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當前社會,“三農問題”日益受到政府與社會的關注,農村振興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同樣,農村教學體制改革也被提上政府工作議程,如何培養小學生創新型思維與能力是教育部門工作重心。但由于目前農村教學工作中仍采取傳統教學模式,過度重視以成績為標準的教學目標且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因此就學生創新性而言,目前農村狀況并不理想,大多學生缺乏創新思維,對待創新型學習積極性不高,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針對此現象,本文選用農村小學數學教育為切入點,首先指出農村小學數學教育現狀中存在的阻礙學生創新性能力培養的能力,
1.1 教師過度重視以成績為標準的教學目標,缺乏與學生交流
細觀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其成果并未惠及到農村地區,目前農村小學雖硬件設施不斷改善,但其教學理念仍較為固化,秉持傳統應試教育中的以學習成績為標準的教學目標。在單純追求學生成績與升學目標的思想下,教師仍采取傳統的“填鴨式”課堂模式,在未掌握學生學習狀況下單純進行教材知識的“灌輸”,課堂中與學生互動也較少,課后又缺少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只是布置大量作業供學生完成。在這樣的教學培養下,學生普遍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較低,思維尚未被很好開發,學生自主思考能力不高。
1.2 未開展多元化教學模式,學生學習積極性低
新課程教學模式秉持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精神,改變了教師的完全掌控課堂的主體地位,向“引導式”教育轉型,打造多元化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求學好問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學習習慣。但在筆者對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觀察中,教學改革尚未深入,教師仍然采取傳統應試教育的培養模式,即課堂教學與課后作業,尚未應用新型教學模式或輔助以其他教學方式,例如翻轉課堂等等。單一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低,將數學視為枯燥的知識,不利于學生持久性學習。
2.1 轉變教學理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思考能力
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學科,小學數學主要培養學生對數、圖形的認識及簡單的運算能力,注重的是鍛煉學生思維方式與能力。這對于剛剛接觸數學的小學生而言并非易事。數學老師作為引導學生進入數學領域的引領者,其責任相當重大。因此,教師應該轉變思維定勢,踐行新課改的教學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思考能力。教師在設立教學任務時,不應該單純追求教學成果,也應該重視教學過程,采取多元的教學方式。例如,教師在課前應該布置學生事先了解課程能力,在備課時應豐富教學內容,除了教材知識的教學外,也應該準備發散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互動,經常對學生進行提問,也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并提出疑問與理解,在課程的后半段,亦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自主思考能力,鍛煉其思維能力,提高學習興趣。
2.2 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能力,加強學生思維靈敏性
從大范圍的比較來看,城市小學生因城市教學質量較高且學前教育發達相較于農村學生思維較為敏銳,農村小學生思維大體上較為定勢,缺乏變通能力。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考慮到如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思維的靈敏性與變通性,不拘泥于一種方式解答問題,思維更為跳躍與靈活。舉例而言,教師在教學《圖形認識》一節中,老師應該先展示各類圖形的圖片,并讓學生自己來尋找各個圖形的特點與知識。再針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教學教材所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教學后,讓學生根據圖形的特點進行圖形的繪畫,鞏固知識點。在學生繪畫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存在的難點、疑點、盲點進行關注并及時反饋、解決。這樣的教學過程完全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學生自己觀察、自己畫圖,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使學生通過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了解知識,加強思維的靈敏性。
因此,在農村小學數學的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用新課程理念——培養學生創新性能力對于學生個人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極大的幫助。教師應該突破傳統應試教學思維,轉向引導式教學,加強自身教學能力的培養,在實際教學中應用多元化教學模式,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發散其思維,培養自主思考能力,進而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為國家培養創新性人才打下基礎。
(作者單位:黃梅縣分路鎮第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