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小提琴演奏者,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優(yōu)秀的傳授者。這就不得不使我們從個人主觀的訓練技術層面,轉向趨于理論化的方法論了。本文旨在探究不同教學法下對于小提琴演奏的影響,目的對未來小提琴教學法的研究能夠起到一些輔助作用,并且期望優(yōu)秀的教學法能夠得到大力的推廣,普及音樂教育。
關鍵詞:小提琴;器樂;教學法
一、何為教學法
從字面意思來看,教學法即傳授教業(yè)的方法。我們不難理解這是一門學問。不同的人對同樣的事物有著不同的看法,他們受著不同地域、環(huán)境及人文的影響,在思考方式上存在偏差是必然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并非機械的一概而論,所以正如孔子最初提出的核心教學原則因材施教那樣,教學法的存在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這不禁要驚嘆古人的智慧。
要知道,兒童進入學校決不是如過去所設想的那樣簡單,只要在學、記、聯(lián)想和實習方面取得進步就行了的事情。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兒童心理發(fā)展階段理論揭示,學生智力的增長必然經(jīng)歷四個發(fā)展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和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具體的說是由簡單的感官運動的協(xié)調開始;進而發(fā)展到隨著語言和游戲能力的增長開始符號性的動作;然后進而能夠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邏輯思維;最后到青少年時期就具有綜合考察問題、掌握問題實質和進行解釋的能力。即兒童情感的發(fā)展則是由不受制約的、直接的、立刻的反應,進步到經(jīng)過周密考慮的比較復雜的間接響應。隨著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大多數(shù)的家庭會讓自己的孩子更早的接觸樂器,這就需要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也得充分考慮上述特點。
二、國內外對教學法的認知
在此之前,我了解到早在17世紀后半葉的巴洛克時期,小提琴的教學理論已經(jīng)初見雛形。當時的小提琴脫離了文藝復興時期為教堂音樂伴奏的宿命,躋身成為了極具表現(xiàn)力的獨奏樂器。隨后越來越多的創(chuàng)作者加入到為小提琴譜寫樂曲的行列,而演奏者的水平參差不齊。到了18世紀中期,首次出現(xiàn)了專門指導小提琴演奏技法的理論,例如左手的強化、右手運弓及力量上的變化、弓段的分配等等,使得演奏者有了系統(tǒng)化的理解與學習。隨著古典主義時期的到來,音樂發(fā)展空前的強大,然而它的理論研究在廣度與深度上相比以往都有了更大的突破,從而造就了當時的各個學派:維也納古典樂派、柏林樂派、曼海姆樂派。
然而在日本流傳甚廣的鈴木教學法,其理念也值得推崇。有意思的是,他創(chuàng)新以幼兒為對象,通過直覺與聽覺的反復訓練而達到自發(fā)的小提琴演奏能力。他提倡,學習要越早越好。有研究表明,假設18歲人腦開發(fā)的10%潛能設為100%的話,幼兒自出身到5歲腦神經(jīng)細胞發(fā)育已經(jīng)達到50%;到8歲便達到80%,也就是說兒童出身的前7年已經(jīng)獲得了成年的80%智力;而余下10年只獲得20%。根據(jù)鈴木的早期教育理論,有人估計,超前教育的兒童腦神經(jīng)細胞能開發(fā)至25%,而一般的兒童只能達到10%。總結鈴木音樂教學法有以下幾個特點:1、才能教育應該及早開始;2、讓反復聆聽音樂代替電視聲,自然的熟悉“音樂的語言”;3、父母一同學習,在家可以給孩子樹立榜樣;4、應當每天練習;5、訓練耳朵不需要會識譜;6、游戲的方式學習。
國內較為有名的有黃輔棠教授《黃鐘小提琴教學法》、上海音樂學院丁芷諾教授編著的《小提琴演奏基礎教學法》。都系統(tǒng)的闡述了從他們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總結下來得包括從站姿、夾琴姿勢、左手持琴到右手運弓應該呈現(xiàn)的狀態(tài)。以及推薦了一系列從初級至中高級別的演奏者輔助練習教材(之后我會詳細闡述),最重要的是寓教于樂,因材施教的教學宗旨。
三、基礎教學法
系統(tǒng)的教學法應該分為四大板塊:認識、啟蒙、基礎和教學。
(1)認識
要想真正了解怎樣教好一門樂器,不僅自身要有技術,還得了解它的構造,更要從它的整體歷史發(fā)展脈絡著手,順延到它的教學法演變歷程。
小提琴,被譽為“樂器皇后”,它的前身是維奧爾琴。隨著巴洛克時期意大利提琴制造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小提琴得到更多人的認識。隨后法國F.圖爾特對琴弓長度、重量,琴頸的寬度等進行了重大的改革,目的是適應更大的張力,把羊腸弦換成了現(xiàn)在的尼龍弦。前人用了很多方法研究教學法,像是美國強調動作放松的羅蘭德《動作教學法》、日本訓練幼兒聽力的集體教學“鈴木教學法”、從心理和身理訓練角度提出的新觀點研究吉普賽人演奏的“科托·哈瓦斯教學法”等等。他們從心理學及方法論角度探討小提琴演奏教學法,這在莫扎特時代是很難想象的。
(2)啟蒙篇
從孩子的深淺認知得知,啟蒙時從最基本樂理知識開始普及,包括識譜、節(jié)拍、速度等。為了防止枯燥的接受式教學,通過游戲導入,將日常抬指練習、換把練習、揉弦練習等融匯于其中。再者就是一堂課知識點不必塞滿,兒童心理不易消化,把知識點精煉,再站在兒童易理解的角度表達出來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基礎篇
畢竟教學法是師生共同合作的有益于學生理解的經(jīng)驗和活動,那么充分了解不同階段的兒童心理,因材施教才是前提。可以設定一個教學大綱,以一個學期為學習階段,針對目前學生存在的問題逐一克服,而不是為了考級一年只學三首曲目。針對左手,例如揉弦過緊、顫音不快、換把不到位等;針對右手,例如接觸點跑位、跳弓運用、弓段分配、弓壓訓練等,這些都可以輔助階段搭配教材:初階的霍曼《小提琴教程》;中階的卡爾·弗萊什音階體系、克萊采爾練習曲等,鞏固基本功且熟練連續(xù)換把、弓速變化、對右手的控制及力度處理;高階教材維尼亞夫斯基《隨想曲與現(xiàn)代練習》、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維厄當《音樂會練習曲》等等,在穩(wěn)固的基本功外含有大量的炫技技巧,突出個人成就。
(4)教學篇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家長是最堅實的后盾,三者關系相互扶持相互聯(lián)系,各司其責,合作共贏。因此要充分站在人為師道的立場,樹立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丁芷諾.小提琴演奏基礎教學法.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黃輔棠.黃鐘小提琴教學法
[3]鈴木鎮(zhèn)一.鈴木教學法
作者簡介:曹悅(1994-)女,漢族,上海人,青島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器樂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