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艷波
德育教育才是教育之本,教書主要是為了育人,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主要是在高中形成的.新課程改革也要求我們要更加注重德育教育,作為自然基礎學科的數學,我們應該加強數學與生活的關系,讓數學變得更有真趣,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健康的情感和態度,形成良好的價值觀。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必須的,那么怎么在數學教學中進行德育切入,是我們要去思考和研究的問題。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高中數學課本中有很多可以進行德育教育的內容,怎么去找出課本中的德育切入點,是關鍵,找到德育點,才能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我們老師不僅僅是講授知識的,還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要善于發現德育因素,對學生及時進行德育教育。
在歷史中,很多數學家的光榮事跡都可以對學生起到作用,也是我們德育教育的好措施,讓學生通過發現他人的良好品質,去學習提高自己素質,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杰出的數學成就和光榮歷史都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我國的杰出數學成就是很好的讓學生愛國奮進的材料,都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 如古代秦九韶公式、極限思想、更相減損術、祖恒原理、祖沖之的圓周率以及“九章算術”都在全世界領先。楊輝三角形也比歐洲的早幾百年. 數學家陳景潤在征服“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上,也把其它國家甩在后面。很多都是調動學生愛國熱情的材料,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能樹立進取的決心,也能通過這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學生課堂氛圍。
數學的規律也包含著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數學的學習中也是有哲學的思想的滲透的,數學是來源于生活,并實踐于生活的一門學科,我們要讓學生意識到,任何一個定理、公式的形成都是從實際生活中生成的,都是為了解決實際生活的,“實踐、認知、再實踐、再認知”一直都是人們研究自然規律的方法.很多知識都是從實踐中的特殊例子發現的,并加以總結概括再應用于實踐生活,去解決一些問題,如:補集的補集為原集,體現出一種否定之否定的觀點; 函數的學習我們往往是先研究特殊的函數,再總結一般規律,這就是由一般到特殊的哲學思想;再如解決抽象不等式我們都是把它轉化為函數單調性的問題,這樣把未知問題轉化為熟知的問題,或者將復雜的轉化為簡單的等,也是滲透了哲學思想.充分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反過來作用于生活的基本觀點。
課堂的教學中,有太多可以進行德育教育的內容,只要我們去發現,就會找到德育的教育點,結合教學內容,巧妙的找到德育點,設置一定情境,都可以進行很好的德育教育。
滲透德育要創設情境。在數學課上,我們能夠建立一個好的學習情境,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的同時可以進行很好的德育滲透,例如,在講授《橢圓及其標準方程》時,我們可以講中國一次又一次成功的發射飛船,神州10號的順利發射,然后再引入新課,這樣就可以大大的激發學生學習橢圓的熱情,也可以調動起學生的愛國熱情,激發出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可以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為建設更美好的家園努力學習。
滲透德育要從學習生活中細節做起。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我們可以設計多種教學方式,這樣可以從多角度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例如,我們設置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課程模式等。把數學中的很多規律和定律,不是僅僅靠老師的口頭描述,而是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研究學習,通過動手合作,發現規律并運用規律,合作的過程中,學生會共同討論,互相合作,共同探討,既能體會到合作學習的好處,也能發現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幫助才能做了更好。讓學生體會到在社會上我們都不是獨立的個體,相互幫助,相互依賴,才能體會事物之間關系,更好的去理解他人尊重彼此。
利用課堂中的評價滲透德育。賞識教育一直是我們教師必須具備的,數學教學中,會有很多生成資源用以德育教育,及時抓住這些德育的時機,表現好的學生要做到及時鼓勵,恰當的德育教育,能夠產生很好的效果。往往教師在不經意中對學生的教育,效果要比和學生談話好的多,有時候老師的一句話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如,教師對學生嚴格要求,對知識嚴謹,踏踏實實的作風都會對學生直到言傳身教的作用,認真的給予表揚,活躍的課堂氛圍給予表揚,贊美和鼓勵都會幫助學生進步。即使一個平凡的孩子,在老師鼓勵的下也會變得更加充滿活力起來。
德育滲透也是可以通過我們的社會實踐去進行的,在課外活動中讓學生通過調查、閱讀等途徑搜集、查找資料,通過提出問題,并分析問題,最后使問題得到解決這一過程,不僅僅是對學生的智力提高,更多的是提高學生合作動手能力,而且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做到。在學習中教育,在活動中成長。
當然,數學教育的德育滲透可以在方方面面上都能夠有所體現,我們不能只是枯燥的說教,要把它放在我們的教學中,時時教育,處處教育,才是我們教育的宗旨。數學的德育教育也是可以滲透到每個教學環節和內容上去的,只要我們善于發現努力尋找,隨時隨地都會找到德育教育的切入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引導,把德育進行滲透到每一教學過程中,一點一滴潤物無聲。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綏化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