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云婧 楊可馨
在人類思想史中,對社會發展的認識一直沒有停止過。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在適當的條件下,東方社會的發展道路將有別于西歐,即跨越“卡夫下峽谷”,走向社會主義。他們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對未來社會發展階段提出了設想,將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的歷史分為三個時期:過渡時期、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和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馬克思和恩格斯同時提出: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生產的計劃調節+按勞分配+國家逐步消亡+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模型在許多方面至今仍有科學性和預見性。
而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并宣布“第二國際已死,第三國際萬歲”的列寧提出了理想的社會主義公式: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專政+電氣化。十月革命勝利后,蘇維埃政權在俄國建立起來,引起了國內外資產階級和各黨派的反抗,在這種特殊的背景下,列寧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但戰爭結束后,這一政策與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列寧意識到: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是一項適應無產階級經濟任務的政策。考慮到人民對自身利益有了新需求,列寧總結經驗教訓,以新經濟政策代替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就此開辟了一條符合俄國國情的道路。
蘇維埃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對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充足的實踐經驗可循。列寧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和新的歷史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相結合,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意識到社會主義的發展將是長期的。他將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稱為社會主義社會,把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稱為共產主義社會,認為社會主義可以按照成熟程度的不同再區分為初級形式的社會主義、發達的社會主義和完全的社會主義。
在列寧之后,斯大林成為蘇聯社會主義強有力發展的關鍵人物,認為社會主義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被消滅,而社會主義體系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即斯大林的理解是:社會主義=單一的公有制+指令性計劃經濟+高度集權的無產階級專政+一元化意識形態。斯大林認為過渡時期是短暫的;認為社會主義是短暫的歷史階段;認為現在蘇聯共產黨的主要任務是從社會主義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最后建成共產主義社會。雖然這樣的結論還不太成熟,但是在當時是極大地促進了蘇聯的經濟的發展和民族團結。
斯大林去世后,赫魯曉夫時期世界局勢嚴峻,二戰結束,冷戰開始,西方國家對蘇聯采取經濟和政治等方面的消耗,這都使得蘇聯的力量逐漸衰退。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種種錯誤言論,謬稱斯大林個人崇拜等,這使得蘇聯對于斯大林之前的領導產生誤解和懷疑。客觀上講,雖然斯大林犯過一些錯誤,但究其根本斯大林都是在為全蘇聯民族的利益著想。而反觀赫魯曉夫的錯誤行為,使蘇聯在冷戰時承受的損失遠大于在二戰時的損失,這嚴重導致了蘇聯的國際地位下跌。
勃列日涅夫雖不再強調向共產主義過渡,卻提出了“發達社會主義”的口號,但這一時期,黨內官官相護,追名逐利,成為完全的享樂主義。由于勃列涅夫的妥協,使國家處于一種不平衡的低迷狀態,蘇聯當局的形式不斷惡化、國際聲望不斷下跌,連基本的社會主義都無法維持,更何談發達的社會主義。
戈爾巴喬夫實行改革,目標是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主義制度,但卻在實際操作中背離了社會主義的原則,反蘇的呼聲越來越高,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不僅在蘇聯,我國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認識也經歷了曲折的過程。
毛澤東對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以前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提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道路;確立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戰略目標及步驟,提出了中國仍處于“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的論斷,制定了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等方面的指導方針。
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論十大關系》講話,就是對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探索的開始。三大改造完成以后,黨的八大確定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1958年發動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結果刮起了浮夸風、共產風。在1959.12~1960.02,毛主席在研究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提出社會主義的三個時期:過渡時期、不發達階段和比較發達階段。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要理論成果,為中國的歷史開辟了新的道路,積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為新的歷史時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理論準備和基礎條件。其思想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思想來源,其挫折與失誤為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提供了歷史教訓和借鑒。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領導集體,在科學分析和準確把握中國國情的基礎上,作出了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判斷。
鄧小平在黨的十三大召開前夕指出.“我國社會主義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并且1987年,十三大全面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含義、歷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務,形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1992年,十四大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理論基礎;1997年,十五大第一次系統闡明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鄧小平強調,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要“面對國家的現實。我們不要脫離國家的現實”這一思想。他認為只有從國家現實出發才能克服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才能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建設實際相結合。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的論斷,提出了四個不是社會主義:貧窮、發展太慢、平均主義、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又經過1980~1992年間的探索,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句話使得中國化的社會主義更具系統性。提出的改革開放,使得中國社會主義道路高速效進行。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又在不斷向前推進。中國人民認識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我們將長期遵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維護國家權威和民族團結。有了中國共產黨,我們的社會主義道路更具中國特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兩大目標才更易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以上偉人的理論于一身,為中國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既科學又全面的新道路,之前的各種偏差不再存在,唯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向我們走來。
注:本文是天津工業大學《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實踐教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