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婷
中國的花鳥畫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和戰國、漢代的帛畫上,就有花、鳥、蟲、魚的形象,而宋人花鳥畫以其素雅的畫面風格以及對花鳥畫精神的體現和意境美的營造,在中國花鳥畫創作上達到了高峰。本文試圖通過宋人花鳥畫的背景、意境美的概念、對部分宋人花鳥畫個例的分析,來淺析宋人工筆花鳥畫之意境美。
花鳥畫在唐代形成獨立畫科。中唐前,花鳥畫僅僅作為人物畫而附庸存在;中唐后,花鳥畫脫離人物畫作為專門的畫類。五代兩宋時期,花鳥畫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大批杰出畫家,如徐熙與黃荃。黃荃善畫珍禽異獸,奇花怪石,用筆精細,色彩艷麗,有富貴之氣;徐熙善畫汀花野草,水鳥淵魚,“落墨為格,雜彩副之”,有野逸氣。兩種畫風由五代延續到兩宋,形成兩大流派。宋代的花鳥畫,在黃荃、徐熙的基礎上逐漸走向成熟,并由成熟走向精微。
意境,是我國古典美學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中國畫藝術理論中的“意”是指作者創作作品時的主觀思想和審美觀念,而“境”是指畫面描繪出的客觀物象,兩者的結合通過創作者和觀賞者來共同體現出來的。
中國畫的顯著特征是講求意境美,而中國花鳥畫的意境美的概念是自然美的抒情表現。宋代花鳥畫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崇尚自然,重視寫生。北宋花鳥畫家趙昌,早時學畫,常在清晨朝露未干時對花圃中的植物手調彩色作畫,自稱“寫生趙昌”。他的畫,一反當時厚重彩色之風,畫明潤勻凈,得“妙于賦色”之譽。由此可見真正好的作品無不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寄寓畫家的審美理想和感情,進而產生意境美來引發觀賞者的聯想與想象。
宋代的花鳥畫家熱愛自然,精通繪畫技巧,感情豐富,對線條色彩和形式十分敏感,善于將面對千姿百態的自然界的情感巧妙的表現出來,在此,試以幾幅宋畫作品為例,就工筆花鳥畫的意境之美做如下闡述。
3.1 畫面構圖簡約之美
構圖在謝赫六法中稱之為“經營位置”,可見其重要性。宋人花鳥畫,在構圖上的一大特點便是“簡”。“簡”不是單調,不是空疏,更不是貧乏。宋人小品中多將花卉或鳥類放置于畫面的主體位置,取一小景,巧布成局。布局講究空靈幽深,虛實得當,由此引出情趣和感情上的共鳴,那就是深。南宋梁楷的《秋樹雙鴉圖》,此畫構圖非常簡練:一根斜貫畫面的柳枝,兩只風中展翅的寒鴉,數莖葦草。枝上無半片柳葉,柳枝兩側,各有一只飛鴉,一只騰起向上,順著柳枝之勢,一只張翅欲落,雖簡約卻不乏生氣,整張畫面產生出一種空而不寂的美感,讓人置身于秋天的情境中。
3.2 技藝精湛求真之美
宋代崇尚理學,在宋代“理學”思潮的影響下,對事物本質生命的把握和再現就成為宋代藝術家孜孜以求的目標。宋人工筆花鳥畫,十分注重對物象細節的表達,宋人的《百花圖卷》屬于白描花卉,描寫四季花卉兼繪草蟲、禽鳥、小魚,選取具有美感的物象進行表現。《百花圖卷》為紙本,兼勾勒墨染與白描,而且融入了沒骨畫法。在造型上,遵循著真實描繪自然對象的法則。畫中花卉姿態各異,葉的主筋側脈交代得條理清晰,草木與木本枝干刻畫得老嫩分明。比如在卷首的牡丹,四朵花的大小位置,主次安排很巧妙,花朵有未盛開的,也有全部綻放的。除了在花卉上的寫實性,對禽鳥蟲魚也展現出深厚的寫實功力,對鳥的羽毛和蜻蜓蝴蝶的翅膀刻畫的細致入微,毫無含糊之意。可以看出畫家對物象的仔細觀察,與寫實精神。整卷所繪花草工整細膩,將對象刻畫得栩栩如生,頗具自然情趣與生機。延續了宋人寫生作品的精細刻畫的宮廷院體畫的繪畫特征。
3.3 富有韻味詩意之美
宋代花鳥畫追求思想和意趣,畫面中的線條不澀不俗,勾勒出簡潔形體,使單純畫面充滿生機,隨著線條的微妙運動,花瓣有露水之浸潤之感,枝葉有微風吹拂之覺,靈活松動的用筆,干濕互見的運墨,富麗凝重或淡雅清逸的設色,使畫面氣韻生動,生命流溢。宋代富有詩意之美的工筆花鳥作品諸多,例如南宋佚名的《枯樹鴝鵒圖》如圖五,簡練輕靈的用筆,畫一鴝鵒立于枯枝上,側首注視遠方,樹枝雖枯,但其余枝干卻仍著葉,充滿著不絕的生命力,設色清雅含蓄,鴝鵒的動與古松的靜相結合,畫外的情趣、空間境界的詩意與畫意相結合,給人以虛實相生,無畫處皆為妙境之意,傳達出含蓄、空靈而幽深的意境。
宋代的工筆花鳥畫是自然美的天然形態向藝術形態的發展和深化,它以簡潔、求真、含蓄、典雅、淳樸作為至高原則,畫面中滲透著詩的意境和哲學的理趣,其線條、構圖和色彩完全脫離了唐以前的繁瑣和富麗,在寧靜平和的表象里包含著作者情感。宋代工筆花鳥畫是對自然生活的再創造,它將情、景、理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所創造的意境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