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張永軍

中俄絲路創新園
經濟觀察
你可能知道,今天餐桌上的面、油等食品中有的來自哈薩克斯坦,但你或許不知道,這些面和油是由陜西企業的海外基地所生產;
你可能知道,“農科城”楊凌示范區的農業引領優勢,但你或許不知道,今天的楊凌農科城已經成為海外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先行軍;
你可能知道,陜西企業為全省經濟發展的貢獻力量,但你或許不知道,今天的陜西企業已經走出國門,在裝備制造、能源化工、現代農業、建筑、物流、金融等領域支持著海外發展,并將陜西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人才資源向外輸出,承擔著海外陜西建設的主力軍;
你可能知道……但你或許不知道……往昔,陜西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是海納百川的開放中心,將中華文明傳播世界;而今,陜西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新起點,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正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全面進軍。
放眼四方,處處都有陜西建設者的腳步。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將農業科研成果推廣到“一帶一路”沿線相關國家和地區,用“中國方案”幫助其發展農業。
小麥條銹病是長期影響全球小麥生產安全的嚴重生物災害。作為中國植物病理學科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康振生30多年來立足中國西北旱區,率領團隊在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的發生規律、致病機理與防治技術研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康振生推動創立的“中國小麥條銹病菌源基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在我國12個省區市應用,使條銹病發生面積減少了50%,每年挽回糧食損失20億公斤以上,年均增收節支達40億元。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康振生團隊陸續與哈薩克斯坦、土耳其、埃塞俄比亞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采集并研究了1300多份小麥條銹病病原菌標樣,讓小麥優質高產的中國農業科研成果“走出國門”。
從2014年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哈薩克斯坦多所大學合作,在哈薩克斯坦不同氣候區域建立了3個農業科技示范園,引進中國小麥、玉米、馬鈴薯和小雜糧等農作物品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李興旺說:“哈薩克斯坦土地肥沃,但過去小麥畝產只有80公斤左右,我們通過科學試驗,畝產提高到300公斤至400公斤。這種增產能實現‘兩全其美’。”
為解決部分非洲國家面臨的糧食問題,53歲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海江波連續多年深入非洲大陸,足跡遍及非洲11國,他和51位同仁一起,在農學、園藝、水建、食品、機電、林學、經濟管理等領域傳授中國已經實踐并取得的豐富經驗。
在喀麥隆,水稻是當地進口量最大的農作物之一,受歷史原因影響,當地長期沒有自主栽培水稻的習慣。海江波帶領團隊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水稻栽植技術進行集成研究,有針對性地測土配方施肥,防控蟲害鳥害,在當地近兩公頃的示范田中,創造了每公頃7噸的產量。“中國模式”的水稻生產開始在當地推廣。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深入人心,更多共建國家尋求與中國開展農業合作。2016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發起成立“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目前成員達到14個國家和地區的共76所高校及科研單位。
幾天前,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2019年首批15萬畝油料種植訂單在哈薩克斯坦北哈州簽訂,來自當地的4家農業企業參與其中。不僅農業科研院所走上了“一帶一路”,西安愛菊、陜西農墾等企業紛紛走出國門,和共建國家攜手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

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圖為工人把剛生產出的油脂產品入庫
西安愛菊集團副總經理劉冬萌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愛菊集團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典型受益者。”幾年來,愛菊集團響應國家號召一直在絲路沿線國家做生意,成為地道的新一代絲路商人。他介紹,今年愛菊集團將設在哈薩克斯坦的種植基地規模由150萬畝擴展至300萬畝,并計劃每周發回一列糧油班列,實現進口哈薩克斯坦糧油雙十萬噸,帶動國內其他農業企業“抱團出海”。目前,愛菊“一帶一路”在哈項目進展良好,被列入“中哈產能與投資52個合作項目清單”,這也是唯一的農業項目。
愛菊集團作為西安老字號糧油企業,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開展產能合作,將產區和消費區對接起來,實現了互利共贏。企業目前已形成“哈薩克斯坦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位一體、三地互為支撐、協同發展的局面。
陜西大力推動優勢企業和優勢產能“走出去”,中俄絲路創新園、陜韓中小企業園、中哈蘋果友誼園、中哈現代農業示范園等一批國際合作產業園競相發展。
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域相連,經濟相融,“一帶一路”倡議為陜西企業打開海外市場帶來新機遇。依托科技與人才資源,陜西加快推動優勢產能“走出去”,將產業鏈延伸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像陜西建工集團、延長集團、法士特、陜鼓、陜煤、陜汽、西電、有色等一大批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速“海外陜西”布局。
陜西建工集團有限公司采用股權合作、融資租賃、屬地化經營等模式,相繼承接了巴基斯坦M4高速公路、吉爾吉斯斯坦奧什醫院等海外重點項目,市場分布從13個國家增加到27個國家,連續獲得5項“境外建筑工程魯班獎”,合同簽約額以每年20%以上速度增長。
陜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義光說道,“一帶一路”倡議成為企業走出去的“催化劑”。目前陜建集團海外總營收六成以上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市場。
陜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以打造經濟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為目標,積極拓展海外平臺。目前,企業已擁有歐洲研發公司(德國)、陜鼓歐洲服務中心(捷克)、陜鼓印度服務中心、伊朗服務中心等12家海外公司和服務機構,并建立了覆蓋印度、美國、德國、巴西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營銷體系,其分布式能源系統解決方案和工業流程領域節能環保裝備產品覆蓋22個國家和地區。
陜鼓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黨民表示,企業將繼續推動國際化戰略部署,整合全球的市場、研發、服務、金融、人才等資源,建立本土化服務基地,推動全球優秀產學研資源的深度融合。
陜西企業開展海外工程項目的競爭力很高,受“一帶一路”和自貿區建設的政策利好因素以及宏觀環境的迫切需要,結構調整、技術輸出和產能合作成為陜西企業“走出去”的核心驅動力。
陜汽作為中國西部唯一一家重型卡車生產企業,陜汽控股集團近年來一直通過新能源汽車發力海外市場,擴大其重型卡車的“版圖”,產品銷往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陜汽制造”逐步贏得國際口碑。
目前,陜汽在海外設有子公司3家,海外辦事處37家,海外4S店24家,海外服務網點310個,一級經銷商70余家。陜汽本地化生產項目已覆蓋非洲、中東、東南亞、東歐等區域。未來,陜汽將以“一帶一路”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為契機,不斷推進本土化合作項目發展,由產品輸出向技術輸出和資本輸出轉變。

塔吉克斯坦首家陜汽重型汽車4S店
此外,延長石油集團自2008年開始“走出去”開展海外油氣投資,經過幾年積累,分別實施了馬達加斯加勘探項目、泰國天然氣勘探開發、吉爾吉斯斯坦石油勘探等項目,并與世界500強企業殼牌公司合資合作,目前運營加油站超過900座,憑借其專業化的服務和高質量的產品已成為陜西當地偏愛度較高的加油站品牌。
陜煤化集團目前在吉爾吉斯斯坦、阿根廷和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開展石油煉化等項目;已有多年開拓國際市場成功經驗的法士特集團,制勝的法寶除了不斷研發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外,還非常注重銷售和服務環節,力求以差異化的營銷策略贏得客戶的信賴,其與美國伊頓公司合資合作生產高端商用車離合器,市場占有率超過40%。
還有像西電集團、有色集團等一大批陜西企業借助“一帶一路”重大機遇,加速海外布局,截至目前,陜西省屬企業境外累計投資達170億元,投資重大項目近80個。

陜西建工安裝集團有限公司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K2/K3核電項目
“科技創新正在成為陜西企業‘走出去’的一個重要方向。”陜西省社科院專家唐震認為,中亞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與陜西企業的資金、技術正在形成優勢互補。陜西科技資源豐富,科研投入、技術交易額均居中國前列。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陜西在裝備制造、能源化工、現代農業等領域的科技優勢凸顯,引得中亞各國拋來“橄欖枝”。
截至目前,陜西已有239個境內主體設立了355家境外企業和境外機構。琳瑯滿目的“中國制造”“陜西制造”,正沿著“一帶一路”源源不斷運往中亞和歐洲。“十三五”期間,陜西省還將建成30個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
2018年,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1235列,實現重載率、貨運量、實際開行量三項指標全國第一。近日,從西安國際港務區再次傳來好消息,今年一季度,“長安號”已開行284列,同比增長近六成,奔跑的“長安號”在提升陜西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的同時,也有效促進了陜西外貿發展和臨港產業加速聚集。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284列,同比增長近六成,其中去程148列,回程136列。進口貨值8599.8萬美元,同比增長1.1倍,出口貨值2.2億美元,進出口貨運量升至1:1,進出口貨運量更加均衡,“長安號”正在加速實現由單一的運輸服務模式向物流和貿易并重的轉型升級,而這種快速轉變正是由于“長安號”開行的常態化。
今年4月在西安召開的第16屆中國國際物流節上,發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中歐班列滿意度報告》,對中歐班列“長安號”滿意測評達96.91%,居全國第一。
西安國際港務區港口局副局長薛羽桐介紹,經過五年多發展,中歐班列“長安號”已成熟開行12條國際貨運線路,來自甘肅、寧夏等15省區貨源在西安港集散分撥,超過七成的進港貨物則由西安分撥至全國,出境貨物中省外貨源達到70%。
基于各內陸港的年貨運能力、區域鐵路里程、中歐班列“阿拉山口”線貿易運輸便捷度、基礎設施情況等4個客觀指標,計算出內陸港的綜合實力,結果顯示西安綜合實力最強。西安港擁有的“阿拉山口線”中歐貿易區位優勢,鐵路集裝箱多式聯運、集成化物流服務等優勢,能夠更好幫助企業做大做強。
如今的中歐班列“長安號”已成為陜西、西安深度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三個經濟”發展的戰略舉措,并已進入到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中歐班列“長安號”向西將以打造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為目標,向東將以開通陸海聯運新通道為抓手,廣泛開展市場合作,聚集各類優質資源,以期真正成為服務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鋼鐵駝隊”和“黃金通道”。

滿載貨物的“長安號”中歐班列從西安出發

西安至阿姆斯特丹國際貨運航班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首航起飛
在空港方面,目前,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客貨運航線347條,國際航線68條,通達29個國家55個城市,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14個,28個城市,累計開通21條全貨運航線,已初步形成“絲路貫通、歐美直達、五洲相連”的國際航線網絡格局,構成了航空高端帶動、空鐵公軌無縫銜接的“陸上米字形”和“空中放射狀”綜合立體交通體系。
2018年,新開和加密7條貨運航線,貨運吞吐量完成31.26萬噸,同比增長20.3%,增速列十大樞紐機場第一;全年旅客吞吐量達4465萬人次,增長6.5%,總量躍升為全國第7位。今年一季度,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共完成貨郵吞吐量7.3萬噸,同比增長13.2%,增速位列全國十大樞紐機場第一位。
如今,陜西首條第五航權貨運航線的成功開通,意味著擁有了擁抱全球航空市場的“準入券”,標志著“臨空+自貿+保稅+跨境+口岸+航權”六大特色優勢在陜西全面落地,進入綜合發力、疊加釋放的新階段。
依托公路、鐵路、航空等聯合運輸體系,借助“長安號”、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西安跨境電商平臺,陜西陸路、空中、網上絲綢之路“三路并舉”,搭建起對外開放的立體通道,將陜西與世界連接在一起。
如今,陜西的開放力度越來越大,成果越來越多,2018年,陜西進出口總值達到3513.8億元,增長29.3%,增速居全國第3位;對“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總值58.8億美元,增長20.4%。2013年至2018年,陜西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外貿進出口總額超過1682億元,年均增長10%。
近年來,陜西加快建設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高標準建設陜西自貿試驗區,打造“一帶一路”交通商貿物流、國際產能合作、科技教育、國際文化旅游、絲綢之路金融五大中心,成果豐碩,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日益密切。
“一帶一路”,為陜西與國內各個板塊、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產能合作創造了可能。“十三五”期間,陜西立足“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內引外聯、東進西拓、南下北上”的對外開放思路:向東,深化和韓國的合作;向西,主要是針對中亞,突出在能源資源、裝備制造和現代農業以及人才教育等方面加強合作,最終連接歐洲;向南,繼續深化與港澳臺的經貿往來和合作,同時加強與東盟國家的交流;向北,與蒙古和俄羅斯進一步深化合作。
放眼全球,陜西對標國際先進標準,以一流的口岸服務、一流的營商環境積極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陜西對外開放的腳步遍布“一帶一路”每個角落,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引領下,一個全新的陜西正在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