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琦
朝鮮族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朝鮮族是從朝鮮半島進入我國的跨境民族。其主要的居住地在我國的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份。朝鮮族進入中國后,隨著社會環境和經濟條件的變化,中國朝鮮族的文化工作者以自身的文化為基礎,并結合當時的社會條件逐漸地發展與創新,最終形成了新的中國朝鮮族文化。
藝術文化作為朝鮮族文化的分支也大放異彩。其中有很多都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伽倻琴藝術,盤索里,洞簫,象帽舞,長鼓舞,農樂舞等等。2011年5月23日,經國務院批準伽倻琴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些年來,伽倻琴藝術越來越被重視,以下分為兩個部分進行分析:
延邊大學藝術學院的金星三教授作為伽倻琴藝術的傳承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伽倻琴藝術的傳承、保護、延續、發展中起著重大作用,受到民眾的擁戴與支持,在采訪金星三教授的過程中,教授為我詳細的介紹了伽倻琴的產生和發展:伽倻琴,也被稱為朝鮮箏,在朝鮮語中叫嘎呀高,在中國延邊、朝鮮以及韓國很受歡迎,是一種古老的彈撥弦鳴樂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由于其歷史悠久且與箏相似,同時具有豐富民族特色和演奏特點,可以獨奏、重奏、合奏以及彈唱,其種類大致分為“正樂伽倻琴”、“散調伽倻琴”、現代用的“21弦伽倻琴”三種。
其中延邊大學藝術學院作為中國朝鮮族藝術的搖籃,為伽倻琴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近年來學校通過開設伽倻琴課程,培養了多位伽倻琴方面的藝術人才。2018年12月11日朝鮮金元均音樂綜合大學民族器樂系伽倻琴教授來到延邊大學藝術學院進行伽倻琴講授。并由延邊州歌舞團伽倻琴演員、延邊大學藝術學院伽倻琴教授、教師、學生等一起呈現了一場精彩的伽倻琴藝術匯報演出。與此同時還有更多的人在從事有關伽倻琴的工作,雖然他們工作在不同的崗位,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將伽倻琴藝術更好地傳承與發展下去,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
此次我走訪了延吉市的小學,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 活動逐漸開展,學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的教育模式相結合,通過教學中的滲透和開展各項活動,讓學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發揮作用。同時伽倻琴、短簫等各種各樣的民族樂器在校園內活躍起來。
延吉市中央小學作為延吉市歷史最悠久的朝鮮族小學,已經將音樂文化融入到教學之中。在學校內開創了7個伽倻琴社團,在2012年7月26的延邊州藝術節中,中央小學的伽倻琴表演榮獲二等獎,在2014年中央小學的伽倻琴社團更是參加了延邊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錄制。
延吉市公園小學于2008年創建了伽倻琴社團,自此以后在校內以社團的形式進行學習。在2017年聘請了延邊大學藝術學院伽倻琴專業教師崔美鮮老師進行教育指導,同時開設專門的教室進行伽倻琴的講授。通過學習學生們已能熟練地演奏《阿里郎》、《桔梗謠》等朝鮮族民歌。
延吉市新興小學在2013年就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伽倻琴作為一門單獨的藝術課程進行授課。為此學校投入了大量的經費用來購買伽倻琴,截至目前學校已有100多臺伽倻琴可供使用。
這表明學校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濃厚的藝術興趣,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揚民族的文化。
通過此次對伽倻琴發展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發現在傳承與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3.1發展不均衡。在延邊地區會演奏伽倻琴的人群大多為朝鮮族,而生活在當地的其他民族會演奏的人則很少。
3.2 教學模式陳舊。在伽倻琴的教學過程中還采用填鴨式教學,學生永遠處于被動地位,沒有良好的互動氛圍。
3.3 教學資源不足。首先是教材的缺失,教材大多采用朝鮮族語言,有些教師和學生看不太懂。其次是師資力量不夠強大,有的教師畢業于漢族音樂院校,對傳統朝鮮族音樂了解得不夠全面,有的老師從韓國朝鮮剛學成就回國從教,這些都會影響教學質量。
結合以上對伽倻琴發展現狀的分析,我提出幾點建議。
(1)積極發揮政府的扶持和引導作用,加大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經費投入,培養專業人才,并建立文化交流中心,供人們進行文化交流。
(2)通過媒體的宣傳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植于人們的心中,提高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意識,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家庭,更好地傳承下去。
(3)文化工作者們應當勇于創新,加強文化產品的創新,開拓屬于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市場,弘揚我們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4)健全教育體制,培養專業型人才。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還要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培養更加專業的教師,以此提高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雖然伽倻琴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得到了保護,但在傳承與發展中還存在著不足之處,要想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就需要進行資源的整合,得到社會各方面的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是一個長久的問題,我們要推進改革和創新,才能更好地培養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
(作者單位:延邊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