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麗 通訊員 平濤
春日的武漢,櫻花飄灑,海棠爛漫,徜徉其間,總是不缺花香鳥語。若想要尋一最美之境,遍賞花樹亭臺、體味巧思之妙,于設計者而言,念念不忘之處仍是園博園。
昔日的園博故址,于北邊是金口垃圾場,于南邊是棚戶區、城中村,一條三環線切割南北,互不相連。行車路過,左右相看,垃圾遍地、污水橫生而已。治重疾需用猛藥,理慢病仍乃溫行,景觀設計的眼里,破損的環境需要的是生態的回歸??紤]場地情況,根據中國園林的“山、水”布局要素,南部的棚戶區清理后取土成湖,北部的垃圾場覆土成山,北山南水,兩道生態廊橋加以連通,形成景觀大局,取名“荊山、楚水”則又對應荊楚文化的地域特色。


中國造園藝術中,建筑、山水、植物是構成園林的三大要素,三大要素中,唯一有生命的就是植物。410個品種的植物,通過觀花、觀葉、觀果植物的合理搭配,構建二十余個植物群落。四年過去,行走園中,荊山路邊,落櫻滿地,靜謐中心曠神怡。“花谷橋”石階的左側一棵海桐樹,花期已至,花傘成球,這顆海桐樹齡高達150歲,對面是一棵80歲的枸骨,頗有老夫老妻的味道。
晨間,小區居民入園跑步,晚間在門外廣場上跳起廣場舞,不見垃圾,空氣清新,綠色環繞,美好生活的愿景也許就是這樣吧。


平濤
風景園林設計師
高級工程師
現就職于武漢市園林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2003年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長期在項目一線工作,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主持及參與了多項重大項目均分獲全國、省、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曾榮獲武漢市政府頒發的第十屆中國(武漢)國際園林博覽會園博園建設突出個人等榮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