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雯欣
在漢簡出土之前,學者對于漢代書法藝術的了解大都來自于漢碑上的刻字,居延漢簡的出土豐富了書法史上這一段時期的書體演變和發展的內容。趙思有《居延漢簡書法藝術散論》中談論到,居延漢簡書法可歸納為篆、隸、章草、草隸四種類型。本文主要探究居延新簡中的草書字體,居延新簡草書是文字史上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它基本反映了漢代草書的基本面貌。這是由以下三個因素決定的:一、居延新簡草書數量非常豐富。二、居延新簡年代跨度非常大。三、草書書寫者非常多。
文章由兩部分展開論述,第一部分論述居延新簡里草書的簡化特點,第二部分把居延新簡草書同《急就篇》中草書進行對比,從而探究居延新簡草書特點。
居延新簡里的草書結構特點之一是簡化,簡化趨勢大致分為三類,一為整體簡化,二為部分簡化,三為部件簡化。下面我們根據居延新簡中草書實例,分別對這三大類別進行闡釋:
(1)整體簡化
居延新簡中有的草書文字是在隸書文字的基礎上整體進行里簡化,從中摘取一部分典型文字進行分析:
從上可看出,草書文字的簡省和連筆已經看不出原來的字形,隨意而就。
(2)部分簡化
居延新簡中有的草書文字是在隸書文字的基礎上部分進行里簡化,從中摘取一部分典型文字進行分析:
(3)部件簡化
居延新簡中有的草書文字是在隸書文字的基礎上對部件進行里簡化,從中摘取一部分典型文字進行分析:
從以上例子中可看出居延新簡中草書偏旁部件混亂,盡管其部首的產生、發展與篆書有密切關系,但較之隸書要混亂、復雜許多。一個部首往往會對應著篆隸書中多個不同部首,比如一條橫線可以代替部件“廴”
《急就篇》松江本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書法上特別是章草的影響,松江本代表了東漢后期的草書面貌。通過居延新簡草書與《急就篇》中草書對比,我們發現居延新簡中草書有如下特點:
(1)《急就篇》中草書類型單一,皆篇以章草所書;而居延新簡中草書類型比較復雜,草書類型不單一,包括章草和草隸,章草即草隸演變的成熟字體,草隸即隸書的潦草寫法,介乎隸書和章草之間。
(2)《急就篇》書寫規則化,成系統性;居延新簡中草書書寫有一定規則,并可以類推,但沒有完全規則化,一個字往往會出現多種不同的寫法,如“官”的寫法種寫法。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為居延新簡中草書字體不是一人所書,居延新簡是由不同的寫手共同造就的書跡,他們在很多情況下為了書寫的方便而增減筆畫,改變文字造型,理所當然,一個字會有著大量不同的草書寫法。另一個原因是居延新簡中的草書字體沒有完全的規則化,自由書寫的風氣較為濃厚。這是因為一種字體的產生絕不是一朝一夕的,總有它的發生期和成熟期。
(3)居延新簡的草書偶見字字相連的現象,《急就篇》中草書也是字字獨立,這是其共同特征。但居延新簡中的草書字體更多的都是橫向波碟形式的筆畫,字形多呈扁圓形,并且字與字之間的間隔都比較大,草字之間往往也摻雜著純隸書,這都說明當時的章草在書寫形式上還沒有形成相當的規范,具有很大的隨意性。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