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無論是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和學習活動入手,想方設法促使興趣“遷移”的做法,還是利用已有的知識與技能,去影響新知識學習的“知識”遷移的做法,都是符合學生心理和認知規律的,有助于農村寄宿制初中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在修訂版大綱中,對作文明確提出:“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材料、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意在明確中學生的寫作就是練筆,就是要傾吐所聞、所思和所想,而興趣則是這一目標實現的“催化劑”!
農村寄宿制初中學生活動范圍較小,作文教學就要有更多的針對性。較大部分對作文感到頭痛的同學,往往在寫作中無話可說,語言干癟,內容空洞。其實,他們對作文的恐懼心理和抵觸情緒,源于他們對寫作缺乏參與的興趣和動力。農村寄宿制初中作文教學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調動孩子們對寫作的興趣,這種興趣從何而來呢?
世界著名詩人歌德曾說:“世界是那樣的廣闊豐富,生活是那樣的豐富多彩……我的全部詩都是應景即興詩,來自現實生活中……在這段話中,歌德明確指出了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絢麗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們濃厚的興趣所在嗎?因此,為了調動農村寄宿制學生作文的自覺能動性,在訓練過程中我嘗試著運用興趣的“遷移”規律,努力把學生對生活的濃厚興趣逐步遷移到觀察、寫作上來。為此,我注意創造條件使作文教學的內容更貼近于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讓作文訓練回到生活中去,讓孩子們寫他們感興趣,樂于寫的作文。我在作文訓練時,首先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題材中選題,現在的學生生活越來越存在一種矛盾,即從各種媒體了解到的事情和自己的生活實際有較大的差別。這種差別容易使孩子產生失落的情緒,對身邊的人和事不太關心,只沉迷于自己想象的世界里。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生活是文章寫作的源泉。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作文的素材,但在學生眼中,他們不會去刻意的留意生活,細致地觀察生活,對一些很有價值的東西常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教師應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讓那些催人淚下的、給人啟迪的、催人奮進的、令人喜悅的發生在生活中的故事,通過學生的筆躍然紙上。讓學生融進生活,品讀生活,感受生活,去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廣博的知識。那么從了解校園、城市、農村身邊的人、事入手,培養學生獨立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農村寄宿制初中生有這優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掌握一般概念和原理是通向普遍遷移的大道。因此,我們在組織教材時,應把基本概念和規律放在首位,突出教材的系統性和規律性。在語文課的每一個單元課程中都是一個有機的語文知識單元。如有些單元注重于寫景,有些單元課文注重寫人,有些注重寫事等等。實踐表明:隨著教學的進展,學生所學寫作知識的增加,教師適時地幫助學生學會總結,把平時學習的比較零亂的知識按 其內在的聯系建立一個完整的寫作模型,那么農村寄宿制學生就能靈活地運用寫作知識。我會在每一個語文單元結束時候,專門抽出時間來總結一下本單元的寫作特點及一般的寫作方法及規律。并且讓學生繪制習作的“知識樹”。俗話說:會讀書的人可以把書越讀越 薄。之所以這樣,是因他善于總結,以使頭腦里形成知識結構的清晰圖象,到需要時就能按照總結的綱要去思考。總結的方法很多,諸如結構法、列表法、歸納法等。
任何學習都不是孤立的,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學習遷移是普遍存在的,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同時利用各種遷移 ,應為實現正遷移而教,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學生掌握各部分知識的區別和聯系,使重點突出,關系清楚,使農村寄宿制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增強學習能力,人變得更加聰明。從而受 益終身。無論是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和學習活動入手,想方設法促使興趣“遷移”的做法,還是利用已有的知識與技能,去影響新知識學習的“知識”遷移的做法,都是符合青少年心理和認知規律的,有助于農村寄宿制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閱讀與作文是相互聯系,融會貫通的。在指導作文訓練時,我時常鼓勵學生大量閱讀文學名著,從名著汲取營養,為自己的寫作提供支持。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閱讀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通過輕聲讀和默讀領會理解課文內容,或者通過教材中的“詩詞誦讀”、“寫作訓練”等內容,學習其中的寫作知識,在學習的基礎上將教材中零散的、片斷的寫作知識系統化成整體知識,這樣有利于在作文過程中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之探究GS【2018】GHB2497。
(作者單位:甘肅省酒泉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