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國際大巴扎燈光璀璨
當旅游的春風吹遍天山南北,新疆各地紛紛開啟了旅游模式,各地都出現了游人如織的喜人景象。
2018年,新疆旅游人數突破1.5億人次、同比增長40%以上。今年,新疆將繼續全面實施旅游興疆戰略,持續推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堅持問題導向,補短板、強優勢,加快實現由旅游資源大區向旅游經濟強區的跨越。今年前兩個月,新疆接待游客數量、實現旅游收入,同比分別增長75.54%和80.84%,新疆旅游跑出了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大雨過后,遠山漠漠。G218線墩麻扎—那拉提高速公路項目的2000多名建設者卻無暇欣賞美景,他們正抓緊時間施工,力爭早日建成通車。
這條建設中的高速公路共290多公里。建成通車后,從伊寧市前往那拉提景區將從5個多小時縮短至3小時。公路沿線有那拉提景區、唐布拉百里畫廊等12個景區景點,通車后對當地旅游業的拉動作用不言而喻。
交通等基礎設施的短板一直是新疆旅游業發展的瓶頸。近年來,新疆大力推進公路、鐵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為旅游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伴隨著“疆內環起來、進出疆快起來”目標的實現,上廁所難、停車難、加油難、通信信號不暢等旅游業發展瓶頸將一一破解,新疆旅游業又將迎來大發展。
近年來,新疆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游服務能力和水平,持續加大文化旅游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爭取力度。今年,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落實2019年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央預算內資金3.46億元,比2018年國家支持新疆的資金額度增加1.55億元,創歷史新高。
持續加大有效投資力度,進一步增強了新疆旅游業發展后勁。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文化旅游建設項目陸續建成投入使用,新疆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底氣十足。
15萬畝競相綻放的杏花,把英吉沙縣變成了花的“海洋”、游客的“海洋”。清明假日期間,摩肩接踵的游客不僅徜徉花海,更感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當地推出了賞杏花制作土陶的旅游項目,吸引了眾多游客。
“制作土陶看著很簡單,其實很難。”在土陶藝人的指導下,終于完成了第一個土陶作品,山東游客孫子健喜不自禁。
“旅游+文化”的模式,“火”了英吉沙縣的旅游業。僅幾天時間,該縣接待游客就超2萬人次。
如今,文旅融合正成為新疆旅游業發展的強勁動力。依托“新疆是個好地方——第六屆天山南北賀新春非物質文化遺產年俗展”,新疆各地組織了近300項文化和旅游活動,增加了冬季旅游產品供給,為今年前兩個月旅游業高速增長創造了條件。今年3月—5月的旅游中,文旅融合繼續發力,全疆各地舉辦342場文化和旅游活動。
“旅游+”正成為新疆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旅游+體育”“旅游+鄉村”“旅游+地質”“旅游+氣象”等模式不斷涌現,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為新疆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了不竭動力。
筆者在喀什古城景區大門前看到,沒有檢票處,也沒有工作人員查驗門票,游客自由地進出景區。這是一個不用買門票的景區。

新疆喀什古城
“景區不收門票,游客越來越多,我們正在摸索新的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喀什古城景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阿地力江·阿不都卡德爾說。
門票收入是國內絕大多數旅游景區的主要經濟支柱,新疆一些景點發展也受制于“門票經濟”。只有擺脫“門票經濟”的束縛,旅游業才能獲得發展新動能。
2018年,《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實施方案》出臺,下調了喀納斯、天山天池等49個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和區間車票價格,全年降低游客負擔近5億元。
此舉利用價格政策倒逼景區經營多元化發展,新疆各大景區紛紛推進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發旅游新業態、新產品等,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方式,進一步推動新疆旅游業擺脫“門票經濟”,由“景點游”向“全域游”轉型升級發展。
如今,潮水般涌來的疆內外游客正成為喀什老城景區發展的優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該景區直接從事旅游業的人員超過7000人,間接從事旅游業的人員達3.2萬人,還有更多店鋪正在陸續開張,游人如織的景象也吸引來各地特別是疆外的投資者,外地人和當地人合作的店鋪越來越多。新的旅游業態、新的投資熱點正在快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