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柳笛

暑假即將到來,旅游景區的“門票依賴癥”,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話題。
近兩年來,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接連發文,要求降低國內景區尤其是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著力推動旅游業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
各省市也多有舉措,要求未降價或降價不到位的景區進一步降低門票價格。
然而,依然有部分景區門票降價幅度小、進展緩慢甚至“明降暗升”。
這背后,是門票降價實實在在地觸及了傳統模式的痛點,亦折射出不少景區對于轉型發展準備不足。
短期來看,門票降價可能會給景區帶來財務壓力甚至生存危機。但是,不擺脫“門票依賴癥”,旅游產業就不可能實現升級,更不可能高質量發展。
近幾年,業界正在形成一種共識:由景點旅游轉向全域旅游,是景區擺脫“門票依賴癥”的有效“藥方”。
全域旅游,意味著景區將成為旅游目的地中的一個休閑度假場所,它雖然仍是重要支撐、重要吸引物,但更要與區域內的各種資源整合聯通;門票收入不再是主要甚至唯一的經濟來源,要通過豐富文化旅游產品來促進綜合經濟發展;推倒“門票圍墻”的景區,更要以點帶面,為城市和區域全面發展創造新的想象空間。
轉型升級,發展全域旅游,需要景區革新觀念,尊重產業發展內在規律,深化供給側改革,開發新業態新產品,把握好體驗經濟的機遇,提升整體運營能力,亦需要政府理順甚至創新體制機制,消除新時代旅游業發展的障礙,建立完備的財政體系,把旅游納入城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
這無異于一場“大考”。
景區及其利益相關方能否突破瓶頸?
傳統發展模式的單一性能否走向多元化?
“城市即旅游,處處是風景”如何實現?
人們期待一份完美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