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軍
近年來,在我國社會進步與經濟增長的背景下,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外文化進入我國,其中包括了油畫藝術,這一藝術形式的出現,為我國藝術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對于油畫藝術來說,與我國傳統的繪畫藝術存在顯著區別,準確了解油畫本體語言的特征,可以使我國油畫藝術更好的發展。基于此,本文對油畫本體語言進行了研究,以通過該研究,探索出油畫本體語言的本質,從而推動我國油畫藝術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油畫為西方國家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指的是利用核桃油等顏料,在相應的繪畫材料上,繪制出優美的圖畫作品。早在17世紀末期到18世紀早期,油畫藝術就跟隨著西方國家的傳教士傳入我國,距今為止已經有了300余年的時間,其中,在19世紀中葉,在鴉片戰爭等因素的影響下,中西文化出現了大碰撞,使得油畫藝術開始在我國迅猛發展。但由于油畫為外來藝術,盡管經過我國諸多油畫大家的推廣,已經形成了一定特色,但與西方國家相比,依然存在較大差距,未能掌握到對方油畫作品中的精髓。基于此,對油畫本體語言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可以為我國油畫藝術領域更好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從本質的角度來說,油畫本體語言問題,直接影響著現代人們以油畫為代表的西方繪畫藝術多方面深入,乃至是擴家的整體理解,不僅是藝術方面的問題,同時還是文化方面的問題;不僅是實踐方面的問題,而且還是理論方面的問題;同時還是一個集藝術與技術共享認知體系的問題。所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將會對油畫產生不同的理解,并針對油畫本體語言問題,得出不同的回答。對油畫本體語言問題進行研究是,并不是簡單對其進行定義與解釋,而是以油畫為代表,加強我國人民對西方文化的聊哦屆成都。在以往的百余年當中,人們對西方繪畫藝術學習是,一直遵循實用主義原則,而忽略了藝術的本能體語言,導致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缺乏靈魂。而到了今天,在我國文化事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使得人們重新對藝術本體語言產生了重視,并開始探尋油畫本體語言的奧秘,而想要達到這一目標,不但要具備良好的繪畫能力,對油畫史準確的了解,對油畫創作材料的分析,而是要通過長遠、寬宏的眼光,確定出合適的切入點,以切入點為基準,不斷擴大成線與面。真正了解油畫藝術的本質與精髓,不僅能夠提升油畫家的創作能力,使其創作出一部部經典的油畫作品,還會在心理上與以往的油畫大師產生共鳴,能夠按照油畫大師視角來觀看現代世界。這種情況下,當人們站在埃菲爾鐵塔上時,感覺到的并非為崇拜與緊張,而是欣賞、認可以及評價。
由于人們生活環境,在社會中的地位,以及觀察問題角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使得不同人員對同一事物的認知上也會存在差異,并具備片面性,想要真是準確的認識事物,應擴大自己的事業,排出主觀上的影響。大量實踐表明,對油畫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時,只將其看作為油畫領域的問題,往往很難將其闡述清除,而想要得到詳細闡述,則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油畫作品觀賞模式,二是油畫作品的創作,三是文化思維邏輯模式。目前,在我國藝術領域發展過程中,已經針對油畫的創作材料,以及油畫的創作技能等方面著手,展開了大量研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油畫藝術的發展,即上述第一個方面,而對于另外兩個方面來說,研究的相對較少,甚至都沒有人繼續寧研究,使得整個油畫藝術出現了不均衡的現象。所以,油畫本體語言原則應為:在重視油畫創作技能的基礎上,加強對油畫藝術內在的發展規律與上層建筑復雜的關系與影響,以改善我國油畫領域的發展困境。
觀看模式是油畫藝術領域中的重要內容,而對于這一內容來說,通常隱藏在作品的背后,從而使得人們經常將其遺忘。油畫作為繪畫藝術,在其深層次本質當中,涉及了對世界的觀看方法,這一點通常與我國傳統繪畫藝術存在較大的差異。對西方繪畫藝術進行研究是,不僅會受到文化、歷史等方面的干擾,同時還在觀看模式的角度上,具有明顯的欠缺。上述所述的觀看模式,并不是人們通過相應的行為,對繪畫作品進行廣安,而是繪畫人員利用自己的方式,客觀的對世界進行解讀,而對于不同創作人員來說,存在不同的觀察方式,所觀察出來的內容也略有差異,這些差異,均可以反映在作品的表面。不論是油畫還是中國傳統畫,均具備各自的特征,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油畫與中國傳統畫創作品時,觀察模式存在較大差異。
著名畫家塞尚曾說過,畫家不能向學者那樣思考。對這句話進行引用,可以表述為,我國研究油畫藝術時,不要從發中國傳統畫的角度出發,去思考與解決問題。由于西方國家與我國人員生活環境不一樣,使得人們產生不同的需求,從而形成感覺方式,以及不同的習慣。受到這一因素的影響,逐漸出現了特定的觀看模式:觀察外界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排除陰影帶來的干擾,以觀察到事物的整體情況,而非從光影的角度出發,對事物進行觀看。對于現代繪畫人員來說,大部分都會通過光影的方式,描繪出客觀的世界,與特定的觀察模式相違背。
從15世紀早期開始,西方人在開始在油畫的世界當中,肆意捕捉如清風月影般飄渺的真實,從而給予充分感動,并產生喜悅之情,從本質的角度淶水,可以將其歸納為一個詞,
即至像術,其中的“真”,統在三維時機的基礎上,通過光學透鏡的方式,將其折射到二維平面內,而油畫的創作,就是通影像的捕捉與再現。通過對透鏡影像的瀏覽,人們能夠認識以下兩點內容,一是光照的光影效果,二是焦點透視近大遠小的規律。而從油畫藝術角度來說,上述這兩個方面內容又是油畫的基礎特征,不存在于我國傳統繪畫藝術領域,受到這一現象的影響,導致我國繪畫人員未能充分認識到其中蘊含的價值。
目前,影像的形式有很多,如照片、電影等,這些俊輝對繪畫帶來一定沖擊,從而成為繪畫的敵人。但實際上,繪畫作品與說這些影像存在相同的原理,特別是油畫藝術,原理更加貼近,其源自于同一內容,即捕捉三維世界當中影像,并將其體現在二維平面。對于任何類型的平面圖像來說,均是捕捉影像的重要手段,且可以在繪畫作品的序列上,發現99%的相同點。如可看到油畫?如何觀賞油畫?如何理解油畫史?均會在這一觀點的影響下出現一定變化。對于以往難以理解的理論內容,變的非常清晰與明朗。所以說,只有放寬視野,從整個人類發展歷史的角度出發,才會真正梳理影像與繪畫之間的聯系。其中,我們可以采用以下線索:在1940年,法國韋澤爾峽谷內,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繪畫遺址,通過對遺址內畫像進行觀察可以發現,所有畫像均為倒立的,這一現象出現原因就是小孔成像。而在我國,不論是2000多年之前的戰國,還是1000多年前的北宋,也對小孔成像進行了一定介紹。但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并未探索其深層次的本質,使得我國2000余年的發展過程中,沒有對光影產生應有的重視。
可以說,從14世紀初期開始,西方以油畫為代表的二維平面繪畫藝術,均按照影像的方式發展的,不同藝術之間,可以通過相應的轉換,變為其他方面的藝術,而不像我國那樣,一直對油畫寫實、寫意等方面進行辯論。電影等鏡頭式影像的出現,對西方油畫藝術具有較大貢獻,其增加了繪畫的真實性,使得人們對其產生了更加強烈的喜愛之情。而通過光學透鏡而形成的圖形,會對油畫形式帶來一定影響,只要確定出這一繪畫形式,就會對人們產生較高的吸引力度,使得其他繪畫人員競相模仿,而對于這些模仿人員來說,見沒見過頭投射的頭像,并不是很重要,只需要對相關作品繼續寧觀看即可。正是在這一因素的影響下,使得模仿在西方持續了五百余年的時間,而到了今天,應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繪畫藝術雖然與戰爭存在非常大的差異,但連著之間依然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即“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也就是說,了解其他繪畫藝術的特點的基礎上,結合本土藝術的特色,不斷進行創新,以使本土藝術在國際市場上占據更高的地位,歲不求凌駕于他人之上,但要確保與其他文化之間開展良好的交流,只有這樣,才會推動世界藝術領域整體發展。
對一幅繪畫作品進行欣賞時,不僅要關上作品的表面,同時還要了解其涵蓋的深層含義,通過這些深層含義的了解,以分析出作品創作人員的人品。而作為外來藝術,油畫藝術與我國傳統繪畫藝術存在較大的差別,很難利用傳統繪畫作品的分析,掌握其涵蓋的本質,一方面,影響了人們對油畫作品的欣賞,另一方面,還干擾我國油畫家的創作,不利于我國油畫藝術領域的發展。所以,只有真正掌握油畫本體語言,才會更加自信和自由,并了解油畫作品中的精髓,從而推動油畫藝術的創新。
(作者單位:江西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