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馬克思曾說:“在民主的國家,法律就是國王;在專制的國家,國王就是法律。”他認為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正式的官方確定的行為規范,它反映了由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社會制度與法律運行的關系和規律。民主制度和法治社會相配套,專制制度和人治社會相配套。但是,在民主的國家,除道德、宗教外,法律是否就是官方唯一的統治手段,在專制的國家,法律是否無法獨立產生作用?馬克思的這句話,無法進一步揭示民主與法律、專制與法律的更深一層的關系。
人治與法治產生及發展的原因,并非是民主與專制導致。民主與專制制度只是人治與法治在政治層面的表現,并不是民主與專制制度的建立創造了法治與人治。政治制度產生的條件,與經濟發展、社會制度、思想萌芽等因素都有著直接關聯,通過研究西方憲政與中國封建歷史,對比分析人治與法治形成的原因及發展方向,對于我國依憲治國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一、西方憲政道路的歷史經驗
歐洲大陸法國,從1789年,法國第三階層推翻了國王和貴族統治,并在同年8月26日,法國人民制定了舉世聞名的《人與公民權利宣言》后,就開始了長達150多年的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的角逐。在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冷戰時間,在拿破侖和戴高樂將軍的努力下,法國最終艱難地走上了民主共和制的社會道路。再比如美國從1776年獨立革命勝利后,美國也逐漸開始走向憲政道路。由于美國被英國殖民侵略的歷史,美國厭惡甚至憎恨英國的封建帝制,堅決抵制在美國獨立后建立君主立憲制,強烈要求建立總統共和制的社會制度。法美兩國走向憲政道路,具備其自身的歷史原因和社會條件。
統觀法國和美國的憲政歷史,主要原因有法國和美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文化歷史的中斷,由于工商業發展迅速,市民階層經濟獨立、政治影響力擴大和平等自由民主意識的覺醒,所以市民階層普遍抗拒在獨立后的國家建立封建帝制,這不僅為法國、美國的憲政歷史奠定了輿論支持和政權基礎,也為后來的法國再度推翻封建制度恢復憲政奠定了經濟基礎和政治保障。
二、中國封建社會憲政制度缺失的原因
中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中央集權制,卻無法像西方封建社會通過文藝復興以及后續的革命或改革陸續步入憲政國家時期,這中間既有歷史原因,也有文化、制度、社會結構、地理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等多方面的因素。但主要因素,還是在政治結構、經濟發展和思想進程等方面。
統觀中國社會發展歷史可知,法治與憲政是中國的弱項。在政治結構上,中央集權制自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建立,并在后續的封建王朝中進一步加強,尤其在明朝達到歷史巔峰,后來清朝的文字獄以及近代戰爭,更是見證了中國人治政治歷史的衰退。在經濟發展中,小農經濟的發展無法在歷史中孕育出獨立的市民階層,尤其在近代歷史中,西方國家在兩次工業革命逐步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我國清代封建王朝卻嚴格限制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即使是“廣州十三行”對外開放窗口,也嚴格限制中外貿易,根本無法廣泛產生資本經濟。在思想進程中,法治文化在儒家傳統中先天不足,同時,法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發展后,并未在封建社會占據思想統治地位。如“君權神授”政治理論的盛行,如周武王的“受命于天”,自稱“周天子”,一切“禮樂(政令)征伐(軍令)自天子出”,又如漢代董仲舒的“三綱五常”等。君權神圣不可侵犯的政治理論無法衍生出民主、平等的政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也無法孕育出民主、平等的文化,在削弱法家思想影響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制度。
歷史表明,中國一直奉行“一山不容二虎”的政黨制度,歷代帝王將相無論如何也要致力于權力的擴張以實現國家疆域的“大一統”。也正因為沒有經歷過歷史的中斷,中國歷代君王與將相之間權力的斗爭一直如火如荼,最終達到中央集權的頂峰直至近代封建帝制的衰亡和人民民主專政制度的興起。
三、中國憲政制度發展的啟示
談及民主、法治等話題,不免要追溯到自由主思想家霍布斯的巨著《利維坦》,他首次系統建立了權利本位的政治哲學,完成從傳統到現代的“價值倒置”的歷史性貢獻。后來的民主思想又衍生出洛克的《二論國民政府》、盧梭的《論社會不平等的起源》及《社會契約論》和二戰后羅爾斯的“正義契約論”。這些西方法學家不僅推崇民主、公平、正義和自由的理念,還建構了直至現在還在發光發熱的政黨制度,如多黨輪流執政、三權分立等等的權力架構。直至現代,西方主流國家不僅推行法治的理念,更是在踐行憲政社會的要求,大多數的西方發達國家都陸續走上憲政的社會道路。
對比西方憲政歷史,中國封建社會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權力關系失衡的情況下,中央集權制只能產生絕對服從,除叛亂不可能有真正的斗爭和妥協,因而也無法產生契約傳統,尤其無法產生約束最高統治者的契約。即使由于近代列強侵略,但卻由于民族自大心理障礙而發展得斷斷續續,以至至今仍有許多方面不如別的國家。
馬克思的思想也表明,民主和法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要踐行民主、法治的理念,必然要走上憲政國家的道路,這既寄希望于當代法律人的努力與堅持,也更需要執政黨的推崇與支持。同時,憲政社會的建構仰賴于憲政文化的推行,這也從側面表明中國政府需要保障言論自由以及推行憲政文化。憲政制度的建立,必然要經歷漫長的歷史進程和數代人的艱辛努力。
【參考文獻】
[1] 張千帆:《憲法學講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版。
[2] 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3] 費孝通:《鄉土中國》,中華書局出版社2013年4月版。
[4] 王鳳仙:《政治制度變遷的政治文化因素研究——以清末憲政改革為例》,山東師范大學2018年碩士學位論文。
[5] 李栗燕、宋紅團:《憲政民主論的理論實質與中國裂變》,載《探索》2018年第1期。
[6] 佟德志:《人民的民主,還是資本的統治?——美國憲政民主理論與實踐的一個認識誤區》,載《政治學研究》2013年第6期。
作者簡介:鄭成兵(1993年9月),男,碩士研究生,海南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