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子謙
2019年以來,海南兩個黎苗少數民族國家級貧困縣退出貧困序列。其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依托熱帶雨林、溫泉、黎苗風情等資源稟賦,實施“旅游+村委會+農戶”等旅游扶貧模式,帶動貧困戶吃上旅游致富飯。
日前,記者走訪海南保亭檳榔谷景區了解到,景區將貧困戶納入發展規劃,通過土地租用、農產品收購、精準扶貧商鋪等形式,幫助其增加各項收入,摘掉窮帽。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位于海南省保亭縣與三亞市交界的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內,距三亞市區約18公里。景區創建于1998年1月18日,是海南省六個國家5A級景區之一,也是全國首家民族文化5A級旅游景區。
記者在檳榔谷景區看到,有相當比例的工作人員是本地黎族村民,他們熟悉黎族傳統文化,業務熟練待客熱情大方。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吉貴介紹,景區推行“景區+農戶”、“農民+員工”的發展模式,因地制宜,依托旅游資源,帶動當地村民就近就業、引導發展生產和在景區出售農副產品等,助力脫貧攻堅。
據悉,在檳榔谷工作的當地貧困員工,可以獲得六項收入:一是村民因征收青苗獲得的補償收入;二是村民土地出租獲得的租金收入;三是村民在已享受租金的土地上種植農作物獲得的額外收入;四是村民參與工程建設獲得的務工收入;五是景區免費提供商鋪給村民經營獲得的經濟收入;六是在景區內從事管理服務工作獲得的工資收入等。
惠農一條街是檳榔谷特色。景區在2013年至2016年間,累計投入600多萬元,打造一條擁有123個商鋪的惠農街,并無償提供給村民自主經營農副產品。截至2018年,村民在惠民街各商鋪經營農副產品年均創收達6萬元。此外,還帶動村民在景區周邊開設農家樂飯店、水果店、超市等38家,旅游業帶動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保亭縣三道鎮甘什下村村民黃小梅靠景區發展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以前種水稻和檳榔,由于交通不方便,每個月的收入很少。”她告訴記者,如今在檳榔谷惠民街有了攤位后,淡季一天賺200-300元,旺季一天賺700-800元,“現在房子蓋了車子也買了,日子越過越好。”
吉貴介紹,景區近十年來累計投入2000余萬元用于對周邊村鎮的資助,為有勞動能力或有一技之長的村民提供就業崗位。
如今,農民在檳榔谷景區就業,既有穩定工作又不用背井離鄉,實現了“就業不離家、失地不失業、收入有保障”。據統計2018年在景區及其周邊各商鋪“吃上旅游飯”的從業人員達1500人,其中精準扶貧戶家庭成員21人。2018年累計支付21名貧困戶員工工資達485316元,人均工資23110元/年。此外,景區大力推進扶貧產業項目的開發,從2018年至2023年,每年將8萬元(含就業人員的工資)定期分發給三道鎮125戶貧困戶。
住在檳榔谷旅游區甘什黎村72歲的林國民,在檳榔谷非遺甘什村手工編織崗任職,每月工資1900元(不含其他福利補貼)。他說,景區開發,家中得到豐厚的租地款和工資收入,兒女都住上了樓房,一家老小都過上了幸福生活,“我不但可以養活自己,每天還可以接觸到很多游客,讓晚年生活過得非常有意義”。
據悉,為進一步擴大扶貧工作成功模式的輻射,檳榔谷景區從2016年底開始,在省內多個少數民族聚居縣市進行“非遺”傳承人、文身阿婆、編織手工藝匠人的招聘活動,截至目前已招聘近百人。
吉貴表示,檳榔谷景區未來將從民宿、農業休閑觀光、民間手工藝、農產品銷售等多渠道開拓新的就業路子,結合周邊黎苗族土特產及手工藝品以開辦商鋪,創建產銷一體的產業鏈,通過創建黎族民宿合作社,進一步在美麗鄉村旅游方向上發力,讓更多游客接觸到黎族文化,也帶動更多當地群眾走上致富路。
海南省旅游景區協會有關負責人分析,海南景區扶貧投入資金大,參與時間長,隨著景區的發展壯大,帶動了越來越多的農民脫貧致富。由于旅游業需要大量用工,從而大量帶動周邊鄉村勞動力致富。此外,景區除救濟式扶貧外,還開展了就業扶貧、改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扶貧、產業扶貧、人才培訓扶貧等多種方式,通過“扶智”帶動扶貧,為農民脫貧后的生產生活提供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