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可嘉 王璞玉 王戩
中國傳統射藝曾經歷非常輝煌的歷史,然而由于近代的曲折,日漸式微,在20世紀末基本已經難覓蹤跡。然而隨著本世紀開始,有一批骨灰級弓箭愛好者,查閱古籍、文獻與網絡資料,親自動手實驗,漸漸制造出各朝代的傳統材料與現代材料弓箭系統,在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傳統射箭活動逐漸復蘇,成為眾多師生喜聞樂見的體育項目之一。本文回顧了中國傳統射藝的歷史,結合目前形勢,討論了進一步普及與發揚中國傳統射藝的途徑。
傳統射箭作為禮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君子六藝之一,學、校最初都是學習射藝的場所,通過射藝學習提升學生的品德修為,踐行射以觀德,克己復禮,這又賦予射箭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歷朝歷代射禮作為國家重大活動,盛極一時,然而中國傳統射藝經歷近代戰火洗禮,優秀著作與技藝遺失十之八九,射箭作為冷門競技體育運動,目前幾乎無人問津。可是射箭作為一項古老的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可以改善健康狀態,是狩獵與荒野生存技藝,目前仍然是軍事應用技術;而且傳統射藝最近成為某些大學選修課程,以其獨特的動靜完美結合的魅力受到各民族師生的廣泛熱愛,傳統射藝在中國艱難起步,隨著經濟水平不斷增長,射箭運動的繁榮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射箭運動老少皆宜、有益身心,是值得大力推廣的運動項目。
前國家射箭隊主教練徐開才先生長期致力于中國傳統射藝的復興與傳播,在徐老的關心和支持下,楊福喜終于逐漸擺脫困境,2006年,北京“聚元號”弓箭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極大的支持了中國傳統弓箭制作技藝的傳承與發揚。儀德剛教授在他的博士論文中詳述了楊福喜的聚元號弓箭制作技藝,參考該論文,做了大量實驗,高翔制作出很多精品傳統筋角弓,型制眾多,有明代四材弓、滿族筋角弓、漢代長梢筋角弓、三角弓、螃蟹弓、朝鮮族筋角弓、斯基臺弓等。李青陽在觀看匈牙利卡薩的騎射表演后,開始癡迷傳統弓箭,他逐步繼承并發揚了南派制弓技術,現在有了自己的角弓工廠。同時期成熟的筋角弓大師還有:內師大的諾敏教授,延邊大學的金英雄教授,福建的萬山橫,北京的周曉初等,這些制弓大師都無私地分享他們的技術,為傳統筋角弓進入大眾視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各位專業人士的熱心推動下,得到了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傳統弓箭比賽在很多省份逐漸熱絡起來,傳統弓箭事業在中國有艱難復興之勢。傳統弓箭完成了艱難的起步階段,進入普及階段,傳統弓箭遇到了很多挑戰,如果無法克服這些困難,這項運動就難以惠及大眾,很難在中國發揚光大,也就談不上傳承這一優秀傳統文化。
暨南大學馬明達教授整理了歷史上關于射箭的古籍,為傳統弓箭理論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知識基礎體系,有很多著述至今仍有參考價值。然而時至今日,傳統筋角制弓依然是以眼為尺,以手為度,沒有定量計量規范,傳播只能以師徒形式,難以推廣。因此,不妨先以傳統美式獵弓弓形為基礎,這一現代材料傳統弓形目前可以規模生產,耐用性、適應性等關鍵指標都達到了可靠度的應用水平。在熟練掌握美式獵弓的射箭技巧之后,愛好者可以根據自身目標進一步考慮是向傳統射藝發展還是向競技射準發展。
2018年5月25日,08年奧運會女子射箭冠軍張娟娟來到山西省高平一中,與當地的學生互動交流,學生們在這一活動中學習了射箭運動的基本知識,初步了解了射箭技術與文化。內師大的諾敏教授也一直努力在大、中、小學課堂中推廣傳統射箭運動,并且在內師大開設了弓箭選修課程,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也為弓箭運動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模式。但是僅靠幾個熱心人士努力與贊助,這一模式是很難走遠的。首先器材的維護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則運動損傷就在所難免,再有弓箭課程的開展需要大量專業人才,而目前傳統射箭人才培養機制還比較欠缺,這些問題都應該首先解決。
基于上述,在新時期,傳統弓箭依然有競技體育、傳統禮儀、荒野生存、作戰技術等諸多實用價值,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在各級學校中建立射箭愛好者協會,首先組織理論學習,然后采用性能可靠的訓練用弓箭系統按照射禮程序,有秩序地體驗并深入學習射箭技巧,選拔守紀律、理論水平與射箭成績過硬的人才,建立段位制度,依靠高級人才繼續組織發展各地區、各級別協會,如此形成良性循環。
通訊作者:王戩
(作者單位:1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2黑龍江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