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文 鄧曉霞
5月2日,新華社披露,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深入研究評估的基礎上,近期擬推出12條銀行保險業對外開放新措施。不管是去年推出的15條對外開放措施,還是日前銀保監會主席表示即將推出的12條新措施,都是金融業總體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部署。從具體措施上看,新12條措施中較為顯著的特點是:外資機構進入中國相關金融領域的總資產規模不再受限制;其次,內外資在金融業對外開放中,遵循一致的原則;另外,取消了單家中資銀行和單家外資銀行對中資商業銀行的持股比例上限,這給銀行機構之間的收購兼并打開了一個通道。同時,12條新措施是對去年15條金融業對外開放舉措的遞進式推動。
就第11條“取消外資銀行開辦人民幣業務審批,允許外資銀行開業時即可經營人民幣業務”而言,這是準入前國民待遇具體落地的一個舉措。準入前國民待遇一方面是股權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是在業務上實現準入一致性。當外資銀行開業時,人民幣業務不再單獨審批,實現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準入和國內銀行的一致性標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此次新的銀行保險業12條措施推出的主要特點有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銀行保險業對外開放是人民幣國際化與金融業走向世界的需要。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幣國際化也進入關鍵階段。隨著“一帶一路”的穩步推進,開放中國金融業將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也是中國金融業走出去、外資金融業走進來雙贏局面的必要前提。
第二,銀行保險業對外開放體現了中國的經濟自信與金融自信。從規模上看,截至2018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余額為約260萬億元,世界排名前100大銀行中有約四分之一為中國的銀行業。中國金融業占GDP的比重已達約9%,這充分體現了中國金融業資產規模已可與世界大國分庭抗禮;從資產質量上看,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約為1.7%,低于世界銀行公布的全球銀行業不良貸款率3%,特別是歐債危機以來,歐洲銀行業不良率到2017年底約為5.63%,美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約為2%。盡管我國處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新常態大背下,但仍然保持了較低的不良貸款率水平。足以證明我國金融業經營水平不弱于世界各國,全面放寬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體現了中國的經濟自信與金融自信。
第三,從頂層機構設置方面,我國已做好設置與準備,統籌協調監管,為對外開放做出制度保障。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決定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設立將統籌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分析研判國際國內金融形勢、做好國際金融風險應對、研究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處置和維護金融穩定重大政策。同時指導地方金融改革發展與監管,對金融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進行業務監督和履職問責等。這也為未來擴大銀行保險業對外開放后強化對外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的監管提升了有效性和效力。
第四,進一步落實2018年推出的金融業對外開放15條意見。新的12條措施,在去年推出的15條對外開放措施的基礎上,對銀行保險業對外開放指明了路徑與措施,針對銀行保險業作為國之重器,更加審慎地提出了具體落地措施,具有遞進關系。
總之,此次12條銀行保險業對外開放新措施,有效落實了金融業作為競爭性的服務業應當遵循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原則,同時,金融業的對外開放要以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和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程相互配合、共同推進;此外,金融業的開放和防范金融風險并重,與金融監管能力相匹配。因此,12條銀行保險業對外開放新舉措,即將開啟中國金融業發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