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慧敏 郭瓊女 朱倩格 郭晨
摘要:本文通過標志性路名所涵蓋的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綜合信息,以及它們在歷史發展變遷和高速城鎮化的沖擊下所表現出的穩定性或不穩定性總結出成都道路命名常以寄托美好寓意、所在地理位置、名人古跡、傳統文化、方位數字、時代特征、民間傳說等為道路名稱的命名規律;并指出道路命名存在通名使用不規范,指向性不強、同一區劃和不同區劃間道路重名、道路命名無片區規律可循的問題;最后提出先定原則,逐步完善、同路延伸,同片同義、信息聯動,監測管理、路牌更新,傳遞文化等道路命名的建議,希望能作用于未來城市規劃中路名的設計與規范,一定程度上消除道路街道命名的隨意性和不規律性。
關鍵詞:成都道路;命名;建議;規劃
一、引言
成都路名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一定程度上記錄了城市的歷史文化背景、社會發展歷程以及人們生活環境的變化,不僅可以反映城市的歷史和時代精神,同時它也是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人們開始關注身邊路名文化現象,對路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過對成都市雙流區,青羊區,武侯區,錦江區,金牛區,成華區在內的六個區域,共計777條街道及道路名進行統計,并參考相關資料及實地走訪,得出如下研究結果。
二、成都市路名的基本情況
(一)成都市路名類型
以主要研究的329條道路名為例,總結出以下八種代表性路名類型:(見表1)
1.以美好寓意命名:105條,占比31.91%
研究發現,成都路名中常常寄托或隱含美好的愿望,這些路名多方面體現了普通人民對日常美好生活的構想,是最為常見的路名類型,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常用字有吉,瑞,安,福等
例如:萬擔倉路、安居街、康華路、金禮路等。
2.以植物命名:58條,占比17.63%
成都市屬成都平原,地處亞熱帶濕潤地區,地形地貌豐富,自然生態環境多樣,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其中種子植物有2682種,特有和珍稀植物有銀杏、珙桐、黃心樹、香果樹等,這里有著天府之國的美稱,以花草樹木命名的路名體現了其路名文化的特色,例如:黃荊路、牡丹街、海棠路、梔子街等。
3.以所處地理位置命名:40條,占比12.16%
資料顯示,2014-2017年成都市GDP穩步上升,促進了城市基礎實施建設方面的快速發展,截至2017年底,成都市轄區建成面積885.6平方千米,城市鋪裝道路面積10766.2平方千米。而新增道路往往以所處地理位置周邊的相應設施或建筑為名,記憶方便,實用性強。
例如交大路、航空港路、貨運大道等。
4.以名人古跡命名:33條,占比10.03%
成都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發祥地,中國十大古都之一。擁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名勝古跡;同時有文學家司馬相如、辭賦家揚雄、清代名將岳鐘琪,以及曾經客居成都的杜甫和建立蜀國的劉備等歷史文化名人。成都路名中包含這一類內容,體現了成都文化底蘊的深厚,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化傳承的作用。
例如金沙路、洗面橋街、草堂路等。
5.以傳統文化命名:29條,占比8.81%
成都擁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約在公元前五世紀中葉構筑城池(西漢時已成為中國六大都市之一,三國時期為蜀漢國都),為中華傳統文化流傳提供了絕佳的條件。路名中有一少部分體現了各方面的文化,以路名為載體,起到了重要的傳承作用。
例如:龍門街、交子大道等。
6.以方位數字命名:33條,占比10.03%
研究發現,成都市有少部分路名會直接以相應的方位,再增加數字直接構成,這些街道一般都在同一區域,方便區分,便于記憶,但文化性不強。
例如東二巷、西二巷、十一街至十七街等。
7.以時代特征命名:16條,占比4.86%
研究發現,成都市有少數路名與其建成時期所弘揚的時代精神或時代特征密切相關,以路名為載體,起到宣傳的作用。
例如八一路、求實路、前進路等。
8.以民間傳說命名:15條,占比4.56%
據《成都府志》對于成都民間傳說的記載,可以發現成都市在道路命名中有少部分會引入這些民間傳說,使其更具地方特色,這些道路中90%年代久遠,但路名一直沿用至今。
例如猛追灣街、五丁街、五塊石街等。
(二)成都道路命名存在的問題
成都市路名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變化形成的,局部和區域都表現出一定特色和規律,但在總體布局上顯得比較零散、規律性不強。一個城市的路名或者地名均有其自然地理特色和歷史淵源背景,總體上來看,成都的原有法定舊名,具有良好的社會認同感,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新建道路的名稱,尤其是對新建城市干路的命名則缺少一個全面清晰的概念體系。
1.通名使用不規范,指向性不強
成都市道路通名缺乏指向性,整體道路通名系統較為混亂,路街無別,同類型道路命名卻分別為路、街,相互之間無標準化區分。如武侯區盛和二路與泰和二街。
2.同一區劃和不同區劃間道路重名
成都市道路重名現象較多,盡管每個區劃內重名現象較少,但不同區域內的道路重名現象則較多。道路命名還存在漢字不同拼音相同或相近的現象。
以建設路為例,成都共有四條,分別在成華區、新都區、溫江區和龍泉驛區。
3.道路命名無片區規律可循
研究發現,只有極少數的成都路名采用了規律性命名,如鄰近并行路選取同一漢字的命名方法,如貝雙街、貝森街、貝鑫街。而絕大多數的成都路名無片區規律可循,同一區域道路命名隨意性強,無規律,記憶難度大。
例如青羊區有同向同級別道路七條,名稱分別為商業街、多子巷、仁厚街、桂花巷、斌升街、東勝街、將軍街。名稱之間無規律,且通名不規范
三、成都路名研究的結論和相關建議
路名規劃區別于其它規劃工作主要在于這種規劃需要以豐厚的城市文化背景為基礎,以人文思想貫徹始終,以貼近生活為原則,以其藝術性為目標,綜合細致到每一條道路的名稱。既展示城市形象,又深入到百姓生活,是一項志存高遠而又咬文嚼字的特殊規劃工作。同時,前期的規劃工作和后期的宣傳工作也需要良好的管理和運作才能保證最大化效益的產生。
(一)命名建議
1.先定原則,逐步完善
成都2016年出臺《成都市中心城區小街區街巷加密成網行動計劃》,其中就包括2017年-2019年每年實施約40公里道路建設,其中包括大量新增街道。以雙流區部分新建道路為例,絕大多數在建設之初沒有法定名稱,為方便項目進行前期工作而隨便命名,建成后一直沿用,存在隨意性強,雅俗摻混,格調不高等諸多問題。由于原暫定名已流傳開,所以即使部分路名后期會進行更改,也會給道路命名工作帶來一定難度。同時,舊有道路中也存在這樣的通名使用不規范,指向性不強問題。
路名是在城市發展中逐步積累和發展起來的,是城市發展的見證,因此在道路命名規劃中也應為后人留有余地,先定原則,逐步命名。建議將這一部分路名按照表3道路通名的命名指引進行修改。
2.同路延伸,同片同義
針對上文提到的道路命名無片區規律可循問題,建議對部分路段已命名的規劃道路采用同路同名延伸,對于已形成道路命名規律的區域內新命名道路時應延續。采用線面結合靈活的命名方法,快速路、主干路的命名以線為主,做到大氣磅礴,突出整個城市風格及歷史文化。其它規劃道路命名應分區分片進行,片、區內突出主題,道路專名形成系列,強化區域內路名空間分布的規律,并表現出區域性的某些共性,形成易讀易寫、易記好找的路名體系,以提高該區域地名總體的宏觀指向功能,并反映本市或待命名道路所在局部地區的地理、歷史、自然、人文、時代特點,體現道路所在區域的定位功能。
3.合理移植,傳承文化
包含傳統文化、歷史沿革等重要內涵的路名可以作為很好的載體來繼承和傳播相關文化,但是統計數據結果顯示,這一類路名僅占研究總量的8.62%,而路名無實意的卻占有12.61%,難劃分,由此建議在與特定區域路名網絡系列化結構布局的要求保持一致并能加強路名網絡整體協調性的作用的前提下,應該移植、留用已有的,或啟用原來具有川蜀文化特點、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存史教化意義的老路名或新編路名。
4.就近原則,正確派生
研究發現,成都路名幾乎沒有應用就近派生這一高效便利的道路命名方法。故建議利用原有的某些路名以派生法形成新的路名,但在派生名稱時,也應當把握被派生路名與主路名的地理位置的一致性或相關性。以其他城市如西安市、長沙市為例研究發現,各個城市主干路、快速路一般不采用派生路名,而支路提倡以附近路名、小區名、主、次干道名稱派生的方式進行命名。
(二)其他建議
1.信息聯動,監測管理
由于成都路名沒有路名管理信息系統和專業信息系統,在研究的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對相關路名進行統計、分類和研究,統計后也發現由于沒有資料的記載,對于很多路名的由來、內涵已經無從考究,從而難以分類,由此也反映出共享化的信息系統在居民生活、課題研究甚至路名文化儲存上的重要性。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路名信息的傳遞速度不斷加快,使用頻率日益上升,社會各界對路名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大,如何將路名信息化建設成果向社會提供服務,讓人及時查詢檢索路名信息,使路名真實地反映出城市變化發展的實際情況,為政府管理部門和社會各界提供統一、齊全、準確、標準的路名信息,不僅是地名管理科學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做好地名服務工作的迫切需求。建議充分利用現代網絡資源優勢,結合數字地圖,建立詳細到小區路網的全市路名數據庫,并及時進行更新,由專人維護,讓城市內外的人更好地了解成都,認識成都。
2.路牌更新,傳遞文化
成都作為國內熱門旅游城市,每年接待大量的游客。文化的推廣和宣傳也是其中重要一步,而路名和衍生物路牌可以作為很好的載體。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成都的路名以單一的藍底白字為樣式,對比錫林浩特市、西安市等地的路牌沒有顯示城市和地方特色的內容。故建議更新路牌,例如增加相應景觀圖案和相關的文字介紹。例如“武侯祠路”就可在相關路牌上增加武侯祠介紹、歷史沿革等等,更具趣味性和辨識度,同時起到了弘揚傳統文化和樹立城市厚重感形象的作用。
四、結束語
在對成都路名文化長時間調查研究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武侯區、金牛區、青羊區、錦江區四個區域內的路名多以歷史內涵為主,且傳承下來的路名數量龐大、類型廣泛,大多包括“寄托美好期待和祈愿”、“體現中華傳統文化”、“與歷史名人及典故相關”等。成華區則由于成為獨立區域時間較短,道路名稱與其他區域相比略顯單薄,大多以周邊建筑、“與交通運輸相關”等命名,體現建國后城市化進程加快的時代特征。而成都市區周邊,以雙流區為例,道路命名更是存在隨意性強、雅俗摻混等問題。縱觀上述調查過程中選取的六個區域的路名現狀,成都作為發揚巴蜀文化的中心城市,其路名體現了成都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獨具特色的文化形象。針對現存的路名問題,今后還應本著貫徹始終的人文思想,以貼近生活為原則,以其藝術性為目標,綜合細致到每一條道路的名稱,讓成都路名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趨勢中,塑造特有的巴蜀形象,展現獨特的文化魅力。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R],1986年
[2]民政部.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R],1996年
[3]袁庭棟.成都街巷志[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
[4]謝前明.地名規劃原理[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
[5]吳曉莉.從理論到實踐的地名探索—以深圳為例.2007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牛汝辰.論地名與城市規劃[J],北京測繪,1996年第二期
[7]黃小婭.街路名淺論[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卷第6期,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