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加琳
【摘 要】 “為官不為”是我國國家治理中出現的消極現象,其主要形式是能力不足不能為,動力不足不想為,擔當不足不敢為。針對“為官不為”,本文認為可以通過構建科學、完善的容錯糾錯機制改善。
【關鍵詞】為官不為 容錯機制 糾錯機制
一、容錯糾錯機制涵義及構建的意義
1. 容錯、糾錯機制的涵義及聯系
在行政管理領域,容錯是指“允許試錯”,容錯機制是指面對全面深化改革重任,為廣大黨員干部營造一個更加寬松的作為空間,鼓勵和保障黨員干部奮發有為,敢于擔當,勇于嘗試,以此推薦全面改革的進程。“糾錯制度是指在干部干事創業過程中出現探索性的錯誤之后,對相關錯誤產生的原因、錯誤背后的制度和程序問題進行分析,通過修正和調整,實現地方政府的治理創新。 從容錯制度和糾錯制度兩者的關系上來講,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2. 構建容錯糾錯機制的意義
首先,容錯糾錯機制本身所體現的對于改革創新的促進作用。改革創新是我國提高國力和惠及國人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創新本身存在風險的情況下,就需要容錯糾錯制度來對創新實干的黨員干部的積極性進行保護,不然改革創新也就容易失去動力。其次,在前文所提到的 “擔當不足不敢為”的情況下,容錯糾錯機制對于革除庸政懶政怠政有較強的作用。
二、國內容錯糾錯機制構建的做法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1.國內各地容錯糾錯機制構建的做法共性
首先是堅持正確、明確的容錯糾錯原則。從容錯機制的理念和目標來看,適用對象必須是那些忠于黨和人民的事業,有著強烈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主動作為,依法履職、作風優良、清正廉潔,得到群眾擁護和支持的黨員干部。同時,嚴格堅持“三個區分”。其次是清晰、明確的容錯糾錯范圍。容錯糾錯機制旨在為廣大干事創業的黨員干部構建一個“試錯”的范圍,而不是任意而為的“兜底”機制,這就要求需要明確容錯糾錯的范圍。
2.國內各地容錯糾錯機制存在的問題分析
第一,對黨員干部“為官不為”心理分析不夠深入。較多部門在構建和運行容錯糾錯機制時候實際上并未對不同的黨員干部的“為官不為”心理進行深入剖析,沒有抓住問題的癥結所在,盡管建立了完善的容錯糾錯制度也于事無補。
第二,容錯糾錯機制覆蓋的群體較為局限。目前我國各地所構建的容錯糾錯機制主要是針對一線黨員干部,大部分是基層干部,而作為改革中間環節的市級機關工作人員承接著中央和省級文件的解讀、任務的拆解和地方改革的政策落地的工作。
第三,容錯糾錯評判主體過于單一。黨員干部在干事創業過程中,創新開拓的進程中,難免遇到重大的決策,而在缺乏風險評估的情況下進行了決定難免會造成失誤。而對失誤的程度及損失評估的主體只有政府,這當中不乏有較多因素造成容錯糾錯的評估結果不準確、不公平。
三、容錯糾錯機制構建的對策建議
1. 構建系統化的容錯糾錯機制,關注四大要素
整個容錯機制系統主要包括主體、客體、渠道與保障四大要素。第一, 國家高層和中層管理者屬于容錯機制中的主體要素,他們在容錯糾錯機制的構建、容錯范圍的確定、容錯糾錯機制的運行、監督都發揮重要作用。第二,廣大干部群眾構成了容錯機制的客體要素。容錯糾錯機制的構建,主要就是為了保障那些惠及于民的干事創業項目。因此他們是否認同本身也較為重要。第三,保障容錯糾錯機制信息的黨政渠道、社會團體渠道和傳媒渠道構成了渠道要素。第四, 保障要素。為從根本上保證容錯機制的順利運行和協調有序,還離不開制度、法律規范等各種保障要素。
2.完善容錯糾錯運行機制,促進交叉聯動
容錯機制的運行過程, 主要囊括了頂層設計、基層探索、反饋評估、完善推廣等相互配合的環節。由頂層設計完成后推廣到基層進行試點以及針對性的探索,在探索過程中評估容錯糾錯機制的水平,最終反饋給頂層設計,在適當進行調整后再進行廣泛的推廣使用。
3.完善容錯流程,側重機制程序化
當前的容錯流程主要涉及提出申請、調查核實、評估確認、實施備案四個方面。在提出申請方面,應該加強申請涉及申請者資格限定,完善容錯追責情形的相關規定;在調查核實方面,要明確實施部門及其責任、加強過程公開、完善監督機制等;在評估確認方面,應該豐富評估主體、公開評估結果、細化評估標準;在實施備案的方面,應該嚴密管理容錯文檔。
4.豐富容錯主體,關注利益相關者
豐富主體,關注利益相關方,主要是指調整從單一角度界定“錯”的工作方法、切實考慮普通群眾在政策落實中的得失,了解社會組織等對容錯的看法。其次,為規避“好心辦壞事”等情形,應該建立第三方的評價體制,引入多方相關利益主體,完善容錯糾錯中“錯”界定、客觀評價“錯的結果”造成的影響。
5.保障信息暢通,維護干部申訴權
完善容錯機制還應該保證容錯信息的暢通,不僅應該建立信息在“申請-調查-確認-備案”的從下至上的路徑,還應該保證能夠有充分的容錯結果從上到下反饋機制,使容錯機制形成一個動態體系,讓干部了解容錯開展的進度及結果,實現“過程公開,結果公平”。
五.結語
“為官不為”所呈現的由于干部消極履職而造成的干事結果與崗位標準之間有較大的落差的現象,在一定意義上是可以通過轉變其干事的消極態度來改善和轉變的。 容錯糾錯機制的構建,首先應該建立在充分分析干部干事創業心理的基礎上,對不同領域、不同崗位履職所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特殊的分析,在法律法規內的容錯糾錯,保護干部的干事創業、創新進取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劉雅靜.容錯糾錯機制:概念厘定、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知行銅仁,2017(2):39.
[2] 郎佩娟. 容錯糾錯機制的可能風險與管控路徑[J].人民論壇, 2016(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