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宏
《神經學》雜志刊發的一篇研究文章顯示,經常運動的老年人,可能會免受癡呆癥的影響。
再耀眼的球星也禁不住歲月的侵蝕。在NBA賽場上,37歲的德維恩·韋德和40歲的德克·諾維斯基完成了職業生涯的謝幕演出,退出了籃球賽場。體育比賽看上去終究是屬于年輕人的。但在另一塊場地上,牢牢占據廣場舞C位的大爺大媽們,又讓人切身感受到銀發一族在運動方面的熱情。
實際上,不少老年人已經不滿足于在廣場上雄霸四方,他們占領了公園和小區的健身器材,在單雙杠上做出各種讓參加體操培訓班的孫輩們都瞠目結舌的高難度動作。老年人也加入了跑步大軍,比如那些倒退著跑得最快的,往往是老年人。即使是向前跑。老年人也不落下風,2018年的北京馬拉松賽中,據統計有570名60歲以上的選手最終完成了比賽。
這又帶來了新問題:對于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大運動量真的好嗎?
統計顯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超過60歲的老年人參加各種運動和比賽,這固然反映了老驥伏櫪的雄心,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人口老齡化的現狀。當然如今的老人和傳統中熱衷靜養的形象不同,他們不但腿腳利落,走遍世界,還積極參加運動,時不時和兒孫輩一較高下。
醫學專家早已證實,人體的機能在70歲以后才開始迅速下降,但與久坐不動的人相比,熱衷于體育鍛煉的老年人的健康狀況讓人們相信,積極活動可以逆轉或延緩衰老。比如。一個活躍的80歲老人與一個不活動的50歲的人相比,二者擁有相似的生理機能指標。
對老年人來說,疾病是最大的威脅,而運動則可以幫助其預防或減輕疾病,并改善生活質量。最近英國一項針對55歲到79歲休閑自行車愛好者的研究發現,這些自行車愛好者可以輕松有效地完成日常雜務,因為他們身體各部位幾乎都處于良好的狀態。
隨著廣場舞大媽把《小蘋果》《最炫民族風》的節奏帶到各地,現在全世界都知道風靡中國的老年健身了,歐洲的一些國家也相繼建造了面向老年人的鍛煉場地。
比如,英國倫敦的海德公園開設了一個“老年人鍛煉場”,這個耗資5萬英鎊的場地配有6個低強度健身器械,包括橢圓運轉機、固定式腳踏車和仰臥板等,分別用來鍛煉身體的6個不同部位。皇家園林局的主要負責人馬克·卡米利稱,這些都是非常棒的體育器械,很適合老年人。皇家園林部門希望鼓勵更多的人進行戶外體育鍛煉。
經常運動對人的身體有好處,特別是隨著年齡增大,運動的效果比任何藥物都更好。根據美國的一份統計數據,那些從年輕時就開始每周有2~8小時運動,并將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60多歲的人。他們在未來20年死于疾病的幾率能減少約三分之一。
但保持足夠的運動量讓很多人都皺起了眉頭。運動不足如今成為普遍存在的疾病誘因,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缺乏運動每年導致全球190萬人死亡,因為缺乏運動可導致心血管疾病、癌癥以及糖尿病等疾患。專家認為,即便從老年階段才開始運動,也為時不晚,同樣可以獲得鍛煉的好處。

發表在醫學刊物《循環系統》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研究人員對4000多人的健康狀況進行了跟蹤研究,發現過去十年里嚴格遵守每周適當運動2.5小時的人,其血液炎癥標記物程度最低。即使40多歲才開始每周適度運動2.5小時的人,他們的血液炎癥標記物程度也比一直運動不足的人低。
研究結果表明,中老年人應保證足夠的運動或鍛煉,這樣有利于心臟保健,而且運動形式也不只限于健身房里的運動,快步行走和在后院勞動也一樣。
英國研究人員對老年自行車愛好者的調查還發現,這個群體不但身體機能良好,而且在頭腦反應、精神健康以及生活質量等方面,表現也較好。經常鍛煉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記憶和思維能力。《神經學》雜志刊發的一篇研究文章顯示,經常運動的老年人,可能會免受癡呆癥的影響。
美國芝加哥拉什大學醫學中心的阿倫·布赫曼博士帶領的團隊研究了454名已故老年人捐獻的大腦。在去世前,這些老人接受了長達20年的思維和記憶測試。他們的平均死亡年齡是91歲。在老人去世前的兩年時間里。科學家給每個參與者發放一個腕帶加速度器。用來監測他們的活動。該設備24小時不停地工作,記錄下這些老人所有的行動。
這項研究發現,老人的日常活動量越大,他們的思維和記憶能力就越好。即使研究人員將腦損傷的嚴重程度作為相關因素進行了考量,結果仍是如此。阿爾茨海默癥協會的研究負責人詹姆斯·皮科特博士認為。鍛煉可以加強腦細胞之間的聯系,從而使人們的大腦更能適應認知能力衰退所帶來的影響。
健康又睿智,是老年人的理想狀態,而這可以通過運動來實現。無論是廣場舞還是健身器械,對老年人來說都是不錯的鍛煉方式。不過,像馬拉松那樣的極限運動,并非人人適合。全程馬拉松之類的運動只能留給“老年人里的戰斗機”來完成,對大多數人來說,那樣的運動強度是過猶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