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永



摘 要:本文主要針對極端惡劣條件(如通風蓋板失效不能起到防水作用)情況下,前雨刮電機防水問題進行分析和改善。
關鍵詞:車殼;試驗臺架;雨刮電機及連桿總成;防水
1 引言
當下汽車市場緊湊型SUV占用很大比例,在同等體積條件下配置越多客戶人群就越廣,市場也就越大。這就使得所有零部件安裝空間被越壓越小,通常都是一毫米一毫米的去爭取。刮水器布置空間也一樣被壓縮的越來越小,很多空間位置都是按照極限狀態進行設計。以車身環境做為參照,雨刮電機有兩種布置方式:
方式一:電機蝸輪軸向上,與擺軸同向,如圖1所示,連桿運動位置高(沿擺軸方向靠上),對于車身需求空間小。
方式二:電機蝸輪軸向下,與擺軸反向,如圖2所示,連桿運動位置低(沿擺軸方向靠下),對于車身需求空間大。
在考慮周邊環境所需空間上,方式一更容易滿足客戶需求;但是在車身周邊零件中,與雨刮電機最直接關系的零件是通風蓋板,雨刮電機在車上的位置通常在通風蓋板和玻璃的卡接位置(如圖3所示)。通風蓋板為塑料件,在與玻璃卡接位置一般使用密封條(橡膠件)進行密封防水,橡膠件在經過長時間使用之后會出現老化,有可能出現失效導致不能很好的密封防水,會導致雨水沿玻璃邊沿向下滴落到電機蝸輪軸上,蝸輪軸為運動件與減速器殼體之間必然存在間隙,如果長時間有水滴落在蝸輪軸上會導致電機進水失效,因此對蝸輪軸位置的密封性要求更加嚴苛。本文針對雨刮電機蝸輪軸向上的防水結構進行著重研究和分析。
2 模擬試驗
試驗準備:在江淮某車型車殼上,將通風蓋板正常裝配,不安裝角飾板,保證水能夠通過玻璃邊沿流動至雨刮電機上部,且不至于雨水直接沖刷至雨刮電機上,如圖4所示:
試驗條件:按照江淮汽車Q/JQ 3760《汽車風窗玻璃電動刮水器技術條件》要求,滿足試驗電壓、噴水量、試驗溫度等要求。
試驗項目:可靠性試驗,即150W次耐久試驗。
試驗要求:電機不能進水,其他功能一些正常。
試驗結果:當試驗進行至30W次時,出現電機亂停車和計數器計數異常問題。
確認原因:拆解后發現,電機內部有大量積水,彈簧片斷裂;電機進水導致彈簧片異常磨損斷裂,從而造成停車異常和計數異常。
原因驗證:相同試驗條件下,重新投1臺產品進行試驗,10W次之后拆解電機發現:壓蓋上已經明顯出現水漬,電機殼體對接處、密封墊與減殼體和壓蓋接觸面、壓蓋注塑位置以及透氣孔內并沒有任何進水跡象,蝸輪軸孔位置有水漬,最終確定為蝸輪軸位置進水。
3 結構分析
對蝸輪軸位置結構進行分析(如圖5所示),確定對電機進水有影響的零件和因素:
從車身環境上分析:水可以從玻璃直接滴落在曲柄上,沿曲柄流到蝸輪軸旋轉位置上,蝸輪軸上無任何防水結構。
從產品結構上分析:(1)電機安裝板內側水沿安裝板可以流到蝸輪軸位置;(2)支撐管和減殼體卡接位置易積水,積水會往蝸輪軸位置回流。
4 結構改善
針對以上分析的3個問題點,制定改進措施如下:
(1)在曲柄下增加輸出軸罩,將水引導至周邊,避免水直接流至蝸輪軸上,如圖6所示。
(2)安裝板由腰型孔改為圓孔,并在孔口增加向上的翻邊,用于阻止水沿安裝板向蝸輪軸位置流動,如圖7所示。同時取消安裝板左下角位置翻邊,便于安裝板上的積水排泄,如圖6所示。
(3)在安裝板上增加一個凸臺,避開支撐管擠壓后的變形區域,防止積水,如圖6所示。
5 試驗驗證
針對以上3個改進措施,在試驗臺架上進行試驗驗證。為加快驗證進度,在玻璃上粘貼2塊橡膠條將水引導至電機曲柄上方位置,使水能夠流到曲柄上方,如圖8所示。
試驗結果:150W次后,試驗一切正常未出現任何異常。
拆解試驗后電機進行檢查:電機內部沒有任何水漬(圖9),系統一切正常,證明改進措施有效。
重新投入耐久試驗3臺(廠內1臺、主機廠2臺),150W次耐久試驗后,產品性能滿足標準要求。
6 總結
產品的使用條件可能是任何一種工況,對于非正常條件下產品保護的進行研究,并且制定相應的對策來規避問題的發生,可以很好的提升產品的使用空間以及適應性,也就能夠很好的降低售后的顧客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