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福建省作為較早進行改革開放的沿海地區,民營企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重要力量。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福建省中小企業創造了全省約57%的稅收,61%的GDP,73%的科技成果,82%的就業崗位,是活躍經濟、吸納就業和促進技術創新的重要渠道。近年來,福建省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以提振民企信心、紓解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加大對民營企業的金融資源配置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當前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福建省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然嚴峻。
二、原因分析
福建省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民營企業自身的客觀因素。我省民營企業大多數經營規模小、主營業務單一、收入和利潤波動大,使得企業評級困難。此外,企業的產權制度不合理、內部管理不善等問題仍然顯著,部分企業偏離主業、過度融資、高杠桿使得其償債能力較弱,資信狀況普遍不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機構信貸支持的信心。
2.直接融資渠道窄,缺乏完善的信用體系。由于信貸市場發育不健全,缺乏完善的信用評估體系。在抵押擔保方面,許多銀行出于管控風險考慮,將不動產、固定資產等抵押物作為小微企業貸款的重要審批要素。然而相比于大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容易出現抵押品不足的問題,部分設備、無形資產等價值評估銀行不予承認,不能作為信貸依據。
3.民營企業還款難、續貸難。一些金融機構采取簡單“一刀切”的辦法,收縮民營企業的融資,特別是對出現困難、發生問題的民營企業盲目斷貸、抽貸和壓貸。目前民營企業從銀行得到的貸款和它在經濟中的比重還不相匹配、不相適應。
4.政策落實不夠到位。目前,福建省已經出臺多項措施、條例,成立了不少專門為民營企業融資服務的專營融資機構和融資再擔保機構助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問題。但這些機構多集中于城市,縣和鄉鎮地區的民營企業集聚區較少,導致企業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服務不到位。
三、結論與建議
在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下,根據福建省具體情況,從政策、市場化、技術和創新的角度,對著力解決福建省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本文提出幾點建議:
1.抓好政策落實,進一步量化考核銀行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源向民營企業傾斜,健全盡職免責和容錯糾錯機制,明確具體的工作措施和監管條例,例如專門的授信政策,下放審批權限,單列信貸額度等。將扶持民營企業成效納入對銀行業機構考核機制,促使銀行和企業作為一個利益共同體,確保政策落實到最后一公里,推動形成銀行對民營企業“敢貸、能貸、愿貸”的信貸文化。并且,建立完善的“政銀企”對接機制,主動加強與民營企業的溝通與聯系,了解民營企業的資金狀況和業務需求,及時對接企業經營周轉需要,加大對困難企業的走訪頻率,至少每三個月一次。此外,銀行方面也應加強對個人貸款項目的管理,杜絕公務員套取銀行資金高利轉貸現象,確保在服務過程中守住底線、把好分寸、廉潔自律。
2. 綜合運用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一方面,支持銀行通過債轉股方式,建立聯合授信機制,幫助企業優化財務結構,增強財務透明度,鼓足發展后勁,不僅能為民營企業、市場增添信心、增強預期,還有利于化解銀行融資風險,使銀行取得合理的財務回報。另一方面,鼓勵創新民營和中小企業債券融資機制和工具,充分考慮民營企業的經營特點,增進民營中小企業債券等級,降低債券違約風險。激發金融機構服務民營企業的內生動力,推進支小再貸款、中小企業高收益債券、小微企業金融債券、知識產權和農產品質押融資等,充分調動信貸、債券、股權、理財、信托、保險等各類金融資源流入民營企業。
3.通過金融科技賦能,放寬金融機構準入門檻。政府加大對創新和人力資本的投入,借力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等創新金融技術,在信貸核準環節,不僅強調民營企業的財務報表和流水表現,還要綜合其他多方面因素,有效提高金融機構的抗風險能力。一定程度上放寬金融機構準入門檻,鼓勵開發專門針對民營企業融資的金融產品,利用互聯網線上模式,通過優化服務流程、差異化制定民營企業貸款利率、下調轉貸利率、減免服務收費、等縮短民營企業融資鏈條,清理不必要的“通道”和“過橋”環節,合理管控民營企業貸款利率水平,帶動降低總體融資成本,讓民營企業能夠以更低的價格獲取金融服務和資源。
4.加大力度組建政策性救助基金,加強對資金去向的監管。加大企業股份制改革財政支持力度,支持發展股權投資基金,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困難救助基金、加大民營企業兼并重組的獎勵力度,鼓勵成立地方產業基金、中小企業幫扶基金以及專項貸款等方式,爭取打造一條覆蓋各發展階段民營企業的政府投資基金鏈條。同時,對福建省目前已設立的紓困基金、應急周轉金等,一方面要降低審批門檻,提高辦事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強后續監管,進行專項款的跟蹤和服務,確保資金的有效落實。
5.強化分類指導,加強培育民營企業的風險意識。指導民營企業利用金融工具全面管理企業風險,加強民營企業的風險管理意識和能力。建立民營企業白名單,對不同的民營企業實施不同的支持措施。例如,對成立晚、個頭小,但發展勢頭猛的民營高新技術企業要進入相應的孵化器或加速器進行培育,促其快速成長。規定金融機構不得向其收取貸款承諾費、資金管理費,減少融資過程中的附加費用,降低融資成本;對杠桿率低的、效益好的、質量優良的民營企業,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對杠桿率較高但發展前景好的,進行重點跟蹤,幫助企業共度難關。
作者簡介:官旭(1995- ),女,漢族,福建南平人,碩士研究生,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企業競爭合作與創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