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茜
閱讀是指從書面材料中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教學,通常指語文教科書的課文教學,就是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新課標以全新的理念談到閱讀問題,要求“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有效豐富的閱讀”,這就既要讓學生完成一定閱讀量的規定,更要讓他們真正從中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閱讀都成為提升自我的一次升華。要理解這一點,首先要明白閱讀教學的重要作用。
與其他學科不同,語文的教學對象是一篇篇的課文,對于表述學習對象的文字,學生需要通過感知、了解、記憶等方式去學習,而閱讀,則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課前閱讀屬于預習部分,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大致全面地了解課文內容,為新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課上閱讀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是教師為了更好地講授書本知識而專門設立的一項課堂內容。如在課文《社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全文從‘事情的角度共分為幾件事情?”帶著問題閱讀,既檢測了學生的預習效果,也增強學生閱讀的目的性,同時還提高了自身的閱讀效率,一舉多得。
由于人們的生活經驗、文化水平不同,對閱讀作品的理解和鑒賞也不同,其閱讀過程和結果也是千差萬別,西方諺語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國古人也有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說法,新課標也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建立學生與課文的聯系就成了閱讀中的關鍵。
2.1 使學生獲得與課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
首先,教師得了解學生的層次與水平,是初一、初二,還是初三的學生?面對具體的學生,關注學生的具體學情;其次,教師得明確讀物的內容,是一篇小說,一首詩歌,還是戲劇?是魯迅的小說,沈從文的小說,還是馬克吐溫的小說?面對某一特定文本,要仔細研讀這篇課文與學生之間的具體實情,聯系確保學生能夠感同身受。
2.2 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閱讀方法。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點”,似乎也都可以作為教學的著力點,但我們在處理教材時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通過閱讀,可以有效地進行文本解讀。
2.2.1 了解課文內容。在魯迅先生的《社戲》中,有的學生看到了格外“無聊”的老旦,
有的學生看到了夜行航船中兩岸的風景,也有的學生看到了月夜歸航時小伙伴們偷豆的歡樂。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在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時,讓學生初步把握文本的內容。
2.2.2 抓住語言的特點。漢語言是世界上最美麗、最豐富、最細膩、最富有人情味的語言,可說是色香味俱全。在二次閱讀、深度挖掘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語言的特點,既有詞句的修辭手法,也有通篇文章的表現手法,如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描寫春花時寫到:“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作者用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將美麗的春花仿佛瞬間呈現在了讀者面前。
2.2.3 當然,不是所有課文通過閱讀就可認知明白的,還可通過其他媒介如電影、圖片、實物等來觀察學習,但閱讀作為最傳統也最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自然是無法取代,無可替換的。
3.1 增大教師閱讀量,拓寬知識領域
教師作為學生的引領者,必須要時時刻刻豐富自己的學識儲備,當教師向學生布置閱讀任務時,自己必須首先走在學生前面,先行閱讀。只有博覽群書,尤其是經典名著,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質,豐富人生底蘊,為學生樹立榜樣意識,引導學生他們走向積極健康之路。
當然,教師指導學生閱讀,不僅要以身作則,還要分門別類,精心挑選,向學生介紹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賞析精彩情節,另外,教師還應創設一個閱讀經典的環境氛圍,如在班級設立讀書角,在班內張貼作品插圖,播放相關的影視片段,讓學生自行小結并制作讀書摘抄卡等,讓學生在濃郁的經典文化氛圍中成長,為學生閱讀提供多種幫助。
3.2 豐富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增進學生自我思考能力
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良好的閱讀教學能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書本的字數是有限的,但書中的內容卻是無限的,學生可以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想象,在想象中創造,能將眼前有限的文字想象創造出無限的一幅幅具體的畫面來。
比如《皇帝的新裝》中,故事的高潮在于一個孩子高喊“皇帝什么都沒有穿!”其他人也跟著議論紛紛,故事就在愛面子的皇帝依然堅持舉行完游行大典就戛然而止了,至于皇帝回宮后的情況,作者并沒有告訴讀者,學生們很想了解之后的故事,教師們就可以讓學生們大膽想象,將故事續寫出來。既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創造力。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因此,語文教師要及時向學生推薦有益的讀物,鼓勵學生勤讀書、多讀書,讓自己找到與學生心靈對話的話題,充實課堂內容,讓語文閱讀的教學課堂更加精彩。
(作者單位:柳州市龍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