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梅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10-163-01
中風患者經過救治幸存后,大部分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運動系統(tǒng)、語言系統(tǒng)、感覺機能等均有所下降,患者出院后需要家屬無微不致的關懷與照顧,才能消除或減少患者的生理功能缺陷,幫助患者重樹面對生活的信心。因此針對中風留有后遺癥的患者,家屬要做好家庭護理,以促進患者康復。那么,中風后遺癥患者家庭護理都包括哪些重要內容呢?下文我們一一列舉。
首先,要加強患者的運動。運動又分為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兩種,其中主動運動主要是鼓勵患者進行自主坐、站、走等基礎運動,并盡量帶動患肢一起活動,其主要目的是刺激患者中樞神經系統(tǒng),使其各系統(tǒng)的生理功能更加活躍,不僅可以緩解癥狀、促進機體功能恢復,而且可以有效預防各類并發(fā)癥。患者主動走路時要提醒患者盡量抬高腿,并逐漸進行跨門檻、上下樓梯等運動;盡量鼓勵患者自己穿衣、解紐扣、寫字、洗臉等精細活動,以促進其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注意患者進行主動運動時,家屬要從旁協(xié)助,幫助患者盡量抬高患肢,并做好防護工作,避免發(fā)生跌倒或其它意外。被動運動主要由家屬協(xié)且患者進行各肢體、各關節(jié)的操作、活動,以促進肢體血液循環(huán),維持關節(jié)韌帶的活動度。被動運動時要遵循“先大關節(jié)后小關節(jié)”的原則,循序漸進加大運動量,被動運動的時間以每次半小時為宜,每天兩次。當然家屬要有恒心、耐心,不可操之過急或者半途而廢,要相信針對大多數中風患者只要堅持康復訓練是可以獲得較為理想的效果的。
其次,為患者科學搭配一日三餐。俗話說“病從口入”,動脈硬化、高血壓是引起中風的重要因素,而動脈硬化、高血壓又與患者的日常飲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中風患者的日常飲食搭配一定要營養(yǎng)均衡。中風后遺癥患者要堅持長期低鹽飲食,少食或不食蛋黃、皮蛋、辛辣食物、油炸食品膽固醇含量高的食品,日常飲食以新鮮蔬菜、水果、豆制品為主,比如豆?jié){、牛奶,盡量多食青菜、蘋果、櫻桃、火龍果等時令果蔬。患者進食時要提醒患者細嚼慢咽,避免嗆咳,進食半小時后才能躺下休息。
再次,家庭環(huán)境布置。多數中風后遺癥患者都存在行動不便的情況,因此家屬要在家中布置一個干凈、便利、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首先要保持室內適宜的溫室度,常開窗、勤通風,以增強患者抵抗力;盡量減少家具擺放,地面要做好防滑,為患者預留更充足的室內活動空間。可以選擇患者喜愛的音樂、綜藝節(jié)目等,幫助其放松精神,保持樂觀、輕松的心情。患者臥室盡量擺放兩張床,一張用于患者休息,一張用于陪護,以便于及時協(xié)助患者起坐、翻身。協(xié)助患者保持規(guī)律的作息時間,按時誘導、護理患者排便,以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如患者大小便失禁污染衣被要及時更換,并用溫水清洗污染部位,患者要勤洗澡勤換衣服,以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避免發(fā)生褥瘡。
最后,加強語言功能的訓練。大部分中風后遺癥患者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語言障礙,因此家屬要協(xié)助患者做好語言功能的訓練,先向患者示范正確的唇舌動作及發(fā)音口形,鼓勵患者用正確的口形發(fā)音,再進行數字、單詞、短句等由簡入繁的訓練,最后可讓患者進行簡單的看圖說話。除了口語語言外,還要進行肢體語言的訓練,指導患者用姿勢、手勢、表情等向外界發(fā)送信息,以激發(fā)患者的溝通興趣,強化語言訓練的效果。此外,還要加強記憶訓練,可以將一些日常用語、詞組、句子等做到音頻文件,用播放器在患者周圍反復播放,強化訓練等。
總之,中風直接危害的是患者的神經系統(tǒng),不僅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且復發(fā)率、致殘率也一直居高不來,中風患者在短暫的住院治療回歸家庭后,家屬正確的護理及康復指導會對患者的康復情況產生決定性影響,因此家屬要給予患者更多心理、生理方面的支持,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當然,中風后遺癥患者的護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件,需要家屬拿出非凡的耐心、恒心、信心,與患者共同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