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張永軍
特別 關注
看病不排隊、領款不出村、辦事不跑腿……一部手機便可實現所有操作。
伴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的不斷應用,人們越來越感受到大數據帶來的實惠與便利。
在陜西,大數據已經應用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就讓我們將目光聚焦于陜西上空的22朵“云”,一起來看一看,這些“云”的故事。
說到“云”,大家首先會想到的肯定是云計算,一種網絡資源的比喻說法。實際上是它是基于互聯網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互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
2016年,陜西印發了《陜西省大數據與云計算產業發展示范工程實施方案》,提出“圍繞云計算服務、信息融合、大數據應用、產業基地建設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組織實施秦云、城市信息融合示范、大數據應用示范、產業基地示范等四大工程,引導和推動數據匯集、企業云集、產業聚集”。
今天我們所說的22朵“云”,它正是來自于大數據,也就是《方案》中的“秦云工程”。
“秦云工程”又叫政府、行業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工程,簡稱“N+1”云工程,(N即22朵行業云,1即大數據交換共享平臺)。當然,這個“N”是一個變量,從2017年的15,增加到現在的22。
“秦云工程”是以“匯數、用數、興數”為目標,圍繞數據“采集與登記、傳輸與存儲、共享與交換、開發與利用、評估與流轉、交易與產業化”等關鍵環節,打通數據流,促進產業化。
行業云,是對數據的公開和社會化應用,各行業云將數據向社會公眾和產業鏈開放,實現共享,帶動產業鏈上下游整體發展。大數據交換共享平臺則是實現各行業云之間的數據交換共享和互聯互通。
現在陜西已經建成工業云、工商云、科技云、健康云、體育云、安監云、教育云、公安云、金融云、農業云、旅游云、社保云、氣象云等22個行業云。這些云形成了一個完備的運行體系,全面覆蓋各個行業,在陜西上空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為老百姓智慧生活、安全生產保駕護航。
“云”從“數”中來?!霸啤?,你看不見,但也看得見,它無時無刻不在你的身邊,為你的生活謀劃方
要感知這種“云”帶給人們的便利效果,我們只能通過幾個事關民生服務且體驗性強的案例來體會。
75歲的王大爺和老伴多年來患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需要定期去醫院檢查買藥,按照以往傳統的方式,王大爺和老伴要一大早去醫院排隊掛號,等待醫生檢查,檢查、開藥這一過程不到20分鐘就可以結束,可排隊等待這一過程卻往往花費一上午的時間,有時候還不一定能排得上,加上老兩口腿腳都不太好,有時候實在忍受不了長時間的排隊痛苦,只能放棄,改天再來。這樣,簡單的問診開藥就得好幾天。
如今,“秦云工程”的實施為老兩口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王大爺每到檢查時間前,先通過“健康云”APP向醫生預約,預約時間一到,王大爺便可通過網絡和醫生溝通,醫生開好處方存儲在APP中,張大爺便可通過APP下單,這一過程也就是十多分鐘時間,大大省去了去醫院排隊等待的時間,對王大爺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最大的便利。
再例如家住寶雞的侯女士,患有腫瘤方面的疾病,也是需要定期復查,以往復查一次最少需要兩天時間,現在通過“健康云”遠程問診,也就半個小時時間,而且藥物也會通過郵寄的方式送到侯女士家里,省去來回跑的時間不說,更是節省了乘車、住宿的費用,這讓侯女士十分感慨。

“健康云”極大地方便了患者就醫
據陜西省衛健委的同志介紹,“健康云”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老百姓就醫體驗,群眾不用出門就可以實現在醫院一樣的就診服務。
“健康云”一是實現數據的存儲。據悉,目前全省公立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的門診、住院還有部分醫院的影像信息都在這個“健康云”里存儲,達到了50多億條,初步建立了全省醫療健康大數據的中心。二是現實信息共享,通過對大數據的標準化處理,實現了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的共享,醫療機構通過信息查詢渠道,可查閱病人以往或其他醫院的診療信息,減少病人的重復檢查。三是實現信息的開發利用,把海量的醫療健康大數據通過存儲、清洗、分析、挖掘、處理,可以預警疾病的發病趨勢,發病的規律,采取及時的預防措施。同時對個人健康檔案的連續記錄也可以開展個人的健康畫像。
據介紹,目前陜西省人民醫院、省腫瘤醫院、西北婦女兒童醫院,還有西安市、銅川市兩個地區,開展電子健康卡,也就是電子二維碼的試點應用,打破了 “一院一卡、互不通用”的局面,患者在一家醫院申領了電子健康卡后,可以在全省的其他醫院,乃至全國的各級醫院都能夠進行通用和共享。此外,省人民醫院和省腫瘤醫院開展商業保險的直接賠付試點,將醫療信息跟醫保公司的直賠信息聯通,購買了商業保險的病人出院之后可以直接開展線上的理賠。
這就是“健康云”帶給老百姓的最大實惠,從根本上破解了看病難的問題,而且通過對大數據的進一步應用,為老百姓的健康起到監測、預警作用。
張女士的孩子上六年級,她的孩子不像其他孩子一樣,放學后就奔赴各類補習班,而是打開“陜西教育云”APP,跟名校的孩子一起聆聽名師授課。張女士說,這款軟件只要你下載注冊,填寫孩子信息,在你的界面上都是關于孩子這一年級的各類課件、練習題、講座以及一些名著作,還有一些老師直播,讓孩子在家也能聽到其他學校老師的授課。更好的是里面有學生評價報告、學習報告和成績管理,根據孩子平時的練習情況,會綜合分析出孩子的學習情況。
張女士說,孩子以前上補習班,一年上萬塊錢,孩子累不說,家長也跟著累,現在花少量的錢就可以聽到那么多老師在線授課,而且不會擔心這一節課沒上會沒有了,系統會存儲在里面,以便孩子隨時學習。
筆者打開軟件看到,“陜西教育云”中,集中了從學前到大學各個階段的各類學習、閱讀素材,家長可以根據孩子所處的不同階段,為孩子挑選適合于孩子的學習內容,對于學習管理也有著科學的分析。不僅是學生的課程,還有一款家長的課程,家長也可以通過該軟件學習大量知識的同時,對如何教育好一個孩子也有很多內容可學,這對于大多數家長和學生來說,無疑是在繁忙的學習任務中多了一項新的選擇。
筆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197家收費景區已經形成陜西智慧旅游云生態圈。實現掃碼入園,破解游客購票、換票、排隊的難題;實現全景導圖、介紹,提升旅游體驗感。
筆者近期在銅川照金感受到了“旅游云”帶來的便利。據銅川薛家寨景區負責人楊濤介紹,自從實現景區智能化后,景區的形象明顯提升了,工作方便了。他說,過去我們統計游客數據全靠人工,不僅費時費力,還經常有誤差,現在智慧旅游工程的實施,一方面方便了游客實現網上下單、快速掃碼入園游覽,免去了排隊換票的煩惱;另一方面也可以第一時間掌握到游客的準確數據,為我們的精準有效營銷給予了強力保障。
據悉,2018年,陜西省發布了《2018年陜西省智慧旅游工作實施方案》,提出實現“一網知陜西、一機游三秦”的總體目標,逐步取消線下換票環節,讓游客不再愁排隊、順暢入園,實現一部手機游陜西,即“一機游三秦”。游客可以通過陜西旅游網、“智游陜西”微信公眾號、查找帶有“智游陜西”的景區,購買門票后無需換票,直接憑短信鏈接中二維碼在景區智慧閘機上掃碼入園。通過“智游陜西”微信小程序,游客可實現咨詢—購買—景區暢游的“一部手機游陜西”的閉環體驗,逐步實現全景VR體驗、廁所定位、天氣及空氣質量播報、智能導游等服務,使游客真正用一部手機玩遍陜西。

“教育云”豐富了教學題材,使課堂教學形式變得更加生動活潑
這也是“秦云工程”實施后,帶給老百姓實實在在的體驗和方便。
咸陽市作為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近年來的探索實踐,讓咸陽老百姓切實感受到了“互聯網+”帶來的變化。

游客體驗刷臉入園

12345便民服務電話中心
無處不在的惠民服務?!鞍⒁?,您昨天撥打12345預約了打掃衛生的服務,我們今天來給您收拾屋子?!蔽挥谙剃柹蚣倚^71歲的王阿姨享受著12345的便民服務。“平時子女忙,不在家,就我一人,多虧她們經常來照顧我?!币驗橥饶_不便,王阿姨打掃屋子很困難。她得知政府開通了專門為困難人群提供幫助的12345便民服務熱線后,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預約了打掃屋子的服務,沒想到次日就有人上門來服務,而且還是由青年志愿者提供的?!半m然是免費服務,但是她們干的都很認真,不光打掃屋子,還給我按摩、剪發、修指甲?!蓖醢⒁炭滟澕艺杖藛T就跟自己的子女一樣貼心。
這是智慧咸陽規劃的“12345”呼叫中心,實施便民服務“一號通”,實行“一號對外、集中受理、各方聯動、限時辦理”的工作機制。“有事找政府,請撥12345。”一個簡單易記的號碼,30部專線電話,24小時接聽系統,便民服務“一號通”,成為了信息時代無法上網的“弱勢群體”觸網的直通車。
高效透明的在線政府?!耙郧稗k事‘跑斷腿’,現在只用‘動動手’,輕點鼠標就能享受‘一站式服務’,以前要好幾天才能辦成的事,現在幾分鐘就辦好了,省時又省力,真是方便多了?!闭谙剃栁魈m路街道辦事處便民服務中心辦理業務的楊先生對這種變化很高興。
“群眾辦事難、審批監管亂”曾是咸陽政府管理的一個頑疾。為此,咸陽建設了網上政府“一站通”工程,把面向群眾和企業服務的事項全部推送到互聯網上和移動終端上辦理,各部門能在網上提交辦結的事項一律通過網上辦理,變過去“辦事人跑”為“網跑”。針對不會上網和不具備上網條件的網絡弱勢群體,智慧咸陽在175個鄉鎮和98個城市社區建設起便民服務工作站,方便群眾就地提交訴求,真正實現對審批過程 “看得見、管得住”,做到了審批過程的公開、公正、高效。
精準精細的社會治理。咸陽推出了一種特殊手機,手機增加了一個芯片和一個特殊按鍵,老人使用這種手機,如果感到不舒服,只要按鍵3秒,系統會自動定位老人位置,老人在哪里、老人的兒子是誰、電話號是多少、老人有什么病史,都會顯示在平臺上,也會呼叫最近的社區干部去救助。
這是咸陽社會治理“一格通”工程的體現。它是包括社區服務、城市管理、綜治維穩、黨建、扶貧、安監、應急、電商等內容的全市統一的網格化管理系統平臺,通過“定格、定人、定責”等方式,促進市縣鎮三級12個行業部門的業務監管和服務在網格落地、在網上服務,形成了不同系統后臺對接,一套系統對下管理、一個出口對外服務的工作格局,達到了“一格對下、分類對上、精準監管、綜合服務”的目的,促進了基層政府治理和服務的精細化、人本化。

咸陽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指揮中心
政務服務,安全很關鍵。為此,針對當前辦公系統文山會海、效能低下、缺芯少魂、后門洞開的問題,未來國際為咸陽定制了安全可靠的協同辦公“一網通”工程。通過建立覆蓋市、縣(市區)、鎮(街辦)、村(社區)四級的無紙化協同辦公系統、網絡視頻會議和培訓系統,全面提升辦公效率,節約辦公經費。
“領導審閱與簽批文件,都是在移動端實現,這改變了很多領導在紙上畫圈圈的習慣”,政府工作人員表示,咸陽各級部門都在一個“移動云”上使用OA,而不是像其他城市那樣各部門有各自的系統,咸陽1500個單位,搭建一套OA就可以,花費僅350萬元。
在安全可靠系統基礎上,智慧咸陽基于VPN和CA、設備串號認證多重保護下實現手機和pad端的移動辦公,政府部門核心業務信息化覆蓋率達到100%、跨部門核心業務協同辦理率達到60%以上。
咸陽的智慧城市建設,是陜西的一個樣板,咸陽已是把管理的觸角延伸到咸陽的角角落落,把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延伸到群眾家門口、 案頭電腦、掌中手機。
綜合前文,筆者感覺,從幾個身邊的案例中“管中窺豹”,可見這22朵“云”不一般!
據悉,“秦云工程”大數據交換共享平臺,為各行業云提供數據采集接入、數據目錄登記、數據交換共享、數據挖掘分析、數據開放服務、數據安全管控等一體化全流程數據流轉和管理服務。采用“可組合、可拆分”的松耦合結構,關鍵子系統可獨立使用。平臺規劃了7個層級、17個子系統、161個功能模塊,滿足各行業云數據服務需求。
截至2018年底,秦云平臺已匯集數據資源目錄324個、數據表884張、數據字段18595個;與10家部門及5家大數據企業打通網絡傳輸鏈路,實時開展數據交換共享工作;與4家大數據示范企業共計115類數據資源匯聚秦云平臺,數據總量近3000萬條。其中,政務數據41類約2500萬條,企業數據74類約500萬條。
據悉,2018年陜西省大數據發展指數排名全國第12位,其中大數據技術研發創新指數和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指數分別排名全國第10位和第8位。隨著陜西大數據的發展及開發應用,為陜西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讓老百姓會越來越得到更多的實惠,陜西上空這22朵“云”一定會成為老百姓手中的必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