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鄉村振興關乎國民生計,但是近年來,我國農業勞動力短缺嚴重制約著農業經濟的發展。本文立足于“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大背景之下,分析我國農業勞動力短缺的原因,反思鄉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陷,繼而找出破解農業勞動力短缺問題的辦法,從而謀求鄉村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全面的鄉村振興。
【關鍵詞】 鄉村振興戰略 農業勞動力 新型職業農民
路徑探究
一、前言
在傳統農業經濟中,農業部門存在著大量勞動力,但是伴隨著工業發展和人口結構的改變,老齡化日趨嚴重,勞動力供給日漸緊張,并且青壯年勞動力大多涌入城市以尋求更好的福利和報酬,農業勞動力短缺的局面就變得更加窘迫;與此同時,十九大的召開提出了“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農業作為關乎國民生計的重要產業,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正是基于此,研究農業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便具有了較為強烈的現實意義。
二、我國農業勞動力短缺原因分析
(一)外出務工的預期收益高于務農的預期收益
根據國家統計年鑒,199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占農業的66.45%,而非農業收入僅占33.55%,僅為農業收入的一半。 2009年,非農業收入占比達到61.42%,非農業收入增長對農民凈收入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實也是如此,農村收入較高的是商人,其次是工人,收入最低的是農民。對于農民來說,只有外出工作,他們才能支付起照顧老人、結婚,建房、購車和子女教育支出。農民工進城打工,也只是尋求更高工資的無奈之舉。
(二)農業工作本身的不確定性、風險性和繁重性
我國各地自然稟賦差異較大,農業條件不一,平原地區有相對便利的自然條件,但是山地丘陵以及西部缺水地區發展農業則面臨巨大的挑戰。農業經營周期長,前期投入大,農業生產也充滿著極大的風險性。加之我國目前農業保險制度尚未健全,農民保險意識薄弱,這就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的風險性。相比較于美國和俄羅斯人多地少的大農場經營,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程度還非常低,農業工作還是一份重體力勞動,因而不少的青壯年勞動力放棄農業生產工作,趨于城市尋找輕松且附加值更高的工作。
(三)社會經濟文化輿論影響
一二線大城市有著別處不可比擬的經濟文化資源,人們的潛意識里也往往將“誰在大城市工作”視為一種成功的標志,也正是在這種社會輿論和農民盲目心理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農民走出鄉村,在城市務工,加劇了農業勞動力的短缺。
二、農業勞動力短缺局面破解路徑
為了解決農業勞動力短缺問題,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我們要把握好“度”,既要吸引勞動力回流,又要防止農村勞動力市場供求失衡,出現大量勞動力無法就業的局面。 既要提高現有農業勞動力素質,又要培養新型農民專業農民,發展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加強對社會化農業服務體系的投資和建設,從根本上解決農業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一)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創辦鄉村企業,增加農村就業機會
傳統農業留不住勞動力,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傳統農業產值太低。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既可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還能吸引更多消費者,擴大銷路,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農業經營的風險。將傳統農業與現代技術結合,讓傳統農業科技化、時尚化,可以嘗試新興產業和傳統農業相結合,比如以“互聯網+農業”的形式進行發展,不但可以更好的開拓市場,還可以吸引青壯勞動力目光,使一部分勞動力回流;同時也可以利用現代產業組織形式,村民自愿入股,技術入股、資金入股,以分紅的方式提高積極性,吸引勞動力回流,以農業帶動工業,再以工業輻射帶動服務業,實現農村經濟轉型和發展。
(二)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制度,吸引農業勞動力回流
通過制定農產品最低價格,加強對主要農產品的價格保護,以應對農業風險,確保農民增收。 同時,要研究解決農產品與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協調問題,在農業生產資料生產和供給方面實施優惠政策,確保農業生產資料的供給。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制度從而應對農業風險。 利用上述措施,改善農業經營環境,為吸引農業勞動力提供低風險環境。
(三)改善科技環境,同時提高勞動力質量以彌補勞動力數量不足
低產能導致對農業勞動力的強勁需求。從本質上講,勞動力短缺是一個短期問題,而勞動力低質量和農業機械化技術水平低是長期問題。通過提高勞動力素質、改善農業科技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勞動力短缺。同時,加強農業勞動力的培訓和教育,提高農業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政府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農民培訓組織活動,鼓勵各種實訓基地和田間學校等教育場所的建設,為職業農民的培養提供各類便捷服務。
【參考文獻】
[1] 李喜梅.傳統農區農業勞動力過剩與短缺并存的困境及其出路[J].農業經濟.2016.(09):74-75.
[2] 胡小平.解決農業勞動力短缺應有長效之策[N]. 農業日報,2012年-10月27日(03).
[3] 彭榮勝.傳統農區就地就近城鎮化的農民意愿與路徑選擇研究[J].學習與實踐. 2016.(04):59-67.
作者簡介:高航(1998——)女,漢族,河南濮陽人,單位:河南大學經濟學院,2016級本科生,金融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