源于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內容、旅行社宣傳以及口口相傳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對桂林的美譽。但正是因為句話,游客們來旅游的目的大多為參觀山水風景,如桂林著名的“三山兩洞一條江”,因此削弱了桂林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背景,像“印象劉三姐”、貓兒山、龍脊梯田等都是含有豐富文化底蘊的景色。而且數據顯示,游客對少數民族的相關知識知道的比較少,他們也很渴望體驗與了解少數民族的住宿、飲食和生活習慣,因此開發特色民族資源,豐富旅游活動的內容,對桂林旅游業的發展猶為重要。
總而言之,對于桂林這個特色旅游城市來說,將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與旅游業進行結合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既滿足了人們對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好奇,也適應了現代旅游業的需求。但是現在桂林特色民族資源的開發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人數將會大大增加,所以桂林旅游業想要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就要把握好所獨有民族特色資源,充分準備好迎接旅游高潮的到來,提高在同類城市中的競爭力。
首先,要對桂林所擁有的的特色民族資源進行全面且具有專業性的考察,做好調研報告,明確其在桂林旅游業發展中的市場定位,然后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加強對少數民資地區旅游開發的宏觀調控,制定好合理有效的開發步驟,以便于高效的開展工作。
其次,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注重游玩的質量,他們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風景欣賞,而是希望可以感受的更深層次的旅游體驗,所以在開發少數民族特色旅游區域的同時,也可以以少數民族文化為聚焦點,運用電腦、報紙、電視、宣傳單、影視專題片等進行少數民族形象的宣傳,吸引游客來體驗獨特的飲食、住宿與生活習慣,加深對少數民族的了解。
最后,在開發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尊重與繼承,不能為了商業目的而進行大肆開發和隨意編造具有少數民族風情的旅游項目,而應該打造特色品牌,例如重慶火鍋、北京烤鴨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標志,保障少數民族地區在旅游業的開發中過程可以得到切實有效的發展,力爭實現少數民族文化繼承與文化旅游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