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舒
【摘 要】 住房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關系到國計民生,“居者有其屋”是人類社會共同的美好追求。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住房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農民工、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問題更是急需解決,政府應重視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實現在發展經濟效率的同時兼顧社會公平,這也是福利經濟學永恒的主題。本文基于公平效率理論,在對我國住宅市場與住房社會保障的效率與公平進行評析的基礎上, 揭示我國城鎮住房發展應該立足于提高住宅市場效率,并逐漸加大住房社會保障的力度,走公平效率兼顧之路,以此來促進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發展與完善。
【關鍵詞】 住房保障 公平效率 政府行為
一、文獻綜述
郭正模(2011)認為要完善當前保障性住房政策、法規,要正確處理住房供給“雙軌制”下的以行政機制為主導的保障房和以市場機制為導向的商品房關系,明確、合理界定保障房的受益對象和確定必要的退出機制,以合理控制保障房的建設規模。
王三興(2011)認為,高收入群體對住房的投機導致低收入群體住房困難,會減少消費者剩余。
呂福玉(2010)認為,要解決住房供應結構的問題,實現社會的福利最大化,必須利用剛性的土地杠桿來調整。
二、公平、效率理論
(一)公平的內涵。公平是指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制度、做法、行為等都合乎社會發展的需要。公平是一個客觀、歷史的范疇,不存在絕對的、永恒的公平,只存在相對客觀的公平。
(二)效率的內涵。效率是反映經濟活動配置和利用社會資源的有效比率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成效的概念。經濟活動的效率直接決定著社會的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公平與效率的辯證關系。公平代表著權益合理、社會和諧,效率代表著社會經濟增長和發展。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實現,社會的公平也有助于經濟效率的提高。如果脫離公平追求效率,而效率又被單純歸結為經濟效率,缺乏持續發展的價值支持目標,必將導致社會各方面領域公平的喪失;如果拋棄發展生產力,強調公平重要性,甚至把公平絕對化為平均主義,必然導致社會的停滯不前。因此,協調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尤顯重要。
三、我國住房供應機制中的公平與效率
我國住房供應機制經歷了由計劃供應到現在的市場供應,從公平與效率的角度來看,經歷了公平優先到強調效率的過程。
1949-1977年,我國屬于計劃經濟下的住房供應機制,采取住房實物分配方式,強調住房福利屬性,否定其商品屬性。但由于住房供應機制過分強調的公平,導致經濟效率低下,住房市場發展緩慢。同時,高度福利化的住房供應機制,給國家帶來了沉重的財政壓力,導致住房資金運行不暢,難以擴大再生產,從而使住房供應的效率沒有得到提高。
1978年至今,我國由住房福利分配轉變為住房市場化、商品化,遵循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改革對住房的屬性進行了重新定位,強調住房的商品屬性,對房地產帶動經濟發展抱有較大期望。雖然此時的住房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效,然而由于過分強調住房的商品屬性,對住房的福利屬性沒有重視,導致出現了住房公平性問題:貧富懸殊,房價上漲,保障性住房供不應求。從我國住房改革的實踐中可以看出,住房福利分配制度脫離效率追求公平,難以實現真正的公平,市場化、商品化的住房分配制度脫離公平追求效率,保障性住房供給不足,不能解決廣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因此,住房供應機制必須建立在公平和效率的動態平衡之上,考慮社會、經濟、政治等因素,動態調整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使之能與社會發展目標相適應。
四、關于政府干預住房供應機制的建議
(一)加強政府的調控手段,促進住房分配的公平性。在住房供應機制中,保障性住房的供應室公平性的直接反映,為了實現其公平性,政府必須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干預力度。政府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建設保障性住房,能夠較好的維持住房的公平性。
(二)堅持公平與效率兼顧的原則。我國城鎮持續高漲的房價大大超過中低收入居民的購買力 , 再加上由于地方政府財力有限等,住房社會保障工作滯后,以致住房領域的社會公平問題日益凸現。而從長期看,住房社會公平與住宅資源配置效率具有內在聯系,兩者又是統一的。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問題的解決,會使全社會住房福利提高,有助于提高住宅市場效率,使市場機制在配置住宅資源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因此,我國城鎮住房發展在短期內應堅持公平優先、兼顧效率,以扭轉目前片面強調效率,公平不足的狀況。待住房社會公平得到改善后,則須長期堅持效率與公平兼顧的發展戰略。
(三)堅持市場化改革, 實現市場調節與政府干預的有機結合。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無論是從基本的經濟原理還是中外歷史經驗來看都是如此。國內多數學者對這一點達成了共識。中國經濟改革的市場化之路之所以不可動搖,是因為這種經濟體制的分散化能夠充分激勵民眾在自己的約束條件內作出最好的決策,可以讓每一個民眾找到提升個人福利的最好途徑。多年來,中國經濟改革獲取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在于通過制度改革與創新,不斷地擴展社會每個公民的經濟權利的空間。而住房的政府干預必須通過市場這一媒介才能更有效地達到提高弱勢群體福利的目標,這也為國際眾多的住房發展實踐所證明。新加坡的組屋制度與我國改革開發前傳統住房制度都是高度的計劃經濟,兩者的根本不同在于與后者相反,前者利用了市場機制,住房實行的是市場性分配,結果,兩種制度的績效有天壤之別。因此,住房領域在將社會資源適當向弱勢群體傾斜的同時,必須繼續深化住房市場體制的改革,提高土地、金融等要素市場的市場化程度,減少尋租空間,為住宅市場的良性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胡平. 創新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供給機制研究[J]. 城市,2013(02):59-61.
[2] 郭正模. 保障性住房建設面臨的土地供給難題與破解方略[J]. 資源與人居環境,2012(05):26-29
[3] 吳忠民.重視民生公正和效率的最佳結合點[J].《浙江經濟》,2013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