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
互聯網視覺信息的高速傳播給美術學習帶來諸多便利和挑戰,對于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的培養越顯重要。為了讓高中生適應這個網絡讀圖時代,教師應該發揮網絡資源優勢、多角度激發學生識讀意識,合理訓練學生圖像識讀能力,使學生在認識、理解作品時高效建立正確的、完整的審美價值觀。
圖像識讀是美術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學生要學會分析作品的表面含義和解讀作品背后藝術家的情感表達, 最終能借助美術形式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互聯網時代視覺信息的高速傳播給美術鑒賞帶來諸多便利和挑戰,對于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的培養越顯重要。高中生的學習相比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而言有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學生具備較高的自我辨別和審美標準,在互聯網信息便捷獲取的今天,師生的教學手段和理念也應與時俱進。教師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學觀念,一方面要以傳統審美標準、審美經驗為基礎,另一方面以網絡審美識讀和教材欣賞結合為途徑,整合辨析審美標準、觀念,從而高效、融會貫通地提高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這是互聯網時代審美教學必須面對的一個關鍵點。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利用互聯網資源高效培養高中生的圖像識讀能力。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明確要求幫助學生在現實中通過圖像識讀獲得美術知識和有益信息。如今高速傳播的網絡中充斥大量的圖像信息,學生缺少審美的判斷,對于所見事物只是簡單的看到。那我們該如何引導他們解讀圖形內容,如何激發他們的圖像識讀能力呢?高中生主要是抽象思維學習力,對于圖形比較敏感,所以我們就可以利用這個興趣點,首先課堂中必須要拋棄掉那些“瑣碎”的圖形,讓學生愛上真正值得我們一起解讀的內容。如上桃花塢年畫一課時我把一些年畫作品布置到教室中營造一種氛圍,并準備一些特色的版畫作品,以小組為單位探討欣賞。年畫實物讓學生更有積極性,迫不及待想要了解這是一種什么藝術作品。假如學生們缺乏興趣,那么我們的美術課堂可能就無法進行或者說會徒勞無功。只有我們聚焦了他們的視角,激發起他們的興趣點時,我們就可以順利引領學生一起去觀察、一起去感受被他們忽視的民間藝術,并且在觀察感受中持續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新課標的“基本理念”鼓勵學生在信息化環境下,以自主、合作與探究方式獲取知識和技能。在興趣的激勵下,讓學生通過平板電腦搜索瀏覽更多的桃花塢年畫,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題材進行圖像對比與分組交流。學生在大量的觀察中發現桃花塢的版畫有著不同的主題與內容,且大多數都與當時的生活息息相關,并有一定的美好寓意。通過豐富的網絡圖像資源比較欣賞和教師的引導,學生能高效的、較全面的理解這些年畫所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2.1 藝術角度
筆者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有兩個小動物一起到森林里玩,但小白兔看到一顆樹,他說特別高大,而長頸鹿卻說,森林里有一顆的矮樹。其實他們倆描述的是同一顆大樹,角度不同,我們看到的結果也會不同。學生很多時候都會從自己的角度去欣賞一幅作品,從而不能真正理解作品所傳達的訊息,教師要引導學生換角度思考,這樣便能了解的更深入、更全面。
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會有所不同,對于美術也一樣。建議學生在已形成對作品較滿意看法的前提下,不妨再百度一下關于這件作品的不同“聲音”,從中篩選完善自己的已有認識。如欣賞樂山大佛的時候,我們從下往上看,會覺得樂山大佛是個龐然大物;但當我們從側面去觀察的時候,就會看到了一位正在欣賞美麗江景的仙人;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座山眺望的時候,會發現大佛已經與自然融為一體,它更像一個生命,用自己力所能的力量在保護著一江水土……而這些僅僅是表象,當我們網絡查詢追溯到建造鑄造樂山大佛的緣由時,我們還會發現原來這是治理水患的一件藝術品。
在美術課堂上恰當運用互聯網引導學生換角度、多途徑識讀圖像,不僅可以了解作品的內容及表現方法,而且還會了解圖像背后的文化與及歷史。同樣的道理,利用網絡資源從多個角度去欣賞外國作品,相信孩子們也同樣能了解更多、更全面的外國文化。
2.2 自身角度
俗話說:“站的高看得遠”,衍生到美術中其實就是一個圖像識讀的問題,有的學生熟讀了書,但并不能從書中得出有效的信息,在欣賞、領悟的過程中還是一籌莫展。如上《走進意向美術》時,學生從書中讀出以下信息:1.與具象美術有聯系;2.區別于具象美術的客觀;3.偏重藝術家的主觀。也許學生自身識讀能力不夠,還理解不了藝術家的主觀能動性,也許他們還是以像不像作為評價的基礎,發現自己無法接受。這其實是學生認識能力和理解能力弱,由于教材局限,這時就需要利用網絡豐富視覺素材,讓學生對意向之意有更直觀豐富的感受,并能達到對知識點強化的作用。如果一開始就切入大量的意向美術素材,學生也不會深切體會自身的理解水平欠缺,就不會有熱切的興趣再去探索。只有明確學生的理解角度和層次,再利用網絡圖像資源豐富、加深印象,層層遞進的思考探索,那么圖像識讀也就不成難事。
3.1 借互聯網多媒體促課堂高效性
圖像是枯燥的,音樂是靈動的,視頻更能直接帶領我們走入藝術的海洋。借助多媒體更能吸引學生參與的美術欣賞過程,可以讓學生在從一開始的欣賞者變為主動的挖掘者。例如在上《走進抽象世界》一課,學生能感知點線面、色彩的不同,對于體會它們的魅力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此時教師播放網絡音樂,讓學生聽一聽不同的音樂,想一想它給你帶來什么樣的感受?你能用美術語言來表達這種情感嗎?再看音樂播放器的音效抽象圖紋與音樂旋律吻合嗎?接著分析作品美術語言的組合也否有一定的規律?這樣的排列又給你帶來什么樣的感受?如此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從單一的知識灌輸轉變到主動分析畫面的內容。如果我們擅于挖掘類似教學中的趣味性,利用互聯網資源和技術輔助教學,相信學生對于圖像識讀就不會那么膽怯,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會更高效。
3.2 借互聯網助學生想象插上翅膀
愛因斯坦說:“想象是一切創造之源”。圖像識讀是美術核心素養之首,如果沒有識別和閱讀的能力又如何談得上想象和創造呢?那如何調動起學生的思維呢?
圖像識讀的目的是辨析和解讀現實生活中的視覺現象和信息。在桃花塢版畫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圖案的寓意、去感受不同版畫的色彩特點,學生已了解有些東西是有一定的含義,如桃子寓意長壽、蝙蝠寓意福氣,鮮艷的紅綠對比色讓畫面也變得更喜慶等。筆者在這里設計一個環節,首先從互聯網中找出很多具有中國元素的商品設計,然后通過網絡分享給學生設備,共同探討原來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元素美化生活,那么年畫的元素是否也可以這樣運用?接著在實踐討論環節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索分享、交流碰撞思維火花。最后設計一個文創小產品,讓學生學以致用,感受文化魅力。當然我們還可以利用互聯網豐富多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如電影、示范教程、訪問網頁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作品的直觀印象和背景了解,激發學生識讀作品的興趣;或者利用視頻將圖像、文字、音樂等融為一體,讓學生模仿作品演一演,把自己融入到作品中,甚至分享到網絡讓更多的人了解,增加自信心和成就感,并高效完成從學習知識與技能到能力和素質全面提升的轉化。
核心素養背景下,“美”作為一種視覺形態已經與我們的生活相融合。作為教師,我們要重視引導學生感受“美”的存在,領會審美內涵,以及審美交流的奧妙。我們在利用互聯網資源和技術輔助培養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的同時,也要隨時警惕、預防和糾正不良的互聯網信息。在網絡視覺文化充斥生活的今天,年青一代更需要具備健全的圖像識讀能力和端正的審美價值觀。只要我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到互聯網時代的美術教學探究中,不斷總結反思、迎難而上,我們的美術課堂教學會越來越高效,美術教育的明天也會越來越好。
(作者單位:江蘇省黃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