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世瑞



摘要: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索引數據庫2011至2018年共收錄古代文學研究論文近5萬篇,對這些論文數據進行整體分析,可統計出按朝代劃分的研究論文分布、作家作品的研究排行。以此分析近年古代文學研究的熱點與趨勢,可發現呈現于文體研究、新文獻的發現與整理、文學地理學研究、計算機技術與古代文學研究和域外漢學研究幾個方面。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論文;大數據分析;研究熱點
中圖分類號:I20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19)03-0172-009
引 言
作為國內二次文獻的重要傳播平臺,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數據庫收錄近4000種國內公開出版的人文社科類學術期刊和部分集刊。與中國知網等其他學術文獻數據庫相比,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數據庫有以下兩方面優點:
首先,人大復印資料數據庫包括“索引數據庫”和“全文轉載數據庫”,索引數據庫收錄所有公開發表的論文,反映的是發表學術論文的全貌;而全文轉載數據庫則是優中選優,全文轉載的比例在古代文學學科大概為4%。被全文轉載的文章,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術研究的熱點與趨勢,這是其他同類數據庫所沒有的。
其次,中國知網等數據庫用關鍵詞檢索的方法查找數據,人大復印資料數據庫在關鍵詞檢索之外,還有人工分類。其分類體系不同于中圖法分類,是專門針對論文分類分級編制的。如袁世碩《<狐夢>主人公考實與小說意旨發微》一文,它所對應的分類號是:
J2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 中國古代文學—193 清代文學—1934 作家作品研究—19343《聊齋志異》研究
因此,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數據庫是經過初步編輯整理的數據庫,文獻信息更方便利用。本文后面所做的統計,也只有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
一、2011至2018年古代文學研究論文數據分析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數據庫2011至2018年共收錄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論文49500篇。這一數量僅包括正式出版的期刊論文和部分集刊論文,不包括會議論文和碩博論文。以此近5萬篇論文的數據庫為基礎,可作如下朝代分布與作家作品排行的統計分析。
(一)按朝代劃分的研究論文分布
中國古代文學跨越數千年,不同時期的文學有不同的特色,研究古代文學的學者也多專攻某一朝代的文學。研究論文的情況也是如此,2011至2018年的近5萬篇論文中,有約十分之一為跨朝代的研究,其余十分之九為專研某一朝代的文學。將這些論文按其研究的朝代劃分為九個時期:先秦(4867篇,占比11.51%)、漢(1764篇,占比4.17%)、魏晉南北朝(4751篇,占比11.23%)、唐(包括五代,7254篇,占比17.15%)、宋(包括遼和金,6210篇,占比14.69%)、元(1513篇,占比3.58%)、明(5140篇,占比12.15%)、清(8046篇,占比19.03%)和近代(2743篇,占比6.49%)。為使數據更為直觀,將各朝代文學研究論文分布繪制成柱狀圖:
從上圖可知,被研究最多的是清代文學,共有論文8046篇,其次是唐代文學,共有7254篇,研究最少的是元代文學,共有1513篇。清代流傳下來的作品數量多,文獻資料最為豐富,又有《紅樓夢》和《聊齋志異》等研究重鎮,無怪乎其研究論文之多。而元代歷時不足百年,尤其是元代的“一代之文學”——元曲的研究,近年數量減少,導致元代文學研究論文的減少。
(二)作家作品研究排行
中國古代文學家燦若星辰,文學典籍浩如煙海。我們認為,研究論文的數量最能反映出哪些作品是當代人眼中的古代文學經典。本文統計了2011至2018年被研究最多的中國古代作家作品,前十五名依次是《紅樓夢》(2379篇)、《詩經》(1801篇)、蘇軾(1171篇)、杜甫(1055篇)、《楚辭》(887篇)、《聊齋志異》(861篇)、《文心雕龍》(758篇)、陶淵明(642篇)、《水滸傳》(559篇)、李白(508篇)、《史記》(454篇)、白居易(435篇)、《西游記》(427篇)、《三國演義》(406篇)、《金瓶梅》(371篇),列為柱狀圖如下:
由上圖可知,古代文學中研究最多的作品是《紅樓夢》,共有2379篇。有六部小說上榜,除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外,還有《聊齋志異》和《金瓶梅》。作為中國詩歌源頭的《詩經》和《楚辭》全部上榜,上榜的詩人有五位,分別是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和蘇軾,除此之外,還有《史記》和文論著作《文心雕龍》。研究論文的數量基本與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相符,但也并非完全沒由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紅樓夢》《聊齋志異》及杜甫研究都有專門的研究學刊——《紅樓夢學刊》《蒲松齡研究》和《杜甫研究學刊》,這也對研究論文數量有一定影響。
二、2011至2018年古代文學研究熱點
2011至2018年,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共全文轉載論文2058篇,全文轉載的論文是在總共近5萬篇索引論文中,優中選優遴選出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文學研究的熱點和趨勢。
(一)文體研究
文體研究是近年來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最熱門的問題。其中吳承學教授的研究成果最為豐碩,發表文體學研究論文數十篇。吳承學倡導建立中國文體學,認為,“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的重要差異,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不同文體體系的差異。中國文學其實是“文章”體系,是基于禮樂制度、政治制度與實用性基礎之上形成與發展起來的,迥異于西方式的“純文學”體系。中國文體學研究是對中國本土文學理論傳統的回歸,也是對古代文學本體的回歸。[1]
文體研究的重要問題是尋源和辨體。羅宗強認為:“文體研究的第一步是文體尋源,與之相聯的第二步是辨體。每一種文體之出現,必有其出現之原因與條件,這也決定了其文體體式。文體尋源涉及禮樂制度、政治狀況、社會風貌、文化環境,能從一個角度很好地說明我國古代諸種文體產生的民族文化特色。辨體涉及尊體與破體、正體與變體、文體分類等方面。文體的生成與它的正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辨體的一項重要工作,是辨別各種文體的功用及與其相匹配的體貌,它的正體的形態和它在發展過程中變體的面貌?!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