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初
河南省政協原副主席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同年又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提出了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這個倡議的核心理念,我想主要包括這16個字,和平合作是主旋律,開放包容是精神支柱,互學互鑒是發展動力,互利共贏是必然結果。這里面通過什么實現,就是五通。無論在“一帶一路”哪一個國家,我們總能找到一些產品,我們的企業或者地區可以做的有很多。做青花瓷本身石頭不貴,但是顏料并不是中國來的,如果沒有“一帶一路”就沒有青花瓷,青花瓷的很多圖案也是阿拉伯世界、伊斯蘭世界想要的東西,我們才做出來的。從一個角度來講,這是產品的共同性。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中國扇子、折扇是誰發明的,不是中國人發明的,是日本人發明的。當時也是中國和日本交流的時候,中國先把自己的團扇傳到日本。中歐班列的西安班列已經成為全國搞的最好的,去年開通1235列,貨物達到120萬噸,運輸時間是海運的1/3,價格是空運的1/5,應該說是做的非常好,最重要的來去是否都能滿載。
“一帶一路”倡議的經濟學本質,是我們國家能夠全方位的開放,打造東西部開放模塊。中國能否和美國一樣,東部和西部都能得到發展,我們通過“一帶一路”把中西部發展起來。


“一帶一路”倡議六年來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這一次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會議上也講了,我們改革開放遇到了新的突破,世界經濟有了特效的強心劑,為遏制反對全球化的勢頭立下了汗馬功勞。
“一帶一路”到底對中國的民營經濟有什么挑戰,它的挑戰有幾個問題。第一個“一帶一路”的國家和地區比較復雜,有民族問題、有宗教問題;第二個法律文化習慣不同;第三個“一帶一路”國家之間和我們的互通,涉及到中國產品的質量能不能適應他們的需要;第四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宏觀環境和市場條件下怎么樣能夠符合我們的需求。
從文化的差異來講,一般來說有三種情況,一個是有文化沖突的,這個要面臨的邊界的跨越,再一個在文化上有交叉性,我們認為有社會的認同,第三是有相容性,我們要達到價值的共識。我們和阿拉伯世界就可以講我們古代時候的青花瓷,青花瓷就是“一帶一路”阿拉伯世界和中華民族之間的共同的技藝,并不是中華民族一家可以做成的。“一帶一路”不但是商旅貿易之路,而且是文化交流之路,我們要把“一帶一路”看成文化的交流與溝通,是實現人類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共同理念。德國的哲學家在《人論》中講到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文化,可以被稱之為人不斷自我解放的歷程。這個話是值得我們很好地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也就是希望通過“一帶一路”的倡議能夠開啟一個新的世界,新的更加和諧的世界。文化是有差異性的,但是我們要完成差異性之間的融合,首先秦商要堅持自己的文化,如果自己的文化不能堅持,那就談不上去融合別人構成一個新的文化。
厚德重道是文化根脈,勇毅精進是秦商精神的商道之魂,融創實干是秦商精神的發展基因,融創就是要創新、要融合、要實干。我們最重要的是少喊口號,多干實事。最后義利報國是秦商精神的核心價值。我們要把“一帶一路”這篇大文章做好,就必須守住自己的秦商精神,要把它更好地鋪展,而且融合,以適應“一帶一路”文化的多樣性。要做好“一帶一路”這篇大文章,我覺得有兩句話,對于企業來講,必須要轉型升級,而對于企業家來講,要化蛹為蝶,從草根秦商上升到智慧秦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