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一松
[摘要]綠色德育是一種可持續的生態德育,課題研究是建設特色項目的有效途徑,課程設計是實施綠色德育的重要途徑,評價改革是創新綠色德育的重要手段。綠色德育強調了人的主體性,是賦予教育以生命本性的一種理念,以人文化的載體啟迪至善德性,以主體化踐行促進習慣養成。
[關鍵詞]綠色德育;課題研究;課程設計;評價改革
當教育面對生命、當社會需要可持續發展的時候,就需要呼喚綠色的教育生態。綠色德育源自環保教育由關注自然延伸到關注人,以人為本,讓師生學會正確處理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和諧發展。綠色德育并非似“綠色通道”一樣快捷、方便、省力,之所以為綠色,是因為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培養身心健康且能與自然、社會、他人和諧相處的現代人。綠色德育的理論基礎是“三生德育”,即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提出的生命德育,源于陶行知的“是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中進行養成習慣教育的生活德育,還有國學“天人合一”和諧哲理思想下以提升人的生命質量為核心的生態德育。綠色德育涵蓋如下內容:以人為本、和諧關愛、科學民主、持續發展。
一、課題研究是建設特色項目的有效途徑
課題研究既要有頂層設計,還要有實踐支撐,更要有個性特色,要注重理論與實際結合。以課題研究推進學校文化、課程建設、特色創建,能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集團內的德勝小學十年磨劍,重創新、講禮儀、成文化。十年前,我們從一個海門市級課題《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研究》出發,開始了科技創造教育的探索之旅。十年中,不斷拓展,學校主持研究了近10項全國、省、市科技、禮儀等課題,如:全國“十一五”科學教育研究課題《科學教育與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研究》、省“十二五”規劃專項課題《科技教育與禮儀教育的整合研究》、省“十二五”立項課題《農村小學“德文化”校本范式的構建研究》。在科技領域,培養了師生的創新、合作、探索、求真的優秀品質,在禮儀領域,傳承了中華民族的禮儀文化,提升了師生的禮儀素養。兩者合二為一,就是綠色德育在“德文化”中的精髓:讓學生成為具備科技創新能力的謙謙君子。學校先后被評為南通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成功創建“江蘇省實驗小學”、江蘇省綠色學校、江蘇省科學教育特色學校、全國青少年文明禮儀教育示范基地。
二、課程設計是實施綠色德育的重要途徑
夸美紐斯認為,知識的傳遞是以教材為依據的,課程即教材。杜威認為,課程最大流弊是與兒童生活不相溝通,學科科目相互聯系的中心點不是科學,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課程即活動。綠色德育課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及活動中形成并發展德育的過程,并重視與非德育課程的整合,形成學科跨界德育。
德育課程的編寫可從班級特色、學校文化、區域特色、時代要求等四個方面作依據。
班級特色:符合班級需要、教師自身特色。例如種植就是課程,養殖也是課程,環境亦是課程,旅游也是課程,在這些課程中滋潤著孩子的生命成長。
學校文化:綠色德育存在于多姿多彩的世界中,同樣需要五彩繽紛的生態課程。天補小學的補天文化,以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為源,以女媧補天用的五彩石為點,設計了五彩生態課程。我們賦予五大生態課程以鮮明的色彩。于是,紅色愛心、黃色智力、藍色科技、綠色健美、紫色戲曲的五大課程領域,形成五彩校本課程體系。紅色愛心:滋潤心靈,養成習慣。愛之星課程圍繞著好習慣的,培養典禮儀式課程涉及節日課程和生命課程,能在孩子們生命成長的關鍵節點上,引發一種感動,迸發一種激情。我們研發黃色智力課程,增長學生的智慧,給生命增添快樂和希望。由于藍色沉穩的特性,具有理智、準確的意象,和我校開發的藍色科技課程所追求的自然、創新、可持續有著高度的統一。開發綠色健美課程,既喚起生命的活力,讓師生享受運動,更提高生命的質量,讓師生學會審美。紫色戲曲:傳承經典,情系中華,培養學生的膽識和勇氣。
區域特色:組建聯盟、共同體等形式研究同一項目。如海門區域內的《每月一事》,陽光聯盟的陽光文化等。
時代要求:為實施上級頒發的德育綱領。如中央的“核心價值觀”、江蘇的“八禮四儀”。德勝小學從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研發的《我做好孩子——288個細節》;天補小學的《越劇》,是響應中央提出的戲曲進校園的號召,它是藝術素養、生態文明、國粹傳承跨界課程,是綠色德育中經典、人文、創新的具體體現。
三、評價改革是創新綠色德育的重要手段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這表明新課程評價將“發展”作為主要的行動指向和評估標準;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得,更要挖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這種發展性評價觀是開放性的;強調學生自主發展的過程。要注重評價角度多維化、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尺度多樣化,我們需要創新和諧關愛、健康成長的評價手段與方式,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現代社會多元的價值觀,給少年兒童的道德養成帶來了諸多的影響。稚嫩的兒童接觸什么樣的事物、獲得什么樣的體驗,對于他們一生道德品質的養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天補小學研發的《養成好習慣、爭做愛之星》習慣養成多元評價課程。
學校每周提出一項主題進行規訓與實踐,班主任根據本班特點,選擇其中幾個要點,進行重點宣講、主題實踐、自我體驗、專項評比。星期一學校進行集體晨會,明確本周道德習慣訓練重點項目;表彰榜樣人物。班主任選擇項目中的相關要點,做好訓練部署。星期二各班舉行專題晨會,頒發上周“愛之星”證書,明確本周道德習慣訓練要點,對照習慣現狀,比較分析,提出目標要求。周末(星期五)晨會課,各班評比、分析學生道德習慣達標情況,對達標者在“愛之星”榜上標“★”。未達者不做標記。在道德習慣達標人員中,評選特別優秀者1~3名,當日午前推薦到少總部,由學校頒發“愛之星”證書。學期末,對每位學生的道德習慣實踐情況進行統計,上報全部項目達標得“★”的學生至少總部,由學校頒發“愛之星”徽章。
綠色德育是立體式、全方位的生態德育。綠色德育強調了人的主體性,實現個性自由與人的全面發展,是賦予教育以生命本性的一種理念,以人文化的載體啟迪至善德性,以主體化踐行促進習慣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