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埃德加·福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新課改也明確指出:“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些理念都強調(diào)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zhì)的性質(zhì)、組成、結構、變化,以及物質(zhì)間相互作用關系的科學,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面對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被動的接受性學習很顯然已經(jīng)不能滿足探索未知世界的需要,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反觀當下的化學教學,師授生從的“填鴨式”教學依舊把控著課堂,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受到嚴重的抑制,無法在學習中完成自我知識的建構。鑒于此,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就成了化學教學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我結合自己多年來在一線教學中的探索和實踐,粗淺地談一下化學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培養(yǎng)的途徑。
一、制定導學案,使學生初步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學校教育不是機械教育,而是開發(fā)人的潛在智能的教育,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全面開發(fā)學生的多種智能。導學案,即教師根據(jù)教學重難點,在充分掌握學情的基礎上,對即將教授的內(nèi)容制定的教學方案,它是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基礎,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依據(jù)。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給學生制定一份有針對性的導學案,讓學生借助導學案,對化學教材中的內(nèi)容進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學習,這樣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才會避免盲目性,對所要學習的知識條理化、清晰化、具體化,從而初步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如:在學習《蒸餾和萃取》這一節(jié)時,我就給學生制定了相應的導學案,要求學生對導學案中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內(nèi)容大致為:1.制蒸餾水的過程中,加熱前加入幾粒沸石的目的是什么?2.冷凝管中注入冷卻的水的方向如何?3.蒸餾操作的步驟是什么?還需注意什么問題?4.漏斗使用前要進行的操作是什么?如何操作?5.能不能用酒精來萃取碘酒中的碘?6.向碘的飽和水溶液中加入CCl,震蕩后靜置,有什么現(xiàn)象?為什么有這種現(xiàn)象?然后讓學生根據(jù)導學案對課本內(nèi)容進行由淺入深地分析和探究,如此便讓學生參與了教學活動,使學生初步建立了自主學習的意識。
二、進行背誦積累,使學生打下堅實的自主學習的基礎
雖然同為理科,但化學課不同于數(shù)學、物理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知識點繁多且分散,被稱為“理科中的文科”。因此,記憶在化學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元素周期表、元素符號、化學方程式、元素的物理屬性和化學屬性、某些物質(zhì)的特殊反應等等,這些知識點分散,瑣碎,容易混淆,難于記憶,但這些知識點又是學習化學的基礎,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對這些知識點進行有效的記憶。只有這些基礎性的概念、性質(zhì)、符號的問題解決了,學生在后面的自主學習中才能最大地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三、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濃厚的自主學習的熱情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被動傳授獲得的,而是以學習者的“前見”為背景,在特定的師生交流和探索的過程中建構起來的。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除了課堂上的啟發(fā)誘導外,教師還可以將這一活動延伸到課外。如:針對化學課具有自主性、靈活性、開放性的特點,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化學課外實踐活動。與課內(nèi)學習相比,課外實踐活動既能實現(xiàn)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而且其獨特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更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比如:在學習《化學與環(huán)境保護》這一節(jié)時,可以將學生帶到校外的污水區(qū),讓學生親眼觀察校園周圍的水污染情況,調(diào)查污染源的主要來源,分析其潛在的隱患,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要求學生將整個調(diào)研過程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這樣學生不僅了解了水污染的相關情況,還懂得了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完成了知識的建構。
四、加強科學有效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試驗觀察習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原理和現(xiàn)象的形成都是在實驗中不斷總結和歸納出來的。因此,化學教學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良好的實驗觀察習慣。那么,如何給學生建立科學有效的觀察習慣呢?首先在實驗之初學生要明確觀察目標,學生只有懷著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才能以最佳的狀態(tài)投入到學習中,進而能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科學的分析、探討、總結,最后以實驗報告的形式形成結論,例如:在試管中加熱堿式CuCO這一試驗中,在實驗之初,學生就應該先明確觀察的對象是這一反應的物質(zhì)變化以及反應條件,觀察的目的則是探究在此反應條件下堿式CuCO受熱變化后能否生成新物質(zhì)。學生在明確的觀察目標之下將觀察結果記錄下來,在反應之前堿式CuCO是綠色粉末狀固體,通過加熱,試管中的堿式CuCO逐漸發(fā)生了形態(tài)和顏色上的變化,綠色逐漸變黑,試管中有水滴凝結在試管壁上,澄清石灰水則變混濁。學生在這一實驗中進行仔細的自主觀察,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分析研究進一步得出實驗結論。在這樣科學有效的觀察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會逐步建立起來。
結語
綜上所述,化學教學應積極響應新課改,順應現(xiàn)代教育教學發(fā)展趨勢,注重發(fā)揮學生的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轉移教學中心,將教學重點從教學生“學會”到“會學”上來,將學生的學習觀念從“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要鼓勵學生“跳起來摘桃子”,使自主學習真正內(nèi)化為學生化學學習的一種能力。
【參考文獻】
[1]崔建華.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J].中華少年,2015
[2]李明明.淺談化學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J].考試周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