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 張佳



摘要:運用語言測試、問卷調查、訪談等研究方法,以安徽省肥西縣兩所幼兒園為例,考察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對漢語“把”字句、“被”字句、疑問句、否定句、比較句、量化轄域、進行體、完成體、關系從句、并列關系、反身代詞等句法現象的掌握情況,分析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句法能力發展的異同之處,探究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句法能力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安徽;句法能力;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H04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19)03-0187-006
句法能力(syntactic awareness)是元語言能力(Meta-linguistic Ability)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個體反思句子內在語法結構的能力。[1]兒童句法能力的發展與其閱讀能力關系密切,是兒童語言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兒童句法能力研究對于診斷閱讀困難,提高兒童閱讀能力十分重要。國外關于兒童句法能力(syntactic awareness)的研究已形成一定共識,認為句法能力是預測兒童閱讀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如Siegel and Ryan[2]、Tunmer and Hoover[3]、Bowey[4]等。囿于各方面因素,目前學界對兒童句法能力的研究多集中在城市兒童的句法意識與閱讀發展的關系,對農村留守兒童特別是學齡前留守兒童的句法能力發展問題鮮有關注。
作為農民工勞務輸出大省,安徽留守兒童現象在我國十分典型。根據民政部最新公布的《2018年農村留守兒童數據》顯示,安徽省有73.6萬名農村留守兒童,占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的10.6%,僅次于四川省。因此,以安徽為例,考察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句法能力的發展狀況,有助于豐富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相關研究,促進農村留守兒童語言健康發展。本文通過解剖麻雀的方式,選擇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銘傳鄉為樣本地。該鄉位于大別山余脈,屬于典型農業鄉,因常年多旱少雨,農民外出務工人群龐大。銘傳鄉既是農民工之鄉,又是留守兒童之鄉,每年統計的留守兒童的數字都有五六百人(1),并且仍在逐年增加。該鄉留守兒童的語言發展情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調查的兒童共65人,其中有8人盡管已經完成測試,但因沒有收集到對應的家長問卷和訪談,故計為無效數據。最終有效考察對象為57人,其中典型留守兒童15人,非典型留守兒童33人,非留守兒童9人。(2)
研究主要采用語言測試法(3)、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語言測試法是利用電腦多媒體的形式向兒童展示圖片,調查人員朗讀測試題后兒童進行答題,調查人員在紙質試題后記錄答題情況,同時用錄音筆記錄整個測試過程,每個兒童測試時間平均為30分鐘左右。問卷調查法是以書面調查問卷形式向兩所幼兒園園長和教師發放調查問卷,請他們如實填寫。同時,為了深入探討以及驗證調查問卷所涉內容,我們擬定訪談提綱,對幼兒園教師以及家長就兒童的現狀及養育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訪談。本次調查配合參與的有2名幼兒園園長、6名教師、57名家長,其中每個幼兒園都是小班、中班、大班老師各1名。
一、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句法能力測試結果分析
(一)學齡前兒童句法能力測試題簡介
本次調查采用的是天津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研制的36—84個月齡的兒童語言能力測試題[5],我們統計得出句法測試點共有10大類25小類[6],參見表1。
(二)句法測試題答題情況與分析
1.不同類型兒童句法點整體答題情況與分析
通過對兒童句法測試題整體答題情況所做統計,我們得到表2。由表2可知,10大類句法點中,典型留守兒童的未做率范圍為4%~10%,即每一個句法點都有未完成的情況;非典型留守兒童的未做率是0%~14%,非留守兒童的未做率是0%到11%。從平均率來看,典型留守兒童的未做率高于非典型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非典型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的表現差別不大。典型留守兒童答題正確率范圍是7%~73%,非典型留守兒童是21%~83%,非留守兒童是44%~74%。典型留守兒童答題正確率沒有非典型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高,且個體差異較大。從平均率來看,典型留守兒童的正確率低于非典型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非留守兒童答題正確率起點最高,表現更為均衡,非典型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表現更為接近。從具體句法點來看,典型留守兒童的比較句、疑問句、體標記、否定關系、量化轄域等的掌握弱于非典型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其余幾個句法點與其他兩類兒童表現接近。
從25個句法小類來看,除關系小句外,所有兒童掌握較弱的是比較句和量化轄域的肯定形式,掌握較好的是“把”字句和進行體,且“把”字句的正確率總是比“被”字句高,進行體比完成體高,量化轄域的否定形式比量化轄域的肯定形式高。這表明,對漢語兒童來說,“把”字句比“被”字句掌握得更好,進行體比完成體掌握得更好。
就關系小句而言,典型留守兒童的平均未做率最高,完成情況最差。4大類關系小句中,典型留守兒童僅“帶有關系小句附接語的句子”一類高于非典型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其余3類均弱于非典型留守兒童或非留守兒童。13小類關系小句中,典型留守兒童有9類表現弱于非典型留守兒童或非留守兒童,僅BEI&BA-S RC、BEI&BA-0 RC、PO和TS優于非典型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
2.不同年齡段各類型兒童句法點答題正確率分析
我們將調查對象分四個年齡段,1段(3:0—3:11)、2段(4:0—4:11)、3段(5:0—5:11)、4段(6:0—6:11)。為節省篇幅,文中將3歲11個月記作3:11,余可類推。對不同兒童分年齡段答題的正確率統計后,我們得到表3。由表3可知,就同一年齡段而言,25個句法點中,典型留守兒童答題的平均正確率總體上低于非典型留守兒童或非留守兒童:1段兒童有21個句法點正確率低于非典型留守兒童或非留守兒童。2段兒童有19個句法點正確率低于非典型留守兒童或非留守兒童,3段兒童表現較為特殊,僅有12個句法點正確率低于或等同于非典型留守兒童或非留守兒童,4段兒童有19個句法點正確率低于或等同于非典型留守兒童。
從同一類型兒童來看,典型留守兒童的“把”字句、疑問句、進行體、量化轄域的肯定、論元結構、反身代詞、Object-gap、PO、TO、PS、Phrase with Instrument-RC等11個句法點的正確率從1段到4段呈不斷上升的趨勢。答題平均正確率基本上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不斷提高,“被”字句、完成體、并列關系、否定關系、量化轄域的否定、BEI&BA-S RC、SS、SO、OO、Phrase with BEI&BA RC、Subject-gap、TS、BEI&BA-0 RC等12個句法點的正確率呈現螺旋式上升,僅比較句的正確率呈不斷下降趨勢。非典型留守兒童有6個句法點的正確率隨年齡增加而不斷提高,19個句法點的正確率成螺旋式上升。考察1段到3段非留守兒童的平均正確率發現,1段到2段呈上升趨勢,2段到3段的正確率呈下降趨勢。可見,除了非留守兒童,其余兩種類型兒童的正確率分布大致是4段兒童優于3段兒童,3段兒童優于2段兒童,2段兒童優于1段兒童。這表明留守情況和年齡與兒童句法能力發展狀況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3.不同性別各類型兒童句法點答題情況與分析
通過對不同性別兒童句法點的統計,我們得到表4。由表4可知,就非留守兒童而言,10大類句法點中除了疑問句,女童的表現普遍優于男童。對典型留守兒童來說,女童在“把”字句和“被”字句、體標記、否定關系、反身代詞和關系小句等句法點上的表現略好于男童。就非典型留守兒童而言,女童在“把”字句和“被”字句、體標記、量化轄域、反身代詞、關系小句等句法點上的表現略好于男童。
就女童而言,10大類句法點中,非留守兒童的正確率普遍高于典型留守兒童;在“把”字句和“被”字句、比較句、疑問句、論元結構、關系小句等句法點的表現上,非留守兒童>非典型留守兒童>典型留守兒童;其余5類里,非典型留守兒童的表現不穩定,有時優于其他兩類兒童,有時則更差。就男童而言,表現最好的則是非典型留守兒童,10類句法點中有8類正確率高于非留守兒童和典型留守兒童,非留守兒童與典型留守兒童表現相近。
二、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句法能力發展的困境
通過調查發現,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句法答題整體表現不如非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相比,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句法能力的發展面臨一定的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句法能力欠充分發展
考察發現,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在句法答題時,經常聽不懂普通話,需要測試人員讀幾遍試題,且答題時往往只會使用肥西方言回答,甚至不能回答,未做率與錯誤率比非留守兒童高。如前所述,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對比較句、疑問句、體標記、否定關系等掌握較弱,而這幾類是最基本的句法現象。
(二)影響成長與交流
與非留守兒童相比,外出父母對留守兒童的生活關心不夠,情感交流更顯不足。兒童長期不能與父母見面,僅靠1月幾次的電話或視頻,會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產生影響。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普遍性格內向,缺乏自信心,交流時猶豫糾結,欲言又止,不能通過語言很好地表達想法。而語言能力發展不足也會導致留守兒童無法健康快樂地成長,走向自我封閉。
農村留守兒童的祖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多為小學文化,甚至有一半沒有上過學,他們缺乏必要的知識,精力能力有限,隔代教育對孩子的要求低。他們對兒童的語言發展重視不足,認為照顧兒童的日常起居是主要義務,缺少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多說話,沒有經常甚至根本不給孩子講故事,沒有定期和孩子一起閱讀等。一些祖父母因為自己不會說普通話,平時很少跟孩子交流。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中,農村留守兒童愈發變得寡言少語,很多都不能規范、標準地使用普通話,口語表達能力較差,害怕交流。久而久之,留守兒童也會變得更加內向,甚至不愿意跟最親近的父母交流,影響了親子關系,不利于家庭和諧。
(三)缺乏學習語境
調查所在地屬于農村,由于受到農村經濟文化發展的限制,教育投入不足,幼兒園在硬件條件、師資力量、課程理念等方面與城市幼兒園有顯著的差距。農村幼兒園教師工資低,工作辛苦,師資往往不足,普通話水平不高,一位教師往往要帶三四十個學生,教師很難照顧到每個孩子,缺乏充分有效的聽說訓練。同時,農村社區語言環境致使留守兒童的交流基本以當地方言為主,生活內容相對固定,交際交往空間比較有限,在公共場合鍛煉語言能力的機會比較少,留守兒童缺乏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句法表達能力相對較弱。
三、改善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句法能力的相關建議
(一)對管理部門及公眾的建議
各級政府部門應該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及其語言發展問題,協調相關部門,建立農村留守兒童監護和教育體系,劃撥專項資金,特別是為留守兒童多提供閱讀途徑,如建立村級、校級圖書館、圖書站,購買經典圖書等。同時,媒體應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語言發展的關注,呼吁專家學者多開展此類研究,通過多種渠道,增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語言發展問題的了解與認識。
(二)對學校的建議
幼兒園可以建立兒童語言檔案,并對留守兒童予以關注,記錄其在幼兒園的言語表現,如上課是否注意聽講、能否聽懂,表達是否清晰等,及時發現留守兒童語言發展問題,并將這些檔案及時反饋給家長,讓他們有針對性地配合開展兒童語言教育。同時幼兒園應定期對幼兒教師進行兒童語言教育方面的培訓,讓教師及時了解兒童語言發展的新動向以及優秀的教學方法,真正在課堂中重視語言教育,引導兒童語言健康發展。
(三)對家庭的建議
對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的父母來說,首先,應盡量就近工作或推遲外出務工時間,在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盡量陪伴在身邊。其次,如果必須外出務工,父親或母親一方留在家中陪伴孩子。如果父母雙方外出,則盡量每天與孩子保持聯系,通過多種方式與孩子溝通,鼓勵孩子多開口說話,比如可以通過視頻讓孩子跟父母分享一天的經歷和感受,給孩子購買中華優秀典籍的音像資料,督促爺爺奶奶每天回家播放,讓兒童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漢語語言之美,這對兒童的認知、情感、社會性等發展很重要,同時也有利于兒童句法能力的發展。
注釋:
(1)任志鴻:肥西縣銘傳中學為留守兒童勵志遠行護航,http://hfggw.hefei.gov.cn/12985/12988/201512/ t20151221_1918209.html。
(2)典型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均在外務工半年以上,非典型留守兒童包括父母一方在外務工半年以上或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未超過半年,非留守兒童是父母雙方均未外出務工。
(3)感謝天津師范大學語言所研制的兒童語言能力測試題,文中論述如有錯誤,概由作者承擔。
參考文獻:
[1]Tunmer,W.E.& Grieve,R.Syntactic Awareness in Children[M]//In Tunmer,W.E.,Pratt,C.,& Herriman,M.(Ed.).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in Children.New York: Springer-Verlag,1984: 92-104.
[2]天津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研制.學齡前兒童語言能力測試[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6:35-50.
[3]王曉慶.“漢語普通話兒童句法理解能力檢測表”的編制[D].天津師范大學,2012:38-56.
[4]Siegel,L.S.& Ryan,E.B.Development of Grammatical Sensitivity,Phonological,and Short-term Memory Skills in Normally Achieving and Learning Disabled Childre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9,24(1):28-37.
[5]Tunmer,W.E.& Hoover,W.Cognitive and linguistic factors in:Learning to Read.In P.B.Gough,L.C.Ehri & R.Treiman (Eds.).Reading Acquisition.Hillsdale[M].NJ: Erlbaum,1992:175-214.
[6]Bowey,J.A.Syntactic Awareness in Relation to Reading Skill and On-go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Monitor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1986,41(4):282-299.
(責任編輯 黃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