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世兵 譚曉星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位于鄂西南武陵山區、清江中下游,全縣國土面積3430平方公里,轄11個鄉鎮、162個行政村(社區),境內主要居住著漢族、土家族、壯族、苗族、侗族等26個民族,總人口41萬,其中土家族約占65%,是全省唯一一個集“老、少、山、窮、庫”于一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
2018年6月,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全面啟動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工作。創建工作開展以來,縣委、縣政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以“打民族牌、走特色路、靠綠色富”為路徑,將創建活動與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相融合,全縣處處涌動著“民族團結一家親,攜手共進謀發展”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熱潮。
長陽堅持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作為黨委、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作為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安排部署。
向上爭取力度加大。通過多形式的匯報爭取,長陽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得到了省、市民宗委的大力支持。在2018年省“616”工程對口支援長陽專題辦公會上,省民宗委明確表示將全力支持長陽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工作。2018年5月以來,湖北省民宗委、宜昌市民宗委的主要負責人分別到長陽實地調研,就長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有關工作進行專題研究,對長陽的民族工作尤其是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提出指導意見。
研究部署創建工作。長陽自治縣委、縣人民政府先后召開縣委常委會議和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部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2018年6月29日,召開了高規格、全領域的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動員會;縣委、縣人民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聽取創建工作情況匯報,研究解決創建工作中的困難與難題,為創建工作提供好的工作環境。
加強創建工作領導。健全創建工作組織網絡,成立了以縣委書記任組長,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任常務副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機構,各創建單位也相應成立了領導小組,抽調專(兼)職人員具體負責創建工作,構建了“黨委統領、政府主抓、分工協作、全民參與”的工作機制,形成了“責任明確、層層抓管、互相配合、共同推進”的創建格局。為做好督導指導工作,縣創建工作領導小組還設立了7個創建督導組,加強對創建活動的檢查、指導與督辦。
認真謀劃創建路徑。在認真研究領會國家、省、市對開展創建工作的要求規定,學習借鑒其他地方的創建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縣情,制定下發了《縣創建活動實施方案》,從目標任務、時間步驟、措施保障等方面對開展創建活動進行了明確。為明確任務責任,提高工作效率,確保創建效果,研究制定了《創建活動測評指標》《“七進”工作參考模板》《測評指標細化表》以及《工作任務分解表》。
長陽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中,注重加強宣傳工作和示范引領工作,營造良好的創建活動氛圍,激發各族群眾參與創建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加強宣傳,把思想統一到創建活動上來。通過縣電視臺、中國長陽網、電子顯示屏、宣傳專欄和新媒體等宣傳平臺、以及各級各類會議和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等形式廣泛宣傳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目的、意義,把全縣各族干部群眾的思想統一到創建活動上來,自覺以實際行動參與創建活動。加強對創建活動的宣傳工作,積極向社會各界推介創建活動開展情況,擴大影響力。匯編發放《創建知識讀本》《民族政策法律法規》《宗教知識100題》等創建活動資料,并通過編發工作簡報、利用建立的創建工作QQ群、創建工作微信群推送專題信息、宣傳先進典型。
營造氛圍,把目光聚焦到創建活動上來。堅持以短信、橫幅、標語、簡報、墻報等多種形式,在人員密集區域、辦公場所和電視、報刊及各類新聞媒體上大力宣傳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法規及創建成效;通過制作大型宣傳廣告牌、宣傳專欄、公共設施LED播放宣傳標語等營造氛圍;2018年,結合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舉辦“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暨自治縣民族團結進步成果展”,展覽從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5個板塊全面展現了全縣各族人民在黨的民族政策照耀下,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樹立典型,把行動對齊到創建活動上來。一是善借風力好揚帆。長陽先后組織4批(次)“七進”類型單位人員赴貴州、恩施、五峰、宜昌等地被命名為國家級、省級示范單位學習借鑒開展創建活動的經驗,進一步掌握創建工作的方式方法,為創建活動開好頭、起好步奠定基礎。二是激勵先進鼓士氣。通過逐級推薦,自治縣委、縣人民政府命名了一批縣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增強了各級各部門創建的信心和動力。三是打造精品帶全局。在注重全面創建、整體推進的基礎上,重點在“七進”類型中打造20個在省、市乃至全國有影響的創建示范單位,用身邊的典型來帶動創建工作上臺階、上檔次。
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是事關全縣各族干部群眾的一件大事,堅持把創建活動與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相融合,達到了以創建成果為助推全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全面健康發展的“潤滑劑”。
助推經濟發展開展創建活動。堅持把創建活動融入搶抓武陵山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建設、省“616”對口支援工程和宜昌市對口支援長陽等重大政策機遇之中,以創建活動凝聚經濟發展動力、營造經濟發展環境,助推了全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2018年,長陽實現生產總值145億元,增長8%左右;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5億元,增長5.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77.9億元,增長11.3%;外貿出口6400萬美元,增長26.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34元,增長9.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58元,增長10%。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分別位居全市9個縣市區第1位和第3位,呈現出奮勇趕超、競進提質的強勁態勢。
聚焦精準扶貧開展創建活動。堅持把創建活動融入到精準扶貧等各項工作之中,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創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年爭取整合資金10.57億元,新發展魔芋、高山蔬菜、柑橘、茶葉等特色基地4.7萬畝,幫助貧困戶種植產業樹75.2萬株,脫貧銷號6000余戶近2萬人,出列貧困村9個,易地扶貧搬遷3000余戶9000余人,完成貧困戶危房改造近4000戶。健康扶貧工作受到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衛健委通報表揚。
突出民生改善開展創建工作。始終把推行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程、助學啟智工程、民族民間文化搶救與保護工程、大病關愛工程、民福工程、城鄉貧困救助工程、精神病防治康復工程”和“科技富民計劃、一村一品計劃”等“七項工程兩項計劃”作為創建活動的重要內容來實施,2018年民生支出32.2億元,增長13.7%,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2%,較好解決了上學難、看病難等事關各民族群眾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讓民生保障更全面更顯著,各族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圍繞環境改善開展創建活動。注重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全縣154個村全部實現村村通水泥路、客車、有線電視、通訊的目標,農村安全飲水和農村電網整改均已完成90%以上。抓住新型城鎮化試點機遇,強力推進省級文明縣城創建活動,城市管理和文明水平顯著提升。搶抓民族特色小鎮、美麗特色村寨建設機遇,突出清江山水和巴土文化,深入推進特色鄉村建設,建成了一大批以休閑游、觀光游和生態游為主題的美麗鄉村。
彰顯民族特色開展創建活動。大力開展“穿民族服裝,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建民族村寨,吃民族美食”推廣活動,讓民族特色在創建活動中得到保護與傳承。如:長陽瓴悅飲食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舉辦的“品長陽美食,賞土家文化”土家美食品鑒會,不僅推介了土家美食,還展示了具有土家服飾元素的工服。資丘鎮榮登“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榜單后,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結合文化傳承開展創建活動。將創建活動根植于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之中,用民族文化的傳承加強民族交流與促進民族團結。如舉辦的“民族團結一家親”2019迎新春百姓春晚,開展的“民族文化(戲曲)進校園”,舉辦的“2018年南曲培訓班”等活動,都貫穿了民族團結進步這條主線。資丘鎮楊家橋村被命名為首批湖北省特色文化村。
維護社會穩定開展創建活動。縣內各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把依法開展宗教活動與開展創建活動結合起來,深化了“國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報黨刊、中華傳統文化、法律法規、‘五個認同’進宗教活動場所”活動;火燒坪鄉黨委、政府結合在全鄉大力開展的家風建設活動,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更加落地接地氣,深受全鄉各族群眾的喜愛,取得了以“小家”促“大家”、以家風帶民風的可喜效果,營造了家庭和睦、鄰里友好、風清氣正、社會穩定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