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民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副主任

當前我國經濟應該說總體平穩,同時下行壓力仍然存在,對此社會上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各個企業家、經濟學家都有自身的看法。我覺得看經濟形勢要看“三天”,就是要看今天、昨天,還要看明天。
看今天,就是要看到短期運行的邊際變化。一是經濟增速在趨穩,扭轉了去年逐季下滑的態勢,一季度6.4%的增長普遍高于市場預期;二是工業增長加快,主要是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長了8.5%,1到2月份增長5.3%,其中我們要看到六大高耗能行業增長7.2%,高于整個工業增長0.7個百分點;三是投資增長企穩,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6.3%,比上年加快了0.4個百分點;四是消費增長乏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3%,與上年四季度是持平的,比上年全年回落1.5個百分點;五是企業效益喜憂參半。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的利潤總額增長累計下降,負增長3.3%,其中1到2月份下降14%,3月份迅速回升至3.9%,但主要是少數行業的利潤大幅回暖所致;六是市場預期明顯改善,3月份突破了50%的臨界點,股市明顯回暖,人民幣升值了1.9%,這些都說明市場預期在向好的方向變化。
看昨天,就是要看當前的問題是怎么來的。我國經濟近年來的緩慢下行有兩個長期性的因素是需要注意把握的。第一個長期性的因素是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陣痛。我國不少產業的產能產量達到或接近物理性的峰值,不管價格怎么樣,消費不一定漲了;第二個長期性的因素是結構性問題在短期的反應。我們經濟存在不少結構性問題,其中實體經濟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是影響當前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三大結構性失衡的根源是要素市場化改革還不到位,所以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業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中央政治局在分析今年一季度經濟形勢時也指出國內經濟存在下行壓力,這其中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結構性、體制性因素。
看明天,就是要看到未來經濟發展的潛力。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潛力仍然很大,在這方面我講其中的三點。第一,我國是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這是我國發展的獨有優勢。經過40年發展,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也不過4億人左右,還有10億是處于低收入群體。這10億人的潛在消費是等待激發的。第二,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已經進入中后期,但并沒有進入后工業化和后城市化時代。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都很快,但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質量不高,補上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質量短板,既是未來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會創造更優的供給和更多的需求,所以工業化和城市化仍然是我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最大推動力。第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將促進消費不斷升級。人們對物質產品的消費現在以及未來將呈現個性化、多樣化、定制化、品牌化這樣一些趨勢。服務消費和中高端消費逐漸成主流,對文化體育,對休閑性、休假性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長,剛過去的4天小長假,大家已經深切感受到了,到處都是人。對清新空氣,清潔水源等生態產品的追求越來越迫切。
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長期、中期、短期的變化,也就是剛才我講的“三天”,黨的十九大、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一季度中央政治局會議其實都做出了相應的部署,只要我們貫徹好這些目標任務,擴大高水平開放,激發14億人的積極性和1億多市場主體的創造性,我國經濟長期向好是完全可以預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