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瑞 張峰 丁永興 孟獻萍
【摘 要】目的:通過測定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不同治療方法后血清CXCL16含量變化,探討急性冠脈綜合征中經皮冠脈支架植入術(PCI)與血清CXCL16水平關聯及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共32例。根據治療方法分為PCI組12例,保守治療組20例,同時設置對照人群組15例。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中CXCL16濃度,使用方差分析及組間兩兩比較法對比組間CXCL16濃度差異。結果:保守治療組血清CXCL16濃度顯著高于PCI組與對照人群組(P<0.05),PCI組、對照組CXCL16濃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PCI術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效果明顯好于保守治療法,具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急性冠脈綜合征;經皮冠脈支架植入術;CXCL16;相關分析
【中圖分類號】R2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2-03--02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破裂或脫落,形成血栓,冠狀動脈發生完全或不完全性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的一組急性臨床綜合征,起病急,治療困難,病人預后較差,死亡率較高,是造成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病人死亡最常見的原因。
經皮冠脈支架植入術(PCI)的開展始于上個世紀70年代,相對于傳統的心臟冠狀動脈搭橋手術,PCI術對病人傷害較小、治療效果好、術后并發癥少,近年來隨著支架技術與介入設備的持續改進,PCI術在臨床上的應用日益廣泛[1]。
CXC趨化因子配體16(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16,CXCL16)是從人類巨噬細胞中分離出的一種具有趨化作用的小分子分泌蛋白,既是一種趨化因子,又具有清道夫受體作用和細胞粘附功能[2]。目前的研究表明,CXCL16作為炎性細胞因子的一種,可能在多個環節參與ACS的發生、發展及轉歸,與ACS關系極其密切[3,4]。本研究通過測定ACS患者不同治療方法后血清CXCL16含量變化,探討PCI術與血清CXCL16水平關聯及臨床應用價值。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根據住院先后順序選取2017.12~2018.12期間入住阜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心內科并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的ACS患者共32例。其中男性19人,女性13人,年齡范圍51~82歲,平均年齡為65.25±7.96歲,根據治療方法分為PCI組(12例),保守治療組(20例),同時設置對照人群組(15例,年齡范圍48~78歲,平均年齡為63.60±8.63歲)。排除標準:嚴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周圍血管疾病或血栓性疾病,肝、腎功能不全,發熱,腫瘤,或近期(至少1個月)有手術、外傷史的患者,或既往接受過PCI術治療的患者。
1.2 方法
1.2.1 血清標本的采集和保存 各組均在采取治療措施24小時后采集空腹靜脈血3~5ml,室溫靜置待血液凝固后分離血清(3000r/min,20min),置Ep管中保存(-80℃)備用。
1.2.2 CXCL16測定方法 采用商品化人CXCL16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試劑盒(雙位點一步法)定量分析血清CXCL16水平。檢測原理:首先使用CXCL16單克隆抗體包被微孔反應板,然后在微孔反應板各孔中加入待測血清50ul,再加入已被辣根過氧化物酶(HRP)標記的CXCL16單克隆抗體,形成CXCL16單抗- CXCL16-酶標CXCL16抗體復合物,洗滌后每孔加入底物四甲基聯苯胺(TMB)100ul,溫育后顯藍色,最后加入終止液顯黃色,其吸光度(OD值)的高低和待測血清中CXCL16的濃度呈正比。使用酶標儀測定各孔OD值(λ=450nm),通過標準曲線查得待測血清中CXCL16濃度。
1.2.3 經皮冠脈支架植入術(PCI) PCI組患者均符合2011年美國ACC/AHA冠狀動脈重建治療指南Ⅰ類適應癥。通過西門子血管造影機造影,由具有介入資質,經驗豐富的臨床醫師經橈動脈或股動脈行PCI術。
1.2.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處理,樣本各基本臨床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使用2檢驗;組間濃度差異相關性采用方差分析及組間兩兩比較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研究對象一般臨床資料
如表l所示,性別、年齡在各組間的差異經統計分析P值均大于0.05,提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高血壓病史、吸煙史、糖尿病病史、血脂異常史在各組間的差異經統計分析P值均大于0.05,提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排除了患者高危因素間差異對試驗結果的影響。
2.2 不同治療組間CXCL16血清濃度比較
如表2所示,CXCL16在保守組中濃度表達明顯高于對照組和PCI組,P值均小于0.05,有顯著性差異,CXCL16在PCI組和對照組中濃度表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Wilbanks等人最早在2000年從人類巨噬細胞中分離出一種具有趨化作用的小分子分泌蛋白,命名為CXC趨化因子配體16(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16,CXCL16)[5]。CXCL16在體內的存在方式主要有兩種:可溶性CXCL16和膜結合形式。作為參與機體炎癥反應、免疫應答最主要的炎性細胞因子之一。其可以趨化免疫細胞特別是CD8+T細胞轉移至外周免疫器官以及炎癥反應發生的部位從而參與血管炎癥反應的形成。膜結合形式CXCL16可作為清道夫受體介導巨噬細胞吞噬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進入血管內皮從而形成泡沫細胞。同時CXCL16還可介導動脈平滑肌細胞之間發生粘附聚集,促進動脈平滑肌細胞的增殖,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纖維帽的形成密切相關。因此CXCL16作為趨化因子、清道夫受體和粘附分子,可能在多個環節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及發展[6]。也有研究顯示,血清中分泌型CXCL16水平的升高可能減少泡沫細胞的形成,從而保護血管[7]。
目前,PCI術作為一種治療CHD特別是ACS的重要手段,通過介入的方法放置支架,可快速疏通病變冠狀動脈,及時解除動脈的狹窄與閉塞,從而改善心肌的缺血缺氧,有效的避免了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出現,這在前降支狹窄或閉塞時表現更為顯著[8]。本研究結果顯示,CXCL16在PCI組和對照組中濃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XCL16在保守組中的濃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和PCI組,P值均小于0.05,有顯著性差異。這可能是因為隨著支架的放入,及時解除了冠狀動脈的狹窄與閉塞,血液的重新灌注保證了心肌細胞的正常新陳代謝,炎癥反應逐漸減弱,血清中炎性分子CXCL16表達下降并恢復正常,有效的避免了SCD的出現。而保守組僅使用藥物進行溶栓治療,冠狀動脈的狹窄與閉塞并未及時解除,炎癥反應持續發生,血清中炎性分子CXCL16含量持續升高。有學者通過對比PCI術和藥物溶栓療法的療效發現,即使ACS患者在12小時內就診行PCI術,其療效仍然優于傳統的藥物溶栓療法[9]。
4 結論
綜上所述,PCI術可迅速解除冠狀動脈的狹窄與閉塞,有效的改善了心肌缺血缺氧的狀態,減少了SCD的發生,對ACS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傳統藥物溶栓療法,具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本研究由于條件限制,未能對ACS患者PCI術后血清CXCL16含量變化進行動態測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點和方向,同時,本研究收集病例樣本數偏少,不能代表整體人群,對結果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參考文獻
王勇,王琦,柳兢,等. 直接支架植入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診PCI 中的臨床應用[J]. 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5,44(5) :468-471.
徐煥賓,熊思東.新發現的CXCL16趨化因子及其受體[J].生命的化學,2003,23(1):8-10.
Chandras ekar B,By sani S,Mummidi S.CXCL16signals via Gi,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Akt,IB kinase,and nuclear factor-B and induces cell-cell adhesion and aortic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J].J Biol Chem,2004,279(5):3188-3196.
Mofidi R,Crotty TB,McCarthy P,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plaque instability,angiogenesis and symptomatic carotid occlusive disease[J].Br J Surg,2001,88(7):945-950.
Wilbanks A,Zondlo SC,Murphy K,et al.Expression cloning of the STRL33/BONZO/TYMSTR ligand reveals elements of CC,CXC,and CX3C chemokines [J].J Immunol.2001,166(8):5145-5154.
孫穎,常志文.趨化因子CXCL16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現狀[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8,16(4):329-331.
姜正明,陳魁,黨瑜華,等.CXC趨化因子16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變化[J].臨床薈萃,2009,20(4):20-24.
劉楠楠,蔣蘇齊,周薇薇,等.斑點追蹤技術研究冠狀動脈介入術對左室心功能的影響[J].臨床軍醫雜志,2012,40(4):780-781.
陳韻岱,宋現濤,呂樹錚,等.12小時內就診的急性心肌梗死者治療現狀分析[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0,1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