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保加 旦知甲 周毛吉 斗尕草
【摘 要】 論拉卜楞法庭的來源與形成的過程,以及它管理體制方面的細節問題、關法律的相關內容。尤其是用噶丹頗章時期的司法、馬克思和孟德斯鳩理論等作為思想背景。論述此法對在當時社會當中的作用與它的機構。
【關鍵詞】 拉卜楞法庭 習慣法 議倉
一.簡述拉卜楞法庭的歷史來源。
兩個方面論拉卜楞法庭的歷史來源:
眾蒙古貴族當中,濟農王為資助主力,邀請嘉木樣協巴活佛首次建立拉卜楞寺院。他的官銜為帝覃卡得其父親是袖特王,他的父親是蒙古汗的兒子才讓耶魯齊。在濟農王的大力資助下建立起的這個寺院在后期的時間當中,拉卜楞寺政教兩界的發展日益繁榮。《拉不楞寺史》當中說 “蒙古汗的曾孫濟農王的大部分臣民漸漸變成嘉木樣協巴活佛的部屬,并且濟農王及繼承子帶也成為嘉木樣活佛的巨臣”。可見,拉卜楞寺的臣民不僅僅是當地百姓,它延伸到蒙古地區是其一。《安多史》當中說“嘉木樣活佛的四個親炙弟子及賽倉活佛、德哇活佛、 霍藏不滅赤鋟仁畢僧格等來自三區的著名活佛當中無一不尊崇嘉木樣協巴活佛,甚至人生的重要思想都跟他一致,并且長期效力于輔助嘉木樣活佛的人生事業。” 從中可以知道嘉木樣活佛他怎樣修建拉卜楞寺及得到當時眾多來自各區活佛的肯定及支持,隨之他的威望空前提高。拉卜楞寺因嘉木樣協巴活佛為主力及眾多活佛的輔助而造就了政教兩界的繁榮為其二。
二.拉卜楞寺領地
1.屬寺
據說拉卜楞寺共有一百零八個屬寺。但是實際上因歷史的變化而有許多數法,當時的屬寺時而多時而少。這些屬寺與主寺院之間的主要關系可以分三種,各寺的聯系也迥然不同。關于屬寺也有著許多文本的記載,其中最為清楚的是《黃正清傳》。
1)政教兩界的所有權利歸拉卜楞寺寺院管理機構所有,拉卜楞寺寺院的代表人物及尺哇、吉哇等管理二十一個屬寺的政教事務及領域,這些人主持會議,將最后的主持權交給嘉木樣協巴活佛。
2)宗教的領域權完全歸屬于主寺院 (拉卜楞寺 ),因此所有尺哇、堪布、排長、等職位都由主寺院安排。他們任職打理宗教事務,所管理得屬寺共有三十三個。
3)雖與宗教領域具有深厚的聯系,但實際上對政教兩個領域的管理輔助的屬寺共四十個。
2.平民
屬于拉卜楞寺的部落跟部族一般分為教民、僧民、平民、等四個層面。詳細記載于《黃正清傳》。
1)教民的原意是指國王的臣民。這里所說的教民一般都是由蒙古及藏族貴族們獻給寺院的祠祀(干祭的東家)。他們所有的田地、財產、以及自身都歸寺院所有。這樣的部族分十一個蒙古達,以及寺院周圍的十三個的游牧部落,另外還有桑科甘加四部落、考才、歐拉、尼瑪、阿壩六部落及多河等。
2)平民指被統治者。他們的土地權益歸地方官人所有(土司),而非歸寺院所有。這樣的部族有阿木去乎、扎油、博拉、勒秀、麥武五部族、阿萬倉等。
3)僧民指宗教的領域下的人。他們的政治權利歸當地的地方官人所有,而宗教管理權要與主寺院拉卜楞寺同行。這樣的部族有上若爾蓋(現四川阿壩部署)。
三.拉卜楞議倉跟法庭體系的形成
1. 第一世嘉木樣協巴活佛
自第一世嘉木樣協巴活佛華秀俄項宗哲修建拉卜楞寺起,拉卜楞寺的領域不斷闊大、屬寺的不斷增多,寺院的管理組織日益完善。他剛從拉薩來到安多的時候帶的心傳弟子阿旺扎西和洛桑當知等十八個優秀弟子形成了最初的十八個寺院內閣(囊欽)。同時阿旺扎西治理宗教事務,洛桑當知負責治理政治事務,華瑞哇負責外交事務。這些可以從傳說及寺院老僧人等處知道相關內容,并且可以從漢書《拉卜愣寺與概況》讀到詳細內容,本書當中說:“ 起先安排一位管家負責管理瑣碎事務,拉卜楞寺正式建立之后,由尺哇任職宗教事務,措欽會長負責主持措欽大會,由吉哇掌管寺院財務,由次管家負責管理大會財務。從而形成了寺院管理體系,更是由此而為措欽和議倉奠定了基礎。”活在當時的作者李庚的此書當中交代了這些極具價值的參見材料。這是拉卜楞寺重要的轉折點,更是這些歷史偉人智慧的結晶。
2. 第二世嘉木樣協巴活佛
第二世嘉木樣協巴活佛統管寺院的時候,為了更好地治理宗教事務分措欽會議和仲賈兩個會議。前者會議是寺院的最高的權力機關,以會措欽尺哇為主的會議主持及大管家次管家等各職一人,吉哇和代表各兩人。他們的主要管理對象為六個扎倉(學科專業或者學院);聞思學院,喜金剛學院,麥吉學院,吉道學院,算科學院,醫學院等六個。后者由管家、總管、膳食官、大祭司、隨從師、秘書等組成,他們主要管理嘉木樣協巴活佛的尊事及寺院的瑣碎事務。
3.第三世嘉木樣協巴活佛
第三世嘉木樣協巴活佛羅桑圖登久美統治期間,由于嘉木樣協巴倉活佛一心修法,拿世俗事務為次要位置,寺院的主要權力落到管家的手里。由于寺院內閣活佛些的權力的擴張,不遵守寺院的規章制度。
4. 第四世嘉木樣協巴活佛
自第四世嘉木樣協巴活佛格桑圖旦旺秋掌管寺院事務,為了守護寺院權力的統一,全面整頓仲賈會議。所有屬于寺院的政教權益由自己執掌,教民、僧民、平民等的掌管從政教領域擴展到軍事等領域。在管理層新加了侍從堪布。完善了服務團,服務團的團員是專門從貴族家庭的優秀人員中競選,他們的主要職務為嘉木樣協巴活佛外出的隨從及擔任教民、屬寺的政教事務掌管。從而寺院的權益完整地歸嘉木樣協巴活佛所有。然而一種內在的管理層偏私及矛盾也隨而存在著。
5. 第五世嘉木樣協巴活佛
由于以上存在的管理層矛盾的持續,公元1940年五世嘉木樣協巴活佛在衛藏地區完成學業之后安多地區從事寺院管理。他首次設立了一措欽會議的會議主持等為主的澤議倉,所有教民及屬院的政治、宗教、軍事權力都統一管理,形成了名副其實的政教合一。就此而論,歷代嘉木樣協巴活佛對拉卜楞法律體系或拉卜楞議倉體系不斷地完善。社會條件及時代的變化等各種因素寺院的政體也在不斷地變。孟德斯鳩曾經把傳統政體分成三種,共和政體、君主政體、專制政體。在他的著作《論法的精神》當中說:“政體的物質形成政體屬性”,因而“政體屬性決定代表政權的法律”,“各個國家的人定法律適用于各個國家的人民”,“法律跟已立的,將要立的政權體制的屬性和原則息息相關。這些法律可以是政體政治法律的形成部分,或者維持政體的民事法律”,“另外各個法律之間也有內在關系:法律的來源之間,立法的目的,以及立法的物質基礎體系之間都存在著一定關系”。索南木才讓著的《藏族傳統法律概論》當中說“這些關系當中政體原則對法律的影響最為深,另外都屬于一般關系。所以從孟德斯鳩的調查當中所說的要始于政體屬性和原則當中看,噶丹頗章的政體是國王和貴族的結合,所以藏民法律也隨之形成。政教合一加深了它的影響”。實際上,以澤議為范本的拉卜楞法庭體制與噶丹頗章體制除了在地域,一些條件的不同之外,整體屬性沒有太大區別。但也正是這些不同之處使拉卜楞法庭在歷史的舞臺上呈現神秘,神奇的一面。
四.邊疆農牧民的管理體制的實施方法
寺院對教民和平民派地方官人和代表,替嘉木樣協巴活佛在政教兩域管理所有相關事務,甚至軍務也在一定他們一定的體制之下。而這些地方官人及代表是從十八個侍從當中選出來的骨干部分。上面也提到過,這些人都是從擁有較好的家庭背景,且能干能說的上等人戶當中選出來的。《拉卜愣寺與概況》當中說:“派于牧區的叫做頭人,派入農區的叫做代表。他們的職務不是繼承制,而是任期為三年的職務轉換制。頭人和代表的權力等級相等。”然而邊疆地區也有跟拉薩的澤議倉相同的管理體制組織及特定的法律。噶丹頗章執政期的管體體制跟嘉木樣協巴活佛的眾民管理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有自己的執政機關,有清晰的地方管理層。噶丹頗章時期,噶廈行政機關下面有吉恰,它的下面是縣,縣下面是溪、定、連長等。嘉木木樣協巴活佛的管理期間,地方管理層分別是:臣仆、頭人、代表,由他們管理地方政教事務。直到如今也有一些這樣的輔助國法,管理及保護當地人民的簡單制度。正如我家鄉桑科的旋經寺,是嘉木樣圖登尼瑪建立的拉卜楞寺屬寺之一。它臣民部落有旋經十二部落,他們的頭人有西倉官和十二個老人。他們全身心服從圖登活佛的安排,并且解決十二個部落的瑣碎事務。
一般在國家的管理體制下,社會是和平安定的。但是在一般農牧區及鄉村等一定的領域之內發生斗地搶水等日常九分的事件也少不了,一般都是由村里的村長及一些頭人,或者在信教地區由寺院、地方活佛等出面解決。大概在兩個世紀在我的老家桑科,在我們部落(旋經十二部落)跟另一個部落(阿木區八部落)之間發生過多年以來的土地斗爭。結下二十多個人馬的仇,但是后來在貢唐倉活佛和德哇倉活佛的稅說之下得以解決。除此之外,現如今也有很多時候都會有當地寺院、活佛、頭人、老人等來說案、結案,在農牧區及大量鄉村地區也有很多類似的習慣法的存在。這些習慣法在當今社會當中對國法起著很大的輔助作用。在藏區遺留這些習慣法都有一定的強制性,必須要聽從當地判官的處理。王振東的《韋伯:社會法學理論》當中他是這樣說法律的定義:“法律是通過一定的強制性,使人們的行為遵從一定的社會制度。法律的調整、管理對象是社會行為。法律的根本特點是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法律的目的是使社會制度有一定的秩序。 ? 的這個定義跟藏區牧民的習慣法在根本上的目的及意義是一致的”。
五.拉卜楞法庭的懲罰條例
藏區法系是從古興起,并流傳至今。法律不是與人類的出現而同步存在的,它是隨著后期社會的壟斷制及階級的出現形成的。出現生產資料私有制后奴隸和奴隸主的矛盾也隨之出現了。在政權方面位于統治者的奴隸主位了提高自己的利益對奴隸設立管理制度管理及壓迫奴隸,這就是初級的法律形式。列寧曾說:“ 什么叫法律?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這里的意志指要求、需要。統治階級的需求一般都是與物質利益緊緊的聯系,對此馬克思說過:“ 統治階級的利益必須是在社會共有的物質及一定的生產方式當中產生的利益,而絕不是少數人的個人暴行。”,法律雖然體現統治者的意愿,但這種意愿必須不是一般的意愿,而是體現統治者國家性的意愿。它是由政權來體現統治者的意愿,是一種獨特的社會體制。社會體制一般都有行為體制、宗教清規、風俗習慣等,也指人們之間調整關系的體制。拉卜楞法庭的法律體制也是如此,它的管理體制也延伸到許多領域。它的懲罰條列位:
1.罰金
1)不論民事、刑事案件和案件大小,只要經由拉卜楞法庭處理,需交“赤卡”(即贖罪錢)。罰款多少,視其案情大小而定。錢歸嘉木樣大囊所得。
2)“哈妥”(系蒙古語,直譯為硬性的意思),是一種罰款。款數多少不等,根據“赤卡”多少而定,錢柜法庭人員所得。
3)“卡知吉”(開口錢),也是一種罰款,款額不等,視其案情而定。錢柜法庭人員所得。
4)解腳鐐錢,錢歸看守人所得。
5)案情重大者,沒收其全部財產,歸嘉木樣大囊或在寺院的眾僧供經供飯時使用。
6)賠命價。在習慣上,打死人要用錢賠償。命價不一,各個時期有別,并根據死者的身份來決定。在拉卜楞地區一般打死普通人,一個人賠一個命價,打死土官、頭人、僧官者,賠五至九個命價,打死僧人一人,賠兩個命價,但也有例外。雙方打仗,打死人數可以互相抵消,不足者賠款。一般明價由部落,村莊集體負擔,等等。
2.體罰
1)打屁股:一般用兩米長柳條做刑具,輕則五十下,重則500到1000下不等。
2)釘木梉和坐牢:法庭官員在牧區審案時,案輕者輕,將罪犯背捆于木梉上;重者,挖盡容一人站立的土炕,將罪犯帶上手銬腳鐐令其站入土炕,名曰土牢。
3)烙火印:將鐵火筒燒紅后,在罪犯臉上烙一個圓。
4)罰勞役:時間長短不定。最重者,終身給大囊或寺院服無償勞役。
5)判徒刑:時間長短,無明文規定,由法庭官員議定。
6)僧人犯法有開除寺院者;俗人犯法有驅出部落者,等等。
3.宗教懲罰
1)在正月毛蘭姆會上,將罪犯名字寫在“查油”(一塊黑布)上,送鬼時,高聲在僧俗群眾中宣讀,并咒罵:縱令活著也必一事無成。
2)當有的罪犯認為自己被冤枉時,申訴冤屈的人用吃咒的方法將“周居哇”擺在僧眾前面,面對著“周居哇”起誓,然后用嘴吹“周居哇”。敢為者,即為冤屈;否則,予以重處。有的在護法殿內面對佛燈起誓,敢為者起誓畢即將佛燈吹熄,即當被釋放,案情逐告了結;否則,從嚴懲處,等等。
六.拉卜楞法庭的稅法
《安多史》當中的第一章當中說:“率領的回軍躲走拉卜楞寺的稅款及百姓對寺院的供品”。從中可以知道僧民要給寺院交稅。并且拉卜楞寺的收稅方式有一定的收稅制跟管理人員。繳稅的方法有兩種:
1.直接收稅的方式:
1)囊欽的牲畜由平民管,所以教民要每年交草稅。
2)管寺院牲畜的平民要每年給寺院以一頭母牛12~15公斤酥油,一頭犏母牛為20~25公斤酥油為定量的稅。
3)住在寺院附近的商販,每年每人要給僧官繳納一定數額的錢,如出售煙酒,需加一倍。
2.募捐納稅方式:
1)“毛蘭姆法會”的一切開支,由下列部落輪流負擔,每年一個部落。這些部落有夏河境內的桑科、甘加、科才、阿木去乎、博拉、下巴溝、扎油、美西等部落。瑪曲縣內有尼瑪、歐拉、采日瑪、齊哈瑪、阿萬倉等部落。青海省境內的托火爾、達參、果洛久治縣的藏德拉等部落。四川省的有夏米、牙端木、若蓋浪哇三部等。
2)嘉木樣協巴活佛及各個寺院活佛的佛位登基典禮、葬禮及寶塔建立的費用要所有的百姓捐助。
3)眾活佛的囊欽(養心殿)的建立與修理時,教民及臣民要安排勞動者。
4)以上納稅方式與噶丹頗章的納稅方式相比:寺院對百姓的協議納稅部分屬于直接的納稅方式,
七.結語
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也在不斷地變化和進步,也在與歷史的轉變同步。對當今的民族自治等政策要對當地的民族文化及習俗深入了解。拉卜楞寺議倉兼法庭體系對當時安多地區的政教文領域影響頗深,尤其對法務領域的影響更深。
【參考資料】
[1] 《拉不楞寺史》安多云丹加措著,人民出版社,1987
[2] 《黃正清傳》人民出版社,1994
[3] 《藏史綱要》土登平措著,人民出版社,2006
[4] 《藏族傳統法律概論》索南才讓著,人民出版社,2014
[5] 《安多宗教史》哲貢巴貢曲丹巴饒吉。
[6] 《東嘎藏學大辭典》東嘎羅桑陳來著,中國藏學出版社,2002
[7] 《藏學研究》南加才丹主編,青海人民出版社,2014
[8] 《韋伯:社會法學理論》王振東著,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
[9] 《拉不楞寺與概況》羅發西、李耕等編,甘肅民族出版社,1986
[10] 《論法的精神》孟德斯鳩,商務印書館,1961
作者簡介:貢保加 (1994,性別 ?男,藏,籍貫,本科生,西南民族大學,習慣法。
西南民族大學藏學學院國家級大創項目 ?《甘青川司法工作實踐與當地習慣法關系研究》 ?項目編號20181065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