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巴黎圣母院的那場大火,讓這座世界瑰寶的主體建筑幸存,屋頂和塔尖被毀。巴黎有關部門表示:起火原因很有可能與現場的修繕施工有關。懷揣著陰謀論的段子手們紛紛表示:拉倒吧,法國哪會有下午 6 點多還在干活兒的工人?
在一片惋惜聲中,這樣的段子或許并不合時宜,但也的確說出了一個事實:法國人的上班時間很短。我們還在為996的話題爭吵不休,法國人在多年以前就開始實行每周 35 小時工作制了——每周工作 5 天,每天工作 7 小時。此外,每年還有 5 周左右的帶薪假期。
法國人的工時并不是一開始就這么短的,1848 年,14 小時工作制盛行于作坊,那時的法國人每周工作 6 天,平均每周要工作 84 小時。直到1912 年,10 小時工作制才得以通過,成為法律。在這之后,法國人的工作時間開始逐漸縮短。1919 年開始實行8 小時工作制。1936 年開始實行每周 40 小時工作制。1982 年又開始實行每周 39 小時工作制。1997 年,政客若斯潘提出每周 35 小時工作制。縮減工作時長,意味著需要更多人工作,這樣就能擴大就業。然而,嚴格執行35 小時工作制后,失業率并沒有改善多少,反而將法國企業早已高得嚇人的薪資成本進一步推高。2005 年 3 月,法國國會通過了一項新法案,允許在一定條件下增加工作時間以賺取額外酬勞,以此來保持法國經濟的競爭力。
和法國一樣,中國人的法定工作時間也在不斷縮減,從1980 年的每周 48 小時工作制到1995 年的5 天工作制。如今,中國人為了更多的票子、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子……似乎在工作時間上又開始走上了回頭路。畢竟,競爭如此激烈,不延長時間,怎么實現趕超?于是出現了一個矛盾:如果嚴格執行8 小時工作制,我們可能也會出現法國那樣的情況,企業成本進一步提升,競爭力下降。如果不嚴格執行,那么企業是在違法,員工利益也得不到保障。
要找到那個各方都滿意的平衡點,似乎挺費思量。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現實卻是:我們既舍不得魚,還想要熊掌。