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瑞華 陳燕
【摘 要】 隨著互聯網浪潮席卷了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人們交通出行也逐漸智能便捷化,滴滴打車等一系列網約車軟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網約車軟件有不同的運營模式,這也導致網約車平臺的角色并不唯一,存在多種法律關系情形,其可能是勞動關系、勞務關系或居間關系,一旦發生事故,不同的法律關系之下所呈現的責任分配機制也會有所不同,加之其事故所涉及的主體較多,而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還未對網約車事故責任進行一個系統清晰的規制,這就造成在實踐當中對于責任分配出現較大的爭議,如何完善網約車相關法律法規漏洞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 網約車 民事責任 法律關系
一、網約車發展現狀
自2012年網約車平臺在中國的市場中出現,便迅速融入了中國尋常百姓的生活當中,在互聯網技術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其大大便捷了人們的交通出行,備受人們的青睞,據統計,中國網約車平臺用戶已突破10億,不同品牌的網約車平臺之間的競爭也給用戶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項。
當然,任何的新興事物在帶來利好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網約車由于其獨特的低門檻,高效率的特點,使得網約車市場的車輛來源復雜多樣,不僅如此,網約車平臺的出現也極大沖擊了傳統出租車行業,導致個別地區發生出租車和網約車相沖突情形。對此,2016年7月,交通運輸部在內的六部委聯合頒布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下文簡稱《暫行辦法》),首次用官方文件的形式確認了網約車的合法性,同時其中也明確了網約車承運人有保障乘客安全的責任,但是卻未對網約車平臺的責任進行明確的劃分,加之各種運營模式的不同,使得網約車運營過程中發生事故后,對于賠償責任的劃分變得十分不明確。伴隨著法院接收的網約車事故案件越來越多,如何對于事故責任進行劃分成為司法實踐中的一個熱門問題。
二、網約車模式分類及其法律關系分析
據統計,我國境內的網約車平臺App有30余款,其也有不同的運營模式,不同的運營模式決定了網約車平臺和網約車承運人之間的關系,不同的法律關系又直接影響了事故后的責任劃分,因此,在進行理賠時,首先要弄清楚網約車是處于何種運營模式之下。當下的網約車我們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一)快車
這類車輛主要是針對社會閑置的車輛資源,通過網約車平臺這樣一個中介,將乘客的出行需求第一時間的轉送到承運人的手中,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的效率化。在快車中主要有兩種類型的法律關系:1.勞動法律關系,此種情況下,車輛由網約車平臺提供,承運人扮演的是一個網約車平臺的工作人員的角色,其二者有緊密的附屬關系,承運人享受其他工作人員同等的待遇,因此網約車一旦發生事故,無論承運人是否為故意,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網約車平臺應當承擔無過錯的替代責任,作為工作人員的承運人無需承擔責任。2.勞務法律關系,此類主要是針對私家車承運人,此時承運人并非專職的司機,其大多只是利用其空閑的時間進行接單,工作運營的時間、地點是不確定的,此時承運人是網約車平臺的雇員,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的規定:“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加之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規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結合這兩條規定,一旦此種情形下所產生的責任,一般由作為雇主的網約車平臺進行賠付,但是如果雇員即承運人有故意和重大過失,那么承運人也需要對事故負責。
(二)出租車
上文提到,網約車的出現對于出租車行業產生了沖擊,但是伴隨著網約車的合法地位確立,出租車行業對于網約車平臺的態度也有所改變,很多出租車運營者積極利用網約車平臺豐富的客戶資源,轉而從網約車平臺上進行接單運營。在這種情形下,出租車把網約車平臺當做招攬生意的一個媒介,二者之間成立的是一種居間合同關系,在此種關系下,平臺只是為出租車提供了相應的信息,一旦發生事故,責任還是要由出租車公司去進行承擔。
(三)順風車
順風車即是指我們生活當中的搭便車,這樣的拼車行為也是當下共享理念暢行的一個產物,在這種情形之下,承運人的行程是原本就要發生的,而網約車平臺只是為其提供了同樣擁有相同行程的乘客信息,所以承運人和網約車平臺之間也是一種居間關系,在此種情形下,一旦發生事故,依舊是由承運人自己去承擔相應的責任。
(四)專車
所謂專車,是一種較為高端的定制服務,其比較注重顧客的安全保障和出行體驗,所有的車輛都是由平臺進行提供,私家車不允許從事這項服務,同時平臺會和其他勞務公司簽訂合約去招募相應的專車司機進行運營,司機需要服從網約車平臺的管理。在這樣的一個管理模式之中,涉及到三方主體:網約車平臺、勞務公司、司機,所以這是一個勞務派遣的情形,其三者應當按照訂立的勞務派遣合同來確定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同時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規定:“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因此,當發生事故時,應當由作為用人單位的網約車平臺承擔相應的責任。
三、網約車法律規制的建議
伴隨著網約車問題在媒體報道中屢見不鮮,對于加強網約車法律規制的聲音愈發強烈,筆者認為,對于此類新興互聯網產品,規制要加以謹慎,在加強監管的同時,也要切忌一刀切,不能把網約車平臺獨特的優勢磨滅,基于這樣的理念,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于網約車進行規制:
(一)增強對網約車平臺合約程序的監管。在實踐中,雖然我國出臺的《暫行辦法》規定了司機需要同網約車平臺簽訂合同,但很多責任不明的情形都是因為司機與網約車平臺未簽訂合同或者簽訂的合同內容不明確,使得事故發生時不能夠找到確定二者法律關系的依據,導致責任難以明確,因此應當督促網約車平臺在與運營人簽訂合同時,清晰的明確二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有效的保護網約車事故中各方的利益,也可以大大的節省事故后的處理成本。
(二)對網約車引入責任保險制度。我國的《暫行辦法》之中僅僅規定了對乘客的承運人責任險,對于事故當中第三人的安全保障存在缺漏。規范網約車平臺的投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緩解事故后的糾紛,其可以使得網約車事故的受害人通過保險可以得到及時、有效、足額的賠償;另一方面,敦促了網約車平臺履行社會責任,避免了網約車平臺在機動車之間的交通事故中,利用過錯原則逃避責任,也使得網約車司機這一群體的粉線通過合理的保險機制得以分流,大大緩解了網約車司機的運營壓力,也有利于網約車行業的壯大與發展。
(三)建立網約車事故預存基金制度。在實踐中,即使有了明確的判決,執行難又成為落實事故責任的一大難題,尤其是在勞務合同關系當中,應當由網約車平臺承擔責任,但是若司機雇員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事故的話,網約車司機是應當與平臺承擔連帶責任的,一旦事故責任涉及到多個事故主體時,就會存在執行推諉的情形,而預存基金則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其是指網約車平臺以及其中運營的司機都需要預存一定的基金,當發生事故責任主體難以執行時,就從預存基金中抽取資金來進行填補,這樣就可以很好的保護網約車事故當中的受害方,并且間接的增強了司機的責任意識,促進網約車行業的良性發展。
作為互聯網背景下共享經濟的代表,網約車已經悄悄的改變了大眾的生活方式,但改變的過程勢必會給社會帶來一些小范圍的負面影響,所以這時就需要法律去給予其矯正,讓其能在合法的軌道之內平穩發展,但需注意的是,法律并非萬能,其與商業發展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能事事主導,需要給予市場發揮其自主調節的機會,只有這樣,新興事物才能夠在法律的保護之下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郝丹丹,袁倩.網約車侵權賠償責任主體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8(08):219-223.
[2] 唐清利.“專車”類共享經濟的規制路徑[J].中國法學,2015(4).
[3] 吳仕清,丁國民.論網絡交易平臺經營者的法律責任[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6(7).
[4] 孫玉榮.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主體研究[J].法學雜志,2014(4).
[5] 楊立新.道路交通事故責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籍瑞華(1997-12月-21日)男,漢族,安徽宣城人,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2015級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
陳燕,女,漢族,安徽滁州人,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2016級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