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丹丹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人們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帶開了很大的改變,尤其是微信、微博等應用的廣泛傳播與發布,象征著“微網絡”時代的到來。針對學生來講,由于其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尚不堅定,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為了培養出符合我國國情的高素質人才,必須要不斷加強對他們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本文通過簡要闡述“微網絡”時代的主要特征,結合實際情況展開“微網絡”時代為德育帶來的新挑戰的分析,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新對策,以期對我國未來德育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提供參考依據。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絡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尤其是智能手機所帶來的網絡時代對學生具有較深的影響。由于手機、計算機等信息媒介具有及時性、廣泛性以及多樣性等特點,在迅速傳播信息的同時也加強了對網絡信息安全性及健康性的監管難度。針對學生德育教學方面,尤其是像我們極力推進對外合作項目的學校,學生的德育教育已經不僅僅是彰顯其自身的綜合素養,更深一層面的則是代表了我國整體學生德育水平。“微網絡”時代的到來,不僅給德育教育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需要我們不斷結合實際情況做出具有針對性的調整對策,為德育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提供保障。
“微網絡”時代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一下三個方面:
1.1 具有更為大眾化的主體參與度,對參與人沒有年齡、性別等任何條件限制,唯一的條件就是具備一部可以上網的手機,就可以便捷的進行交流和信息獲取;
1.2 交流形式具有較強的互動性,人們可以在某一交流軟件進行條件選取,進而將信息交流的范圍縮小到自己感興趣的圈子里。與此同時,學生們可以通過微網絡進行信息獲取,并與教師之間保持溝通與交流,避免了時空的限制;
1.3 信息傳播方式具有多樣性,其傳播方式包括即時聊天、留言以及微博等多種形式,從根本上提升了人們的參與度 。
據調查結果顯示,我校學生們對于手機和網絡具有較高的使用度,可以說幾乎是所有學生都會通過手機來進行網上沖浪,達到交流、信息傳播及獲取的目的。這種使用率的統計可以表明,“微網絡”時代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由于智能手機較計算機等其他信息載體來講,具有更好的便捷性、可操作性等優勢,因此是最受學生喜愛的一種信息載體。在其日常生活與學習的過程當中,部分學生所關注的內容較為雜亂,難以控制他們德育發展及走向。在傳播方面具有自由性和隨意性,這就使得網絡信息真實性和質量很難得到保證,網絡中充斥著的不良文化和思想也對高中生的思維產生了侵蝕,使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了扭曲。除此之外,由于部分教師年齡較大,對“微網絡”時代的接收速度較為緩慢,導致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難以更加靈活的進行學生德育教育。如此一來,從根本上加大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而過度的管控還會造成學生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導致其德育教育難以順利開展,更不用提達到預期的教學成效了。
3.1 將微網絡教育平臺進行激活
為了方便教師與家長溝通,學校應該在校園網或者微博中設立一個家長能夠參與進來的版塊,可以讓家長給學 校發郵件,也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學校、學生和教師。當前很多學校已經將手持電子設備的教學納入學校的未來規劃之中,任何一位德育管理工作者,都要緊跟時代潮流,將網絡教育平臺更好地利用起來,使德育教育不再受時空的限制,促進高中生參與積極性的提高。
3.2 德育工作者運用微網絡的能力要不斷地提高
3.2.1 提高自身網絡素質:教師作為德育工作的實施者,需要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進行充分了解,在“微網絡”時代背景下,德育教育工作者還應當對微網絡的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并對學生進行微網絡的法律道德規定的教育,對他們的使用時間和地點進行明確約束。充分利用為網絡時代的優勢,實現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交流,將我校德育教育打造成為一個全方位、多角度的互動過程。
3.2.2 由于微網絡中的信息和咨詢良莠不齊,并且信息量巨大導致難以進行全面管控。因此,德育教育工作者應當加強對學生相關法律法規的講解,并通過融入實例的教學方式來提升學生對不良信息的抵抗力,保證他們不會受到不健康信息的侵害。與此同時,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示范作用,通過自身經驗來對學生在“微網絡”時代信息獲取的途徑和方式進行指導,從根本上提升德育教育成效。
綜上所述,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微網絡”時代正在一步步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以及思維方式產生影響,為了更好地抓住“微網絡”時代所帶來的發展機遇,應對新的挑戰,我校應當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尤其是針對英、日、韓以及西班牙語等專業,在大力推進對外合作項目之前將德育教育水平提升至預期效果。保證學生養成不造假、不傳假、不盲目跟風等良好行為習慣,在進行對外交流時彰顯我國青少年應用的風范。對“微網絡”時代所帶來的挑戰進行積極應對,從根本上保證德育教育成效的不斷增長。
(作者單位:紹興越秀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