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紅丹 段迪斯
在品讀習近平同志《擺脫貧困》一書時,被《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一文吸引。改革開放初期,閩東地區交通閉塞,信息短缺,“老、少、邊、島、貧”是其突出的特點,與湖北省恩施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習近平用調查說事,辯證地提出了“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結合恩施州實際,筆者認為恩施的產業發展也能做到“弱鳥展翅翱翔”。
2018年1月,恩施州委七屆四次全會正式作出了“加快綠色發展,建成全省特色產業增長極”的決定,提出建設生態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醫藥、清潔能源“四大產業集群”的產業定位。一年來,“四大產業集群”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強勁態勢。
“旅游+”熱度爆棚。恩施州目前已形成1處世界文化遺產、2個5A級景區和18個4A級景區的高等級旅游景區集群。4A級景區實現了縣市全覆蓋,6個縣市成為了旅游經濟強縣。全州102個貧困村開展旅游扶貧示范村創建,其中71個村已通過發展旅游產業實現脫貧出列,全州共有星級農家樂2474家,特色民宿3000多家,鄉村旅游產業直接帶動10萬人、間接帶動40萬人吃上旅游飯。2018年,全州旅游接待人數為6216.3萬人次,同比增長21.1%;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55.4億元,同比增長23.9%。
“硒+”全面開花。全州從事硒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企業從160家發展到1000多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42家,形成以硒種養業為核心,涵蓋以硒食品精深加工、保健品加工、生物醫藥制造、養生健康等為重點的硒產業企業集群。目前,恩施州規模以上硒食品加工企業達到151家,硒特色農產品基地總面積達到23.3萬公頃,茶葉、蔬菜、魔芋、中藥材基地面積居全省首位,幾年間全州硒產業年產值從83億元躍升至447億元,約占全省硒產業總產值的70%。
“生物醫藥+”煥發生機。恩施州中藥材基地達到8.7萬公頃,年交易量達到14萬噸,成為全國中藥材九大主產區之一。10個道地藥材(優質中藥材)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個道地藥材種植技術規程和產品質量規范發布為省級地方標準。2018年恩施州實現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綜合產值135.11億元,生物藥業企業有147家,新建標準化道地藥材基地1.9萬公頃,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恩施生物醫藥產業園落戶州高新區。
“清潔能源+”轉型升級。2018年新增投產清潔能源裝機9.4萬千瓦,清潔能源發電總裝機突破400萬千瓦,頁巖氣咸地二井氣測顯示為全省最優資源調查井,天然氣年產能達到1.2億立方米,安家壩、中槽風電場并網發電,實現綜合產值83.4億元,完成能源總投資66.8億元,地區發電量53.6億千瓦時,全社會用電51.2億千瓦時。與“十二五”期末比,2018年全州單位GDP能耗約下降10.5%左右,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4.5%左右。
大而不強,特而不優。恩施州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產業基礎雄厚。截至2018年10月,全州特色產業基地總面積達45萬公頃、畜禽規模養殖場606個,有產業特色專業鄉鎮133個,13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4個有機農業基地、8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通過國家有機、綠色認證,國家有機、綠色認證總量居全省首位,是全省唯一獲得國家有機農產品基地認證的市州。但是恩施州產業發展主要還是依靠農民分散種養、自產自銷,標準化、體系化程度低,龍頭企業整體實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偏弱。如2018年受資金短缺、市場行情等影響,包括紫竹茶葉、思樂牧業等152家大型龍頭企業減停產,減停產面達39.6%。
恩施州共有“恩施玉露”等4件中國馳名商標、26件地理標志商標,擁有“恩施硒茶”“恩施硒土豆”“大山鼎蔬菜”等公用品牌,有效商標注冊總量9637件,商標總量居全省市州第7位、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第2位,但品牌影響力十分有限,產銷不對路,優質不優價問題突出。“東湖茶敘”后,“恩施玉露”“利川紅”品牌影響力有所提升,但絕大部分品牌在省內缺乏影響力,在全國沒有知名度,導致“一流的品質、三流的品牌、不入流的價格”現象突出。如恩施州茶業年產值32億元,畝平均產值2000元,只有全國平均數6000元的三分之一,即使是成熟茶園畝平均產值也只有4000元,與江浙地區成熟茶園萬元畝產值比差距太大,品牌價值有限,沒有競爭力,在市場上只能承擔原料供應地的角色,處于產業鏈的底端。
老而不壯,新而不牢。四大產業集群中,以硒食品精深加工和生物醫藥產業為主的傳統產業占據了大半壁江山,傳統產業歷史久、塊頭大,但并不壯實。以馬鈴薯產業為例,“恩施硒土豆”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3.3萬公頃以上,年產量200萬噸,但是由于標準化、體系化程度低,技術服務不給力,開發利用不充分,幾百萬噸馬鈴薯商品化率不到20%。專業分工沒有形成,產業加工沒有跟上,廣大農民種植的“馬爾科”等優質硒土豆品種沒有形成標準化、專業化種植加工體系,也就沒法變成農民的“金豆豆”。如杭州市協調100多家大型超市計劃承銷200噸恩施硒土豆,但是由于個頭大小不一、品相差、保存難、收購經紀人隊伍不健全等原因,該計劃一直處于有市場沒產品、有資源難利用的窘境。
近年來,恩施州生態文化旅游、硒產品研發等綠色新興經濟發展迅猛,但也呈現出基礎不牢、推動力弱等短板。旅游業持續井噴式發展,旅游接待人次呈千萬級遞增,旅游、納涼、“候鳥”大軍的涌入暴露了旅游接待基礎設施的短板。利川蘇馬蕩避暑大軍人數突破30萬,基本達到環境承載能力的極限,交通、供水、生活垃圾處理以及生態保護都給地方政府的管理帶來挑戰。硒產品研發和成果轉換水平明顯偏低,數據顯示恩施州硒產品研發投入基本上保持在2700萬至3500萬之間,硒研發成果交易額則在千萬量級,與447億的“硒+”產業格局明顯不匹配。
謀而不準、產而不實。隨著精準扶貧攻堅戰的持續深入,全州產業發展紅紅火火,總體看效果是明顯的,但是存在謀劃不夠精準、見效不夠實在、配套跟進不力的現象。有的地區發展產業時一哄而上,待到收獲成果時卻是滿地飄零。如巴東縣水布埡鎮某村在第一輪退耕還林過程中發展6公頃漆樹,結果漆樹長大成樹后不產漆,成了“砍不能砍燒不能燒”的“傷心樹”,后來該村又發展種桃樹,結果以失敗告終,2017年該村又鼓勵發展茶葉,多數村民信心喪失開始抵觸產業發展。如巴東縣野三關鎮某村申報發展30公頃藥材,結果臨到產業扶持資金到賬,該村竟然連具體種植什么藥材都沒謀劃,等到確定發展貝母時,又錯過了貝母種植的最佳時期。恩施市新塘鄉某村發展60公頃核桃樹,由于項目謀劃、技術服務、后續管理等方面的問題,現在沒有產生什么效益。有的地區產業發展沒有做過充分的市場調查,基礎建設和加工配套沒跟上,等到產品大量上市時才發現“騎虎難下”“有苦難咽”。如宣恩縣沙道溝鎮某村發展黃柏、厚樸等藥材1000公頃,結果現在樹長好了,藥材可以收了,銷售加工配套卻成了難事,企業不想去、藥材見效少,干部和農民都很“傷心”。
利而不紅,推而不動。產業發展的重要目的是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使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但是從目前實施情況來看,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老百姓獲得的產業紅利有限。如“戶貸企用”類扶貧小額信貸為例,全州這類信貸余額12.8億元,涉及377家企業、15188戶貧困戶,截至2018年6月,應分紅金額4014.5萬元,實際分紅3711戶895.7萬元,僅占應分紅金額的22.3%,據了解該類型貸款因違反《貸款通則》目前已全面叫停。
缺資金和效益差、人力智力支撐不夠也使得產業發展推而不動,陷入困境。如2017年全州整合產業扶貧資金12.4億元,但總量小,資金遠遠無法滿足產業扶貧需要,尤其是“缺錢季”扶持資金卻不在當口,叫人實難推動。如茶葉企業的資金需求往往集中在春節收購鮮葉期間,但信貸資金、過橋資金手續繁瑣,等到手續辦妥,錢都成了“馬后炮”。有些錢沒花在刀刃上,而有些錢卻在“睡大覺”,截至2018年9月,恩施州共到位產業扶貧資金17.5億元,實際撥付13.3億元,4.2億元資金在“睡大覺”,沒有落實到產業發展項目上。
當前廣大農村發展產業缺人,“空心村”、老齡化現象普遍。如利川市沙溪鄉常年在外務工的有1.8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一半,有8個產業“空白村”,據統計全州729個建檔立卡貧困村,92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不到5萬元,45個村無集體經濟收入。缺乏人才和技術支撐,“空心村”呈現擴大趨勢。
護藍天,堅定發展綠色經濟。“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恩施州應該堅定不移地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生態立州”,充分挖掘10.7萬億的生態價值,以特色農業、綠色工業、生態文化旅游業融合發展為重點,進一步做好“硒+”“旅游+”和“互聯網+”三篇文章,延長產業鏈價值鏈,走三產融合的產業發展之路。推進現代化產業結構轉型,向中高端升級、向特色挖潛,強化科技支撐和技術成果轉化,走高品質、高價值的綠色產業發展之路。
筑金巢,創新創優營商環境。要創造良好營商環境,做好“放管服”,幫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深入推進簡政放權,為市場主體降低門檻、減輕負擔。加快各級對接,強化“互聯網+服務”模式推廣。強化監管,從事前審批轉到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上來,厘清審批和監管權責邊界,明確“誰主管,誰監管”。建立健全誠信檔案管理制度,加大監管震懾力度。
豐羽翼,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在大力支持本地企業和現有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引進資本打造國家級龍頭企業,創建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原料標準化基地、中藥材基地。鼓勵和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走抱團、集團發展之路;鼓勵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各類經營主體開展合作,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大力實施“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三位一體的品牌戰略,充分發揮“恩施玉露”“利川紅”“恩施硒茶”等既有品牌的公共影響力,壯大實力,拓疆擴土。
任鳥飛,激發增強市場活力。充分發揮各類經營主體在市場中的主力作用,充分調動其在市場發展中的凝聚力、創造力,讓各類經營主體“不愁錢”“不缺人”“不走關系”,在公平和諧的環境里自由發展。要解決好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切實增強各類經營主體的獲得感。構建“親”“清”的新型政商關系,以“店小二”的姿態積極作為,靠前服務。積極引導企業擯棄“賺快錢,撈一筆”的浮躁理念,幫助企業將“重利潤,重資產”的經營模式向“重運營,重服務”轉變,樹立健康經營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