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慶良 馬文武
湖北省武漢市是全國城市民族工作重點地區之一,全市56個民族齊全,少數民族戶籍人口近10萬人,有2個少數民族自然村,全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高峰時約20萬人,主要來自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近年來,武漢市緊緊圍繞“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鑄中國夢”這一核心理念,牢牢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全面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推動了少數民族事業的蓬勃發展,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民族和諧一家親,團結之花滿江城”良好局面。
堅持以深化“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示范城市”建設為抓手,圍繞“接納包容,引導適應”的目標,通過優化環境,創新服務,幫助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盡快融入城市生活,較好地實現了“進得來,留得住,能受益”目標。
從2014年開始,武漢市承擔湖北省新疆工作站的日常管理和服務工作,每年安排專項經費,保障工作站日常運轉。為了讓外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盡快融入武漢這個大家庭,適應城市法治化管理,結合實際編印《武漢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服務指南》《來漢少數民族政策法規學習匯編》,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為重點,在全市設立了16個社區教育服務點,開辦夜校,聘請20名新疆籍選調生擔任語言授課教師,培訓新疆籍群眾2500多人,基本上實現了在漢新疆籍務工經商人員全覆蓋。同時還舉辦“來漢少數民族漢語誦讀比賽”來檢驗培訓效果,80%以上的學員基本達到了開口能講、動手能寫、溝通無障礙的水平。部分社區還建立了社區QQ群,微信等“微平臺”,為少數民族群眾提供政策咨詢、就醫入學指南、就業創業信息等資訊。針對對口援助西藏山南乃東貧困農牧民,先后安排經費100多萬元,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班,經培訓的學員,大多實現了就業,有的還自主創業。2018年開辦的新疆籍在漢務工人員職業技能培訓班,全部實現了在漢對口就業。
近年來,武漢市本著“重在平時,重在交心、重在行動”的原則,深入持久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
堅持用好用活學校和社區這個平臺,組織118名社會愛心人士與新疆內高班、武漢市西藏中學少數民族學生“結親結對”活動,利用春節、藏歷年等重大傳統節日,開展“民族文化連連看”等各民族共同參與的文化體驗活動,促進了民族文化交融的氛圍。在少數民族青少年中廣泛開展“五個認同”活動(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把民族團結的種子播撒在青少年的心靈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利用好百步亭社區這個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開展“民族心連心”“友鄰節”,推行干部和少數民族居民之間、居民與居民之間結對子、交朋友,通過舉辦“萬家宴”,邀請社區各族群眾和轄區漢鐵高中新疆班的學生參加活動,通過品湖北菜,聊家常,表演節目等形式,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營造了全社會共同參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濃厚氛圍。
近年來,武漢市先后涌現出西藏中學等7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60多個省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和教育基地,探索出“黨建引領、服務先行、共建共享”的民族團結創建“百步亭模式”經驗,培養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居買尼亞孜·肉孜,致力于促進漢藏文化交流的斯朗·丹增曲培,在漢創業并帶動家鄉各族群眾就業的庫爾班江·泰吾力克等一批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典型。
武漢市基礎教育現有西藏中學、市49中、洪山高中,市第1中學新疆班、漢口鐵中新疆班、江漢區漢口回民小學、武昌區回民小學、江岸區愛心幼兒園等11所民族教育學校,現有少數民族學生1.5萬余人,全市基本形成民族學校集中接收少數民族學生,普通學校分散就近招收散居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機制。學校一貫秉承“最適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辦學理念,以“知禮端行、自信擔當、包容大氣、志趣高雅”為德育目標,以活動體驗為實施路徑,構建起“習美、創美、傳美”的德育課程體系,從思想引導、靈魂塑造、行為規范等方面對少數民族學生開展針對性德育教育。
為了讓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共學和共樂,推進混班教學,選派部分優秀少數民族學生分批次、按步驟插入本地班級,與漢族學生一起學習、一起生活、一起娛樂,共同健康成長。
在新疆內高班和武漢西藏中學,注重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教育,廣泛開展學生互幫結對子、魅力中文秀等活動,幫助新疆、西藏來漢少數民族學生盡快通過語言關。同時,利用課堂教學活動、校園文化建設、學生服務管理、社會實踐中廣泛開展“五個認同”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國情社情,引導學生從內心深處愛黨愛國。
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活動,注重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完善入學錄取政策,優化師資力量等措施,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武漢市西藏中學從2007年至今保持高考上線率達100%,成為全國內地西藏學校高考成績最好的學校之一。武漢一中、東湖中學、漢口鐵中新疆班近三年高考上線率均超過90%以上,少數民族學生在武漢這個大家庭中健康成長,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