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王薇

陜西省工會舉行就業扶貧大型免費招聘會,吸引眾多新興職業求職者
高考前夕,北大、清華雙雙宣布了其新專業。北大2019年正式啟動機器人工程專業招生,清華大學成立人工智能學堂班,今年秋季開始招收本科生。兩大名校的動作,一定程度引領著今年高校專業調整的風向標。以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等為代表的新增專業,或將成為今年考生家長志愿填報的“新寵”。
職業變動反映社會變遷,伴隨新職業的出現,很多傳統職業亦在不斷消亡。1999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其他部委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其中將中國職業歸為8個大類,66個中類,413個小類,1838個細類(職業)。而到2015年,由于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社會職業構成發生了很大變化,于是,新修訂的大典將職業分成了8個大類、75個中類、434個小類、1481個職業。與1999版的大典相比,增加9個中類和21個小類,減少了547個職業。
從1980年代人人憧憬的“司機”,到如今大熱的“人工智能”,不斷興起與沒落的職業名單上滾動著歷史的車轍。
“搞導彈,不如賣茶葉蛋”的順口溜曾在1980年代傳遍了街頭巷尾,改革開放掀起了個體化浪潮,為人民帶來了財富。
1980年代,全國僅有民用汽車178萬輛,而且其中有五分之一是客車。在全國人均月收入在60-100元內緩慢增長的80年代,駕駛員的收入是普通單位職工的兩倍甚至更多,出租車駕駛員的月收入更高達2000-3000元。
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張國英曾在分析職業變遷的原因時提到,城市化帶來的人口集中、生活方式變革等促進了公共事業的發展,也創造了就業機會。而出租車司機恰恰屬于城市化帶來的一種職業。

上世紀80年代,出租車司機等職業令人羨慕
“物以稀為貴”,中國就業促進會原副會長,北京大學中國職業研究所所長陳宇說道,1980年代,剛剛改革開放,汽車十分稀有。作為首都的北京,也只有首汽一家公司設有出租車業務,因此司機也非常少見。乘客以外國人為主,掙外匯的出租車駕駛員們自然掙得就比一般人多一些。
在當時,成為一名司機,無論是開出租車還是大貨車,都是一份不錯的職業選擇。而與駕駛員職業相似,電視機、收音機亦是稀有物,于是播音員、電影放映員也是非常令人羨慕的職業。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之下,不僅是出租車司機,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也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
《中國青年報》在1980年代的一項調查顯示,80年代最受人們歡迎的職業前三名分別是出租車司機、個體戶和廚師,倒數三名則分別是科學家,醫生和教師。
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并發表重要講話,開啟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征程。于是“下海”成了繼“個體戶”后,這個時代職業的最新主題。
電視劇《我愛我家》中就有劇情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國有企業減員增效、機關分流和公務員下海的過程。電視劇中,賈志國的單位成立了一個下屬的三產公司,要把一批機關冗余人員分流到三產公司中,自負盈虧,運用的政策則是“停薪留職”。“停薪留職”這一政策極大地激發了公務員們走向市場經濟的積極性,于是大批擁有編制的知識分子開始經商。據統計,僅1992年一年就有12萬公務員辭職從商,并有1000萬公務員停薪留職。
1990年代,與“下海”同樣流行的是去外企工作。得益于對外開放,深圳、廈門這些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有了外資的注入。在年輕人眼里,外企工作體面,薪酬待遇好,但符合外企條件的人才并不豐富,在外企工作的人一時間成了年輕人爭相效仿的對象。曾在外企工作的李琴說道:“收入差別大的感受是真真切切的,在90年代,一家外資酒店服務員的工資可能是普通酒店服務員工資的5至6倍。”外資企業的進入,使得金融等行業深度發展,熱門行業由此變成了海關、外企、金融(銀行、證券、保險)、稅務等。
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20世紀90年代,經濟高速發展,大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但囿于當時的大學并未擴招,高等教育人才嚴重供給不足,人才的供不應求助推著技術人員工資和福利待遇飛速提升。而畢業于名牌高校的本科、碩士、博士,甚至留學生們,則成了企業人才的熱門人選。畢業后的大學生們,直接進入企業,在高檔寫字樓里辦公,而“白領”似乎也成了某種時尚的代稱。

1992年,上海市在人民廣場首次舉行大型用工招聘會,一家外企的招聘官與應聘者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1990年代的“白領熱”,驅使許多年輕人走上了“讀高中考大學”的求學之路,迅速地提升了全民的文化水平,而無需做大量體力勞動的“白領”們不斷豐富著我國的職業類型,也帶來了時尚、精致、新潮的生活方式。
2000年,中國迎來了計算機普及的第三次高潮。隨著計算機硬件成本的不斷走低,購買能力不再是個人電腦普及的障礙,自此,個人電腦走進了千家萬戶,計算機知識也逐漸成為當代文化的一部分。人們開始意識到,不會使用計算機的人將成為互聯網信息時代的“文盲”。
與此同時,程序員這種職業已成為新千年中國職業變化的又一個里程碑式的標志。有專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程序員這種職業的出現與發展,體現了新技術對勞動力市場的巨大沖擊。程序員王振眾則認為,“程序員的發展只是中國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未來程序員這個職業會愈發龐大,這代表了一種趨勢,市場越細分,所需的人才越多”。
2000年代,與程序員同樣火爆的是電商行業。互聯網產業的發展開啟了電子商務的宏偉征程。1999年,QQ還叫做OICQ,發E-mail還是一件稀奇事,聽過電子商務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僅靠互聯網生存無異于魯濱遜荒島求生。與如今已經滲入人們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電子商務相比,那時的電商不僅帶來了便利,更開啟了互聯網與現實生活深度融合的先河。而這巨大的變化背后,是阿里巴巴、淘寶、京東、卓越、小米、當當、凡客等眾多電商的迅速崛起。

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下,IT工程師等熱門職業逐漸興起
電商企業的高速發展,使2000年代的職業產生了或多或少的變革,從通信、媒體、游戲、視頻、音樂、旅游、餐飲、商業、金融,到教育、醫療等行業,無數傳統職業被“互聯網改造”,十年間呈現出“互聯網社會”的“全新面貌”。
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下,IT工程師、IC 設計師、IT審計師、電子商務師、注冊會計師、金融分析師、國際商務師、職業經理人、人力資源經理、項目管理師、商務策劃師、職業培訓師、證券經紀人、保險經紀人等等熱門職業,都成了新世紀最初十年里最為熱門的職業。
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師張國英曾在采訪時說道,“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需求日異多樣化,伴隨著產業結構的高級化,職業結構也向著高級化發展,如金融、物流、咨詢;與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相關的影視、文化、教育培訓產業也蓬勃發展;生活服務業呈現多樣化趨勢,與健康、美麗、養老有關的行業欣欣向榮;‘互聯網+’時代也改變了許多行業和職業,創造力顯得更加可貴。”
時間進入2010年代,金融和IT行業的豐厚收入,帶動了各高校相關專業的火爆,應屆畢業生趨之若鶩,畢業生起薪最高的接近兩萬元每月。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2016年,年均工資最高的3個行業分別是金融業114777元,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12042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89410元,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85倍、1.81倍。國內某大型求職網站數據顯示,畢業生期望就業的三大類行業依次為IT/互聯網/通信/電子、金融/銀行投資/基金/證券/保險、政府/公共事業/非營利機構。
除此之外,經濟快速發展,生活日新月異,一批新興職業也應運而生。蓬勃發展的互聯網催生了旅游體驗師、寵物美容師、農場經理人、網絡直播等新職業,越來越多區別于傳統職業的新興工種服務著不斷升級的市場需求,也成就人們多元的職業選擇。

寵物美容師等新職業成就人們多元的職業選擇

電子競技員將成為人社部發布的新職業之一
作為一名旅游“發燒友”,小林的足跡遍布全國,各類酒店住過不少。然而一次不愉快的住宿經歷,讓他走上了酒店試睡師的道路。某旅游網站曾在2009年公開招募6名專職試睡員,“只需要住酒店就能拿萬元月薪”的推介語一度引發熱議。到2014年底,兼職試睡員發展到4700余名,小林就是其中一員。酒店服務、硬件設施、餐飲、周邊環境、交通條件……圖文并茂的酒店點評成了他出行的必備任務。
這份別出心裁的工作崗位,正是目前新興職業的代表。職場社交平臺linked-in(領英)統計數據顯示,10年前,大數據架構師、數據科學家、段子手、云服務專家、微電影策劃、私人旅行策劃師這些職業還不存在,現在卻變成了很多企業爭相招聘的當紅“工種”。
而不得不提到的是,新興職業多數具有明顯的互聯網屬性。快遞員、網約車司機、在線客服、數據分析師、傳媒策劃師、游戲動漫設計師、酒店試睡員等無不是在互聯網的帶動下出現的。
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編制的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比1999年第一版減少547個職業,其中新增職業347個、取消職業894個。
后互聯網時代,職業不斷細分已是大勢所趨。但更為重要的是,在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產業不斷升級,“特殊服務業”需求突增,電競、網絡主播等職業備受關注,“自由職業者”屢見不鮮。
淘寶店主伴隨著電子商務而生,而如今的淘寶店主一改過去低質低價的路線,以個性品牌和高端品質為服務方向,在商品中融入自我對品牌的認識,私人定制成為風尚,差異化的個人追求成為賣點,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成為現如今淘寶賣家立于不敗之地的基本原則。
作為互聯網經濟的產物之一,網絡主播同樣受到熱捧。播音主持專業的張婉畢業之后成了一名網絡主播。一開始父母極力反對,“他們是很傳統的人,對網絡主播有刻板印象,后來他們因為我漸漸去了解這個行業,也就消除了成見。”
張婉決定繼續將這份事業延續下去,“這一年多我積攢了一些人氣,粉絲很喜歡我。而且我真的很宅很懶,所以對于這種癱在家就能吃飽飯的工作,我真的是欲罷不能。”

快遞員等新興職業在互聯網的帶動下出現

網約車司機——新模式下的新職業
小職業折射大時代,新動能孕育新機會。近幾年大熱的分享經濟亦帶來了大量靈活就業崗位。據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中國互聯網協會分享經濟工作委員會聯合發布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達3.5萬億元,比上年增加一倍多。參與提供服務人數約6000萬人,比上年增加1000萬人,參與分享經濟活動總人數已超過6億人。
在分享經濟模式下,大量人力、廠房、設備、資金等閑置生產力被激活。人們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技能、時間等資源,以自雇型勞動者身份靈活就業。據統計,超過26%的優步司機此前是下崗失業者。報告指出,到2020年分享經濟提供服務者人數有望超過1億人,其中全職參與人員約2000萬人。分享經濟將增加大量靈活就業崗位。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表示,新興職業有一些新特征,例如,勞動時間不固定;勞動關系更加多樣化,包括勞動關系、勞務關系、合作關系等;其勞動產出更適應消費者的特定需求,其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更便捷、更具備個性化特征等,“這些新職業是隨著新的社會需求、商業運行方式等的涌現而產生的。”
十幾年前遍布街頭的自行車修理匠,曾被認為是已經被淘汰的職業之一。而在西安某共享單車維修點,單車維修工每天8小時忙個不停。共享單車變“火”了,修車師傅也成了“香餑餑”。如今的修車師傅,有的被各大共享單車公司招至麾下,甚至參與技術革新,有了廣闊的用武之地。而以前不被看好的剃頭匠、修筆匠、鐵匠、皮匠、裁縫、篾匠等手工藝人,“精耕細作”,甚至變身成了私人訂制的“俏師傅”。
當下,大規模、快速度的職業變遷反映著我國日新月異的經濟發展速度,而職業的滾動發展中亦映刻著每一個勞動者埋頭苦干時的身影與人生抉擇時的躊躇。
職業是和經濟相輔相成,經濟熱點在哪里,行業熱點就在哪里。而社會在前進,必然會有職業萎縮消失。在勞動市場上,年輕人需要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術,開拓新市場;沒落職業從業者需要掌握新的技能,重新找到就業位置;依然葆有市場需求的老手藝從業者則需要保持傳承,更要鞏固、發展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