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經濟主要是指新近出現的能用自身供給來創造有效需求的經濟形態。它表現為以創新來作為主要驅動力,人力資本與高科技上升為核心的生產要素,產業融合進行大范圍的展開,定價相對自由等特征。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后工業化時代,再加上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加劇,出口變得更加困難。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在新經濟的沖擊下,傳統產業只有做到優化升級,才能不被淘汰。
【關鍵詞】 傳統經濟 新經濟 科技創新 優化升級
一、 新經濟的提出
(一) 新經濟的概念
新經濟與傳統經濟一個很大的不同在于產業結構的優化程度,他的動力來源于高級技術產業,包括輕固定資產投入、高技術投入以及高人力資本投入,這樣能夠更好的保障經濟的穩定增長,因此,大部分對新經濟的定義主要就是指新互聯網經濟,它是一種是在聯網背景下的數字經濟信息。但更加準確的定義是說它是和包括一切動能相聯系的經濟,即各種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要素和新模式等。
(二) 新經濟的特征
傳統經濟主要是以制造業為主,隨著傳統經濟模式漸漸不能適應我國的經濟發展,新經濟在傳統經濟之上更加注重產業模式化、經濟規模化、以及對層次化的要求,在此之外,也同時追求個性化與差異化,這是傳統經濟未曾考慮的。并且現在科技不斷地進步,產業革命持續升級,在傳統經濟之外謀求新的經濟增長點,那么新經濟的產生已經是一種必然的現象。
以往的新經濟僅是指美國的經濟現象,而如今在新經濟“本土化“之后,也就是我國進行了新的一輪產業革命與科技高速發展所驅動的經濟模式后,隨著物資的不斷消耗,自然資源也不能夠無止境的使用,以往那種高耗能低產出的模式也不能適應現在的情況了,所以新經濟主要就是在資源利用方面和按需使用的理念方面進行改革與創新。
對于新經濟的發展空間而言,最開始是以互聯網的大規模商用為背景,伴隨著國際貿易的迅猛發展,產業鏈由國內轉向國外,這種背景下,促進了產品由低端向中高端轉變。
二、 新經濟帶給傳統經濟的挑戰
(一) 傳統經濟優勢
新經濟與傳統經濟之間,也有著相互轉化的因素。簡單來說,新經濟只是在傳統經濟上形式的演變,當一個創新點被廣泛使用,逐漸標準化,批量產出,新經濟也就轉化成了傳統經濟。反之,當傳統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某些改進的地方或者是技術上的突破點,那么傳統經濟就也可以完成轉化新經濟的實現。雖然新經濟是近幾年來發展的產物,是進步的標志,但也不是沒有任何缺點。以共享單車為例,最開始出現的時候呼聲極高,以“小黃車”作為代表,當時至少進行了8輪融資,金額最大的一次是在D輪的時候,由DST領頭,滴滴、中信產業基金、經緯中國跟頭,金額高達4.5億美元。雖然隨著大量資金的涌入,其產業在海內外也得到了擴張,但之后的hello單車、青桔單車、摩拜單車等也蜂擁而來,擠占市場,造成的后果則是供給過多,擠占公共交通資源,人行道、馬路邊、甚至是停車位都占滿了各種共享單車,在車輛維護上也沒有進行較好的改進,導致了2018年8月ofo先后因為拖欠貨款被告,退不了押金成了壓塌的最后稻草,戴威成為限制人員,這個項目從產生到結束,僅僅只用了 4年不到的時間。而傳統經濟雖然成長較為緩慢,但是其可替代性較低、發展較穩定,資金結構一直都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
(二) 將傳統經濟與新經濟相融合
新經濟與傳統經濟各有優劣,首先,在知識版權上,傳統經濟對于維護知識版權有著更加成熟的體系,而新經濟由于其核心點在于創新,不能很好的對版權進行維護。其次,傳統經濟的核心驅動力在于投資,新經濟的核心驅動力在于科技,對于一些高科技產業,由于其不確定因素較多,風險較大,發展初期很難進行融資,投資方因為避險需求更愿意把錢投入到勞動力密集型等傳統企業,造成了資源分配的不平衡,也阻礙了新經濟的發展,而傳統經濟隨著資金的投入,也很難在整體上得到較為顯著的改進,所以應該將二者融合起來,不僅有了資金支持,還有技術幫助,促進經濟更加健康發展。第三,由于新經濟的核心來源于創新,也是其主要的利潤增長點,所以新經濟往往比傳統經濟有著更高的利潤,這也與他的定價自由化有關,但隨著規模效應的影響,其利潤會緩慢下降,甚至可能發展到最后會出現新經濟利潤率低于傳統企業,所以應該將二者結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濤,李衛.中西方傳統經濟思想特點的比較[J].學術月刊,2019,51(02):57-67.
[2] 劉根榮.共享經濟:傳統經濟模式的顛覆者[J].經濟學家,2017(05):97-104.
[3] 王鵬飛.網絡經濟對我國居民消費的促進作用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4.
[4] 房芳. 基于綠色經濟的風火電聯合運營規劃及效益評價研究[D].保定:華北電力大學,2013.
[5] 施祖輝.傳統經濟學與混沌經濟學的比較研究——兼論傳統經濟理論的局限性[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1(10):2-5.
[6] 甘碧群.傳統營銷面臨新經濟的挑戰[J].南開管理評論,2001(05):59-62.
[7] 林剛.關于中國經濟的二元結構和三元結構問題[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0(03):40-65.
作者簡介:石珂(1997——)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單位:四川大學經濟學院,2018級研究生,金融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