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石泉大地,江水碧透,綠滿山鄉,到處呈現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行走在后柳水鄉,猶如漫步在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圖中。眼下正是避暑賞景的大好時機,絡繹不絕的游客來這里體驗“小江南”之美。
近年來,石泉縣立足山、水、洞、峽、灘、城、瀑等自然資源和蠶桑文化、鬼谷子文化等文化資源,真抓實干,實現了旅游產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無論是石泉民眾還是外地游客,都能明顯感受到“石泉實美”旅游魅力的不斷提升。從2007年到2018年,全縣年旅游人數、旅游綜合收入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石泉旅游“一業興百業”的帶動作用凸顯,旅游產業已成為該縣富民強縣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作為旅游資源豐富的秦巴漢水生態旅游重要目的地,石泉該如何實現從“景點游”到“全域游”的轉變?
近年來,石泉縣依托現有成熟的景區,秉承“著眼大區域、打造大品牌、發展大旅游”全域發展理念,以“山水田園、生態休閑”為基本定位,圍繞“一心”、“三區”、“多點”總體部署,著力打造全覆蓋的旅游格局。以漢江石泉古城4A級景區為中心,北區以云霧山為核心,建設鬼谷嶺高端領銜景區,輻射帶動兩河子午銀灘、童關旅游村、饒峰驛站等景區景點提等升級,傾力打造秦嶺生態文化體驗區;南區以漢江為軸線,提升燕翔洞和中壩峽谷景區,做優漢江三峽、后柳水鄉、中壩作坊小鎮、喜河風情街、雁山瀑布等景區景點,開發利用“一江兩湖”及古鎮古村、古寨古寺等資源,傾力打造漢水文化休閑度假區;東區以池河金蠶小鎮為重點,依托鎏金銅蠶、子午古道地標文化,按照5A級標準建設池河金蠶小鎮,輻射帶動中池、迎豐鄉村旅游發展,傾力打造“鎏金銅蠶”絲路文化體驗區,用科學的規劃引領全域旅游發展。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何讓廣大的消費者在石泉逗留的時間延長,通過旅游的發展助推石泉經濟發展?石泉縣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深入實施“旅游+”戰略,不斷催生旅游新業態,推動旅游與關聯產業的深度融合。
夜幕降臨,在石泉楊柳秦巴風情園內上演的大型歌舞劇《絲路之源,十美石泉》讓眾多游客一起感受到了蠶桑文化的巨大魅力。近年來,石泉縣以弘揚鬼谷子文化、漢水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等石泉地域文化為核心,通過“春節民間文化藝術節、云霧山之春、漢江之夏、水鄉之秋、燕翔之冬”五大主題文化旅游活動,進一步開拓旅游市場,擴大消費需求。
除了傳統的“旅游+文化”外,新的“旅游+”也層出不窮。如“鄉村旅游+園區”、“旅游+電商”、“旅游+新型城鎮化”,“旅游+”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大。該縣以建設生態示范園、創業就業示范園、水保科技園為重點,通過“鄉村旅游+園區”的旅游扶貧方式,積極引導群眾圍繞旅游創業興業。

石泉中壩大峽谷
同時,石泉縣依托自然稟賦和特色地域文化,以全域旅游理念謀劃發展新模式,投資6.5億元加快推進云霧山鬼谷嶺旅游開發、楊柳秦巴風情園、后柳水鄉濱江休閑一條街、印象漢江、喜河風情街共5個項目建設,啟動雁山瀑布4A級景區創建、建成以傳統手工藝非遺文化項目為主題的中壩作坊小鎮,以水利+研學示范的雁山瀑布風景區,以康養+研學為主的本草硒谷、饒峰驛站、鬼谷莊景區,以農林漁示范為主的中池“水色田園、四季花海”項目等,旅游融合催生的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深度融合格局基本形成,園區變景區、農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正在逐漸變為現實。
農業向旅游延伸,旅游向農業拓展。石泉已有7個省級旅游示范村,10個市級旅游重點扶貧村和14個國家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石泉縣提倡和鼓勵旅游企業開發就業崗位安置貧困人口就業,加快推進鄉村自駕游營地、旅游研學基地、鄉村旅游體驗區建設,全縣旅游企業、鄉村旅游服務基地提供貧困戶就業278人。
石泉縣還創新推行“全域促鎮、景區帶村、能人帶戶、旅游+N”的“三帶一促”扶貧模式,走出了一條旅游脫貧、致富惠民的新路子。
近三年,石泉縣共發展農家樂150余家,旅游村鎮農民人均收入突破8000元,帶動創業就業1300余戶3400余人,占全縣脫貧人口總數的31.21%。同時,運用京東、天貓、淘寶等網上展銷平臺銷售產品30余種,建成運營了珍佰農電商平臺、博硒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平臺等多個電商平臺,線上線下年銷售旅游商品及農副產品達200噸以上,銷售突破億元大關。
村靚了,景美了,人富了……石泉縣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成為石泉發力全域旅游的抓手,也使越來越多的貧困村民打開了致富門、吃上了“旅游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